
郑和 从龙海“下西洋”
郑亚水/文
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沿着东海台湾海峡南下,来到了东南海交界、闽南九龙口'五虎门'(镇门镇头官、龙门石码、南溪口海门、厦门和金门)停泊,漳平人副使王景弘忙于组织招募水手、补给淡水粮食及陶瓷、红糖等船货,而主使郑和却在思忖朱棣皇帝的使命,起兵夺谪侄子皇位的明成祖,心里有一个'芥蒂',前任的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大内高手追踪的线索从鄱阳湖到了海南岛断了,当地的渔夫说'有二人搭上番船下了南海…',而其中一个人的样子,很像化妆成和尚的建文帝…这是郑和率船队下西洋的政治使命……那一天的郑和,忽然想起另一个皇帝,那就是被元军追杀的南宋未代皇帝宋帝丙,史载也曾在闽南落脚,地点就在南太武山与浮宮云盖寺,尤其是太武山上,还有一座宋帝丙敕令命名的'福兴寺'一一喻意'复兴大宋',人走到了未路也'不坠青云之志'…于是,郑和叫了几位随从来了,在'龙抬头'的好日子…颂扬南太武山的古诗'立马闽山第一峰'就有文化由来,因为郑和本不姓'郑',而是姓'马',这话则需要从头讲起…
郑和不仅不姓'郑'姓马,而且可能是百家姓中'马'姓的一脉…当年,元朝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决定对偏安长江以南的南宋政权大举进攻,南宋的宰相平章知事贾似道消极抵抗、诈称大胜,导致南宋一败再败…此时的姐姐太后庇佑,仅仅被发配广东高州,挺身押解的会稽县尉出于'国恨家仇'的大义,'风生云起龙虎醒',在押解途中九湖木棉庵乘机砍了奸臣贾似道…而前一晚上漳州赵介如知府还山珍海味宴请了贾奸…为什么说郑虎臣对贾似道有'家仇'呢?因为贾似道曾有'紫衣道人'托梦说'杀他的人,是一个姓郑的人',于是擅权罢免了朝中姓郑的一切官员职务,那时郑虎臣的父亲郑埙进士在瀚林院编写历史,因为学生送了几斤茶叶,就被贾似道重处流放暗杀···
作为出生福建长溪的郑虎臣,报了家仇也消了国恨…明朝冯梦龙著《古今小说》为此凝重写了《郑虎臣木棉庵报冤》,这是闽南的重大历史文化。…元军灭了南宋临安俘虏贾太后之后,也派了一支远征军攻占云南,从广东广西迂回包抄南宋,离开南太武山的宋帝丙病故,其仅仅几岁小弟继位成真正末代皇帝。大将张世杰率残军在广东崖山与元军决战溃败,被忠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身亡…除了宋帝丙,他继位小弟可能也是闽南'太子爷'红公的原型。
北宋名臣,河南省安阳人韩琦之孙,为了躲避蒙古战乱,于南宋崖山海战之时,南渡琼州海峡,移居海南文昌,繁衍到24代韩教准。
韩教准9岁南下爪哇岛讨生计,未果,后过继给美国做生意的舅舅,改名换姓叫宋嘉树,宋嘉树在美加入基督教,回国执教于教会学校,有学生胡适等。21虚岁,娶明朝徐光启的后裔为妻,生下三朵金花,取名:霭龄、庆龄、美龄。
上段是张志鹏贤弟传来的史料后话…那支攻占云南的元军,有郑和的回族先祖,后来繁衍成了昆阳(今昆明)的世族大姓,元末马家共生有四子,郑和排老二,史载他的大哥马文铭,终身都在昆阳,子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因为驻屯明军对元军俘虏后裔控制人丁(计划生育),老二郑和受到了阉割,不能生育,大哥就过继一个儿子给郑和延嗣,其后代现在居住在南京一带…
幼年时的郑和,没有男性的荷尔蒙,也是一种无忧无虑,玩的快乐学得专注…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郑和还学习了回教教义与教规,与祖父和父亲出国到中东朝拜过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和海外风情,年少的郑和已经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正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成了郑和成长的文化基因。所以闽南有俗语:'没钱再赚就有了,没文化很死呀!'意思是没钱是一时困难,没文化影响一辈子。
就这样,在郑和昆阳生活的十年间,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元朝被明朝取代了…偏居西南的昆阳也不可避免地遭罪,郑和的命运开始应运而变,1381年,明朝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率30万大军进攻尚在元朝统治的云南,属元军后裔的郑和一家被掳走,傅友德、蓝玉所率明军,为了斩草除根,素有把俘虏儿童阉割的风气,正未转大内生荷尔蒙的郑和的两粒小睾丸也就被阉割了…而且被征召到明军服兵役…洪武十八年(1385)八月,朱元璋命平定云南后傅友军、蓝玉率大军北上去戍守北方边关,而早五年前,朱元璋的三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北平(今北京),也就在当时,一位石码先贤,祖藉翠林后迁居石码的我的上祖郑深道先贤,被举贤推荐到明朝当官…且看石码名人陈金土所著《梧桥祖上祖,郑深道太傅》一文有祥解…世界很大,人间很近。我的老祖公为什么被赐封一品'太傅'呢?因为他去了北平,作为《石码镇志》记载'明洪武丁卯举人'负责梁府记善工作,也就是调教明成祖朱棣的儿子。那时的郑和也随军来到了北平,后转到塞外与元军,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战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再一次命燕王朱棣、晋王朱枫率师北伐,并命颖国公率北平兵随燕王,命定远侯王弼率山西兵跟从晋王成征虏将军,共同受朱棣、朱枫二王节制,西出北上征讨元朝残杂力量耀珠、鼐尔布哈等部。也就是那个阶段,原来随傅友德的郑和,由于曾净身而转入燕王府服役。当时,郑和出云南进北平,转战塞北,参加了几次重大战役,初露锋芒便被燕王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使用,由于燕王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经常随燕王出入'梁府'的郑和,也与太傅郑深道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并从相处中了解到了闽南风土人情,特别是过台湾、下南洋的海洋历史文化,他知道九龙江口'五虎门'有许多海客'大公'水手…这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选择九龙江口'五虎门'为首站停靠抛锚地,其实都有前因的,从某些意义上说,漳州'月港'才是出国下西洋的第一站,江苏刘家港至漳州月港,这段航程算国内线,从漳州月港到安南(今越南)才能算国际航线吧!
《石码镇志》:
“郑深道洪武丁卯举人,授梁府①记善”
郑深道名文玄以字行,洪武间,奉旨视两浙盐运司,狱廉得数人,非其罪出之,此还。其人怀金尾舟后为谢,峻却不授。永乐末,升司经局。校书时,仁庙在邸,屡承询谕问,称旨。召人待筵,以学问老成,操履清慎褒美之,授梁府记善,正言谠论,辅益宏多。年七十致仕归,乃重新观澜书院,以教乡子弟。著有《存养辑略》、《栖迟集》等书,年八十二卒,赠太子太傅。
请告还家入榜山书院作
太傅郑深道
得请归来万里余,欢寻旧院水云居。
早从洙泗传心印,晚阅灯窗教子书。
细草幽花香笔砚,清风明月满庭除。
一腔宇宙皆春意,此乐顾曾未必如。
注:①:梁府、仁庙皆太子府。
郑深道,石码大埕人。
大埕:现石码镇公园西路,从街心公园到现中医院一带。
家庙在大埕(原大埕小学办公厅,现市委大门前的停车场),每年元宵(正月十五),郑深道皆要在大埕举办灯会。
郑深道与观澜书院的缘源
郑深道原为榜山林边观澜书院的学生,故诗中才有,“欢寻旧院水云居”之句。他致仕归以后重建观澜书院于榜山南苑。故《镇志》才有,“重新观澜书院”之记。他致仕还乡以后,重视教育事业,在观澜书院任教以教书育人。
后,由林边人林同,明朝天顺四年辰进士,官,工部主事,历户部郎中。在七十致仕归隐后,为了学子能安心读书,尝请郡县移观澜书院于文山。文山即观音山,并建有观澜书院有功的三贤祠。即祀蔡汝作、林弼、郑深道之祠。
蔡汝作,西头人是兴建观澜书院的崇师。又称蔡南溪。
林弼,元至正七年(1348年)进士,林边人,与父林广发、字明卿,弟林虞臣,字原功,皆是观澜书院的高材生。林弼,任漳州路知事。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名儒身份奉召修《元史》,并二度出使安南国。
有田丰关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贡生郑深道与巡按御史陈仲述,发起重建观澜书院”的记事。
观澜书院,在道光四年重建在林边村内同样建有二贤祠。在进士郑开禧的记述下有:“明太傅郑深道重修之”的《文祠碑记》,并认为观澜可与大梁、麓岳、凤池同为国家有材之地。
清光绪八年(1882年),林开春在修五福禅寺时,把仙庵的右殿修改成“文山书院”,并在田厝仔建“太师公庙”(现被改为政协)以纪念太傅郑深道。
1652年,郑成功攻占石码,据郑老——郑厚根说,郑成功还到大埕的郑氏家庙朝拜,并在大埕建立铸币厂。民国年间,以郑氏家庙为办公厅建立了石码大埕小学(现三中之地)。大埕小学的学生要到田厝仔的太师公庙进行春秋二祀的行礼。
根据《梧桥社史》、《世泽堂郑氏族谱》记载,梧桥开基始祖“思美公”是清朝顺治年间,适逢禁海迁界,从石码大埕迁往西洞岩西麓开基建社,梧桥人郑亚水、作家梧闽是郑思美的第二十代裔孙,从清初至今梧桥人代际相隔18.7年,那么由此反推郑思美的上祖郑深道是明朝洪武丁卯举人,按照18.7年一代测算,他应该是郑思美的第十三至十五代上祖,也是郑亚水君之三十三至三十五代祖上祖。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追宗溯源并弘扬列宗列祖的世泽功德,这种乡里社区的祠堂文化,可以使后代世续不忘宗功祖德,延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老百姓会把根留住的。
对于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登上南太武山这段历史,我想,198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启功大师的绝品诗词:'天远正难穷,楼高不堪倚。醉梦入江南,扬志数千里。',非常贴切地表达,正在太武山上远眺的心情与意境…您也来吧,这'太武名山'可不是徒有虚'名'的…嘿嘿!
史载郑和的父亲叫马哈只。可能是昆阳文人对讲回语'哈只'意译,唐朝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对来迎亲的藏人开口第一句话'扎西得勒',唐朝讲的国语遗存下来就是现在的闽南语(台语),意思我懂的'这是那里呀!',就是似当年陈元光随父带中原府兵来平定闽南'泉潮之闽'的'啸獠之乱',听不懂那些畲族土著的话意,创造了一个闽南词语叫'伊哥豆缠'(闽南语意思是语言表达纠结不请),受者如我现在听英语,闽南喻之'鸭子听雷',啥⊙∀⊙?意思不知道!
那么马哈只到了汉地昆阳,开始接受了汉族文化,而且重视汉文化传承,第一个儿子取名马文铭,'铭文'的反转喻'虎死留名,人死留名'的名节文化,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说:'身死无名,谥为至愚。'儒家传统文化极为重视人的'清史垂名',死后荣辱,因为此为家风门风的品位,直接表达了'福祸之门',有人说'福祸无门,唯人自招'这是现世因果论,而福祸之门也有血缘关系的'三世果',闽南话说'公妈荫大孙',爷爷奶奶积善成德,直接荫及到了他们的长孙…恰如我在九龙新城急驰电动车,看到了邻家泷澄集团创始人陈海瑞的2个孙子冲出来玩,赶紧放慢行驶速度,准备刹车等孩子安全过路…这除了我的恻隐之心,还有一点认识是他们的爷爷既是企业家,又是慈善家,子孙后代应该被厚爱一层吧!
马哈只生了第二儿子之后,想起了《三国志》里的'兄弟争王'和儒家'和为贵'精神,于是把怀抱中的'马二宝'正式取名'马和'…那么郑和的别称'马三宝'或马三保,更是由儒家文化兼融佛禅文化的升级版…
郑和又被搞研究的人称为“三宝太监”。这里的三宝其实就是佛教讲的“佛、法、僧"三宝。但是很可能,也只是很多研究人员的一厢情愿。因为郑和也曾经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名义出现包括他曾经的法号"福善”、“福吉祥"。郑和第3次下南洋的时候,姚广孝同行,就是为了去迎回佛牙舍利。
马哈只曾经把马和带到昆阳的一个禅寺,拜一位姚道衍高僧收了他的马和为菩萨戒弟子,取其法名'福吉祥',古石码'天怀茶叶'老字号创始人陈福吉群友的父亲取其名'福吉',也可以叫'陈二宝'吧,父母为孩子取名,总是把自己最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这文字内涵里!
保佑孩子将来有'福吉祥',故又名'马三保'吧!
中国的'姓氏'二层意思,似有重男轻女的礼教,对男性讲姓,有'生不改名死不改姓'延续血脉宗功祖德之托。而'氏',三代之前以分贵贱,男的有姓氏,女的只有姓,而嫁夫之后女姓仍保留父亲的姓氏,以示家风门庭不贱,所以子孙后代称祖母或母亲的氏,再加上父系的姓,在港澳地区仍然保持这个文化传统,如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在此略去十万字。
中国的赐姓,由来已久,从汉朝以后日渐兴盛,赐姓的因由因为有门庭贵贱之分,明代吴沉在《进千家姓表》中说:'历汉、唐、宋、元年齿之盛,华夷之混,又有部落为姓者,有因功赐姓者,可冒前贤名字冒姓者,有避讳避仇避嫌改姓者,有省文省言转姓者,其区分类别,不可胜记。',马和被因功踢姓郑的,发生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元日),朱棣在此时对'靖难之战'中的功臣大加封赏。
明成祖,之所以沒有把朱赏赐马和,因为马和是阉割了的太监,赏为朱和有辱皇家的门庭,退而选择'郑'赐姓马和,一者在'靖康
之难'郑村坝那个关键的战役转折点,是马和舍生忘死保护朱棣,并且出谋划策扭转了战役的结果。二者朱棣为子孙选的梁府圮善老师(后封太傅)郑深道先祖,是皇家老师又是马和好友至交,'天地君亲师'选师姓赐马和为'郑姓,亦不失尊贵荣耀。所以说,马和被赐姓郑,也有宗功祖德吧!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