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 没有那么神秘
郑亚水/文
信经典但不能迷经典,比如相信《八卦》、《周易》和《易经》这些经典,就需要掌握其智慧、领会其精神,而不仅仅画一个'八卦'在门槛上,再写上'元亨利贞'四字,就以为'姜尚在此',可安然避邪了!明朝一个读书人叫狗婴,听说《易经》有八卦可以驱鬼,于是跑到终南山去修道读易。因为他身处深山怕鬼,带了一本易经放在枕头边。有一天晚上听到'鬼'叫,他赶紧起床拿着《易经》摇一搖,越摇鬼叫得越响,甚至来'嗑嗑嗑'拍窗,一夜吓得半死再求爷斧告奶奶。等到天亮了跑到屋外一看,哦哦哦!原來窗外有一条绳子,挂在老树上,夜里山风一吹便发出了声音,就是他心里的'鬼叫声'。《易经》是中国本土儒道两家文化的共源。《金刚经》是佛教文化的最重要经典。佛祖说过《金刚经》在的地方就等于塔庙,但他沒有讲这一本印的《金刚经》书籍。佛祖说的意思是心里有《金刚经》,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都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当年,狗婴迷上了《易经》,只是形式主义迷上这本书,现在许多居士也一样,随身带着《金刚经》或因《金刚经》得悟的六祖惠能口述《坛经》,不带就不方便学习。问题在于驱鬼辟邪主体不是一本书,而是掌握了经典精神的本体'观自在'我。佛在灵山上,不要跑去他山找,灵山只在心头上,嘿嘿!
从女娲女神的丈夫伏羲借鉴神马神龟的河图洛书到《连山易》或《归藏易》甚至在狱中的周文王潜心发现八八'六十四'卦象的《周易》。《周礼》说这《三易》仍然古代占卜的工具经典,抽签快卜签难。从《八卦》、《连山易》、《归藏易》直到《周易》,应该说属于从形而上向形成过程,直到孔子公五十岁迷上《周易》,因为兴奋遇到这本经典,有'三个月不知肉味!'痴迷,而后作为解读《周易》的十篇心得,史称《十翼》。中国智慧之易学才从周易,进入了《易经》时代。
《易传》(又称《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系辞》的内容比较庞杂,它主要是讲《周易》的发生与应用并且又补充解释卦名的品格特征,以及作者对《周易》哲学和象学的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系辞》是迄今存世的所有《易》著中最早的一部《周易》学概论。有赖于《系辞》,我们才对筮草推求卦象的方法、卦的起源和卦的品格特征等问题,乃至它自身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历史内容有了一些认识。《易传》之所以被称为《十翼》,恐怕主要是感于此而发的。过去很多易学家们都主张先读《系辞》,然后再去读《周易》经文,看来是不无道理的。
《系辞》中包含有很深的哲学思想,它融合了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的思想精髓,对于《周易》经文由卜筮化的宗教性易学向哲学化的本体论性易学的演出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它是易学向神道学,又由神道学转向哲学过渡的桥梁。比如《系辞》中所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这段叙述了天地、男女的发生过程,以及自然界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中华民族上古思想家对自然和社会的一个系统总结,《系辞》中所讲的神、道、形而上、形而下、善、性、仁、知、易、理等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框架。后期的朱熹将自己研究的哲学思想简易称为“理学”,力图全面系统地论述和总结自古以来到南宋时代包括《系辞》等内容的儒家思想。
《彖》是用来解释卦辞的。所以,《系辞》中讲:“彖者,材也,也即断一卦之才”。或者说,它是用来解说、总论一卦的品格特征的。在朱熹的《周易本义》中,《彖》被拆开分别放在每一卦卦辞后面,上经三十卦的《彖》,称为《彖》上;下经三十四卦的《彖》,称为《彖》下。比如,与《泰》卦类反的《否卦》,两卦《彖》解前文所述的一样,反映天地方位和人为心态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取向哲理。同样数量的阴阳虚实组合,因不同的内部结构和运用选择,其变化和趋势所预示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这就如石墨与金刚石的化学成分一样,但由于分子内部排列结构不同,其性质和形态亦绝然不一样。
《象》是解说卦象和爻象的品格特征的。凡是解释一卦卦象的品格特征的《象》,称之为《大象》,而凡是解释一爻爻象的品格特征的《象》,称之为《小象》,每一卦的卦辞后都有一条《大象》,每一爻的爻辞后也都有一条《小象》。上经三十卦的《大象》和《小象》,称之为《象》下。比如《益卦》的《大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晋卦·六五》的《小象》爻解为:“矢得勿恤,往有庆也。”改过迁善,说快做难,由于人的自我执著,很难容下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亦由于人的刚愎自用,缺乏自觉的良知良能,要理解运用《益卦》的原理,则多人云亦云而己。“矢得勿恤”,知道要找的对象已狩猎彼丰,这时何必锦上添花呢,社会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风雨见真情!这便是《晋卦·六五》认为进步的哲理。
《文言》是讲述《乾卦》和《坤卦》的品格特征的,它被放在这两卦经文的最后。对《乾》、《坤》两卦专有文章阐述,可见这两卦作为《周易》之首。阴阳之卦实有统辖全部六十四卦的意义。《文言》中对《乾》、《坤》两卦卦爻进行了再解释,但不具体形象,这就成了《文言》开《易经》义理派和象数派泾渭的先河。如《文言》中对《乾卦·初九》解释为:“龙德而隐者。不易世,不成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史载开发漳州云洞岩第一人为隋朝“养鹤潜翁”,用《乾卦·初九》加以表象反映,似乎可见其人矣。这个人能做到社会外界环境尽管变,自己不易乎世,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自己有坚定独特的思想,也不要求在外面成名,养鹤为伍,游山玩水,浪迹云洞。
《说卦》是讲八卦的取象及其品格特征,它的文章结构显然有点凌乱,甚至让人迷惑难懂,但它对《周易》象数学的研究有非常的指导价值。比如,在讲《震》的取象时,《说卦》认为:“震为雷,为马龙,为玄黄,为青,为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弁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现代科普知识已阐明,天上多一次“雷鸣电闪”,就等于为老百姓的庄稼多施了一遍的“碳酸铵”肥料,促进了农作物茁壮成长,老百姓的蕃薯成熟后吃起来特别鲜美,可见打雷并不是坏事。
我们今天吃的“蕃薯”亦不一定是邓拓先生介绍的明朝才开始从菲律宾引种到福建,后由福建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外来物种。相传二百六十年前,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和顺县暴发了一场罕见的三年大干旱,该县所属灾民被迫到处逃荒,流离失所。龙溪县古县籍甲辰进士郑玉振,时任和顺县知县,他除紧急上表奏明朝廷求援外,还多次修书致函并派人回乡募捐赈灾。家中本属当地豪绅富裕大户,但经过三番两次的倾囊捐助,亦弄得家徒漆具,毫无余资,连正常生活都发生困难了。有一天,看到在山西当官的小叔子再一次派衙役前来摧捐要钱,大嫂隐忍不下去,一怒之下跑到后山割来一大堆“蕃薯藤”交差……看着从家乡捎来的“蕃薯藤”,知县郑玉振感到愧对两头。不过,他在苦无对策、百无聊奈中却因此灵光一闪:怪了,这“蕃薯藤”千里送山西,怎么还未枯死,说不定也合山西的气候水土。于是,他把收到“蕃薯藤”拿到县衙后花园折藤试栽,4个月后果然结出了硕大可食的“地瓜”。接下来的事,当然是于旱灾的第三年,在和顺县大面积地推广用水不多、又速见收获的福建龙溪蕃薯了。试验引种蕃薯这一举,救下了无数的灾民生命,也使山西和顺县因此重见生机。十几年后,听到告老回乡的老知县郑玉振去世,山西和顺县的老百姓带着感恩的心,自发捐资建祠祀之,并尊其号为“蕃薯王”一直传颂至今。如果《说卦》“为蕃鲜”这句话中的“蕃”是属一种篱笆上爬满的“藤草”,那么,其“鲜”的意思便不是指口味鲜美的感受,而是指赏心悦目的欣赏物!
《序卦》是讲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由来和这种卦序的包含的哲理。《序卦》这种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变化,并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观,标志着比较成型而系统的儒家世界观形成。这是我们祖先对自己的生存历史和现实体验的智慧总结,与遁天地日月的四季变化影响下的农业时代相适应。但对于“狂飚突进”的信息时代而言,却难于吻合和参照。但其中所反映的关联性、规律性和预见性的智慧,对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无脾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是循序上进的,不是停留于一个平面的周而复始,而是处于螺旋状上升的趋势,是在一个圆筒上由低级向高级立体上升的“周而复始”。
最后便是《杂卦》了。《杂卦》是讲六十四卦卦名在象学上的品格特征和它所积滨的内容。它没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多以四字为一句的诗句或语言来表达。比如,《杂卦》开始就讲:“《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意。或与或求”等等,刚阳之美在于乾道“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阴柔之美在于坤道的“君子厚泽载物”的包容付出。人的快乐源泉往往产生于自己对自己或自己和别人的比较之中,但通过一比较,发现还有比我们干得好或活得好的老师,这时就不能忘乎所以或骄慢自得了,更不可乐以忘忧,而要积极向上、虚心学习、迎头追赶等如是也。
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至少可以发现,《易传》决非孔子一人一时之作。从北宋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首先提出疑句以来,历经古往今来多少先贤学者的研究,至少推翻了《易传》为孔子所作的传说。但问题也不能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否定。起码说,《易传》的形成和传播应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主流,即儒家文化的发展而来,孔夫子功不可没!关于《易传》于儒、道两家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还有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心学研究《周易》的文化增值成果等等,这些都有待时日或更待后人去挖掘、理解和应用发挥了。
一般这样理解,周文王包括周公演示阐述的《周易》属于古典周代的《易经》。而孔子及其后人所创作的《易传》,则属于春秋战国之后的《易经》。妥妥要学习好《易经》。需要从《易传》入乎,前可以向古溯源《周易》、《归藏易》、《连山》甚至伏羲的《八卦》、《河图》或《洛书》,以便溯本追源。从《易传》入手向后直至北宋五子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周易本义》等等易学浩如烟海的名篇巨著,既使'皓首'也难于'穷经'了。所以,自有孔子公的《易传》之后,有关《易经》的研究成果,就不能称《易经》了。只能称《易学》吧。这是对先贤圣人的历史性文化尊重!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