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里的灵岩山
水云居士


时值季秋,立冬将至。阳历十月,最后一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凉爽宜人。
九点左右,踱进景区东门。疫情的阴影还未散去,稀疏的三三俩俩的游客,次第扫码进来。扑面而来的是满目的红黄绿组成的三基色强大阵容。红少黄多绿更盛。深秋的熏陶,只是加深了颜色,稀释了绿的浓度。五步一廊,十步一阁,江南水乡的独特院林艺术与盛大的自然景观溶为一体。看不出丝毫的造作和掺假。惟一不同的是自然的参次不齐与人工的精雕细刻。几株婆娑的垂柳,纤细的柳枝轻抚波光粼粼的池水,像在水一方的伊人在轻濯她娇嫩的玉足。让游客心中痴迷。池水中的田田荷叶,覆盖了半个池面。曲径通幽,翠色遥连。穿过几处假山,走进林间山道,通过一片树林,走到东山脚下的游客山道,全是青石条块铺彻的山道,拾级而上,气定神闲,两侧是古木参天,光影斑驳。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偶遇三俩行人,谈笑风生,神情怡然自得。真正一个人间好去处,就在这醉人山林间,就在这人与自然的融入中。

行至半山腰,恰巧有一阵过路的秋风刮过。头顶的林哨的枝叶在与悄然而过的习习秋风呢南私语,顿时发出一阵阵欢快的明朗的笑声。是风声?是枝叶的笑声?是大自然神曲的声音?端的是神来之笔,端的是造化的神曲。静静地驻足林中倾听大自然的乐曲,神心俱醉,溢于言表的一种神往之情。美妙的事情总是短暂的。片刻功夫,神曲消失,风停,声住,一曲终了。再来不知何时?
刚从神曲中回味过来,再向上走有十来分钟,遇到一对年古稀的老人,夫妻俩一前一后,走走停停,下山而来。因心情好,便与他们攀谈起来,才知二人住在灵岩山附近,每天天好,都要来登一次山,健一次身。顺祝他们健康长寿。
快到山顶,几处蓝瓦黄墙的寺院,掩映在苍松翠柏间。这便是有名的灵岩山寺了。
相传,民国年间,有四位得道高僧,其一便是这灵岩山寺的住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精研佛理,他主张儒佛两教,合则双美,分则双伤。他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传承中华千年文明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他一生,重视救灾工作,他认为救灾就是普渡众生,就是弘扬佛法。他是把灵岩山寺变为十方净土道场的第一人。

灵岩山,在苏州市西南,海拔高一百捌拾二米。是最适宜中老年人旅游的一大圣地。灵岩山原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馆娃宫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古迹尚存: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琴台、西施洞、长寿亭等。
扫码一元门票,进入灵岩山寺,依次有大雄宝殿、霞光塔、伽蓝殿、吴王胜迹等。
一边是高楼林立,繁华都市,车水马龙,喧嚣无比。一边是世外净土,一方道场,淡泊名利,看淡生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看似道不同不相为谋,实时是,殊途同归,都是一场修行。一种是俗世间的修行,一种是佛门间的修行。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修行。
西边半山腰有个观音洞,每天来这里烧香的善男信女众多,据说挺灵验的。
下山途中,竹林边上,有个落虹亭,亭内影壁上有佛教赵朴初的碑刻。亭子两边柱子上,有一佳联。上联:悟自心时不见山,下联:观大海时难为水。挺有意思。
再下行五六十米处,有一新竹亭。亭边有一佳联。左联:山经兴复满亭春,
右联:松似高贤迎客笑。
三四个小时,不知不觉中过去,腹中传来咕咕的叫声,方知已错过午饭时间。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客已忘返腹中催。心旷神怡天地阔,天人合一德艺馨。
苏州的灵岩山,就是苏州旅游业中的一个精美精致的大礼包,人见人爱,常来常新,百看不厌,美不胜收。
水云居士书于苏州吴中区
2022.10.31.20:33

水云居士:三门峡渑池县城关镇人,原籍陕州区李村乡,幼时热爱文学,多篇作品发表于多个文学平台。以文会友,在文字里畅享人生。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