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老乡亲
且行且珍惜

不经意间,已被忘却的歌又在耳边响起。这是校园时代熟悉的旋律。曾经的悠扬,而今已生长出太多的忧伤!
我 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
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 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
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阔别故乡几十年,只顾风雨兼程。偶尔在闲暇小憩中提及故乡,无心做过多地思考。那是我曾经极力想逃离的地方。今天又成了无时不牵挂的远方。半生已过,故乡还好吗?故乡的父老乡亲还好吗?
记忆中,故乡是贫穷的,落后的,却是充满人间烟火的安然乐土。

那时候,乡亲们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谁家有婚丧嫁娶,起房盖屋之事,大家都伸出热情的双手,不遗余力!纯朴、善良、无私、和谐构建起了那个年代乡村文明的主旋律。
每一个晨昏,人们在井口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一边转动着辘轳,一边聊着家常,聊着生活,聊着未来的憧憬与向望!一支旱烟,似乎忘记了扁担的沉重。

一天劳作归来,有人为你立黄昏,有人为你粥可温。卸下疲惫,一豆灯光里,知足而快乐!
谁家的媳妇生了男孩,便在大门口挂上红布和树枝折成的弓,生了女孩便挂上红布和一头蒜。这寓意着吉祥,也昭示着月房,告诉人们尽可能别去打扰。那时候的人们,关爱胜于理解,依存胜于冷漠。
还有那些游走于千家万户的各种匠人,父老乡亲都能以善待之,用微弱地给予,满足他们浅浅的温饱!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附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既是朴素鲜活的生活场景,也是最温暖,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山村,时代的洪流,终将涌动着人们去逐浪潮头。先知先觉的人们,开始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成为第一批往返于城市和农村的迁徙者!

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继而出现了更大规模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两栖人群”。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大都是以男性壮劳力为主。于是农村开始出现了留守妇女和儿童;随着夫妻共同务工的浪潮出现,农村出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到后来,留守儿童最后一次进城,山村只留下六零七零部队,值守着正在沒落的光景!
故乡的父老乡亲,曾经躬耕的土地已荒芜;
曾经遮风挡雨的小屋,已破败不堪;曾经温暖的土炕,已没有半点余温 ;寂静的长夜里,依稀的人间灯火,诉说着苍凉,微弱地证明着生命的存在。

太多的父老乡亲已枕着泥土的芬芳老去,又有太多的人正走在老去的路上!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已走向没落,正在消亡的道路上失速滑行。
时光啊就是这样,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从一个角落带走,又把美好的东西从另一个缝隙带给人们!
现实的故乡苍凉廖落,人烟稀疏。我不禁想起哲人们无数次提及那个触及灵魂的问题:人从那里来,又将到那里去?今天,我站在故乡的田野里回答:人从混沌中而来,又将到泥土或尘埃中去。
人间这样浅,岁月这样轻。家山和泪吟,天地两不宽。
人类的全部文化啊,无不是在死的面前谈论着一个生的问题!

我不敢想象:二十年后,当这最后一批值守农村的父老乡亲故去后,是会有新生代的人群返乡接力?还是就此消逝于天地之苍茫!在情感与理智中,答案越来越清晰。
昔日门前镜湖水,春风已改旧时波。
农村今昔的变迁,是时代大变革的缩影。农村的没落,正承载着社会高速城镇化的进程。
故乡的父老乡亲,你们是平凡的,伟大的。你们用坚韧和勤劳拓荒了一个时代;
你们用坚实的臂膀和体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走向更高级的文明;
你们用超越生命的忍耐,值守于泥土的芬芳,用犁铧划断桎梏了千年的思想锁链;鞭策我们在知识的海洋励志远航;
你们用智慧启蒙,打开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热情,以穿越时代的视野,鼓励我们去寻找,孕育在未知世界里的传奇,激励我们经历千山水去追寻太阳和远方……哪怕归来依旧是空空的行囊,你们粗糙的双手也能为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
歌声依旧在回荡,听着忧伤的旋律,禁不住热泪盈眶。回首家山路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里生活着我的父老乡亲!
故乡的云捎来悠长的思念;
我的父老乡亲还好吗?
后记谨以此文,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故乡的父老乡亲!
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到《家山路远》再到《我的父老乡亲》算是对故乡的告慰,对我自己思乡的安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