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泡菇
文/黎改梅
末伏结束的第三天,我在菜园子樱桃树下发现了一个拳头大的马泡菇,虽然只有一个,但也让我兴奋了许久。
三十多年过去了,还是第一次再次见到马泡菇,让我不觉得又回到了那个虽然清贫却让人回味无穷的时代。
我家居住在县城中心地带,父母大多数时间靠种地为生,偶尔打零工和摆摊出租画本挣几个零花钱。虽然吃穿无忧,没有穿布丁衣服和受饥挨饿,却不能像工作人员子女那样随便花钱买零食,年年穿新衣,吃丰富多样的饭菜。
家里有一片小菜园,每年种一些白菜萝卜辣椒茄子西红柿洋芋番瓜韭菜等,够我们吃一年。那时气候比现在寒冷,白露一过便开始降温落霜,在白露落霜之前,便开始腌咸菜,通常将辣子白菜洋姜萝卜葱用盐和清水腌一大缸,便是一个漫长冬季的主菜。洋芋和腌剩下的萝卜白菜放在地窖里随吃随取。西红柿切碎装在盐水瓶里做成西红柿酱,用来炒菜和做面条。最后一茬秋韭菜,也用盐腌成咸韭菜,放在小罐里,作为汤面的配菜吃。
一年中吃的最多就是咸菜,从白露一直吃到第二年的立夏,直至韭菜菠菜上市才恋恋不舍得将剩余的咸菜倒掉。
夏天最喜欢吃的就是马泡菇炒肉,雪白的马泡菇片,翠绿的葱叶,红艳的辣椒,酱红的腊肉,吃起来软软滑滑的,特别特别解馋,一顿能吃一盘。
第一次见马泡菇是炒熟的,还以为是妈妈买的蘑菇,直到有一天在窗台上看见像馒头的马泡菇,问了爸爸才知道是自家果园摘的。爸爸告诉我,马泡菇夏天和初秋在下过雨潮湿的地方才生长,是野生的,不用种植,最大可以长到两个馍馍大,能炒一大盘。
从此我就天天盼下雨,每天早上走学校之前先看看果园又没有马泡菇突然冒出来。大多数时间是失望透顶,其实每次下雨,最多能长出来两三个,大多数只是一个。遇到干旱,好像一年也就长出来三四个,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长成密密麻麻的一大片。
两个月后,我对马泡菇失去信心了,偶尔去果园偷吃青苹果时,顺便看看又没有冒出来。有一次,我发现又长出来两个乒乓球大的马泡菇,就盼着天下雨,马泡菇快点长到两个馒头大,想在同学面前炫耀一下。终于一个长到馍馍大,另一个长到两个馍馍大,便兴高采烈的邀请两位最好的同学参观。
谁知其中一位同学的奶奶去世了,第四天才和其他一位同学来参观我的马泡菇。我得意忘形的把她俩带到果园,看到马泡菇的刹那间,我怔住了,明明白色的马泡菇却变成褐色了!同学一个劲的问,马泡菇在哪儿,我一箭步跨上前,摘下来,掰开,里面的褐色粉末扑了我一脸,慌乱中扔掉了手中的马泡菇,在脸上胡抹了一通,又不甘心,摘了另一个,掰开后,仍然是一包褐灰。两位同学说我骗她们,这样的灰包猪都不吃,我却能和肉炒的吃,骗人也不会骗,便笑着跑开了。
我站在树下放声大哭起来,吓得妈妈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看到我满脸满手都是褐色粉末,一个劲的问我怎么了,我抽泣着结结巴巴的说了马泡菇变灰包的事,把妈妈惹得哈哈大笑。
原来马泡菇长成熟后,就会由白色变成褐色,里面也会变成一包灰。在变成灰包之前可以吃,变成灰包就不能吃了。我当时很奇怪,为啥蘑菇永远不会变成灰包,而变成褐色软踏踏的一塌酱呢?问了爸爸,他也说不清啥原因。
从那以后,只要我发现马泡菇,不出三天,就一定采摘,让妈妈给我和着肉炒的吃。
真是天意,没想到,时隔三十多年竟然又遇见了马泡菇,并且采摘了两次,一次和肉炒,一次和萝卜叶炒的,一荤一素,味道截然不用,不过味道还不错。还有一次是亲戚送了四五个,给客人用韭菜炒了一盘,剩下的放在冰箱准备中秋节和家人共享,谁知竟然也变成灰包了,只好撒在长马泡菇的樱桃树下,期待着再次长出来。
不觉得,我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樱桃树下,看又没有马泡菇再突然冒出来。
作者简介:
黎改梅,笔名孤影拾月,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人,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