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之末的高原古城,正是送走金秋迎来瑞冬之时,西宁人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沉浸在宁静与祥和的幸福生活氛围中。老年人有规律地晨起锻炼、学生准时到校、青年人匆忙地走进办公室,开启一天的忙碌。然而,新冠肺炎病毒却悄然潜入古城,瞬间打破了潘多拉盒子,震惊了安居乐业的高原人的那颗安宁的心!
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奔赴“抗疫”第一线;同时,一支名为“西宁爱心车队”的志愿者车队于10月31日晚八点多,由马晓倩在网上发起并自觉组成,立刻投入“抗疫”之中。
马晓倩在省中医院工作,作为一名医疗工作人员,她接触过1、2、3号感染人员,当看到病人必须与所有人隔离,联想到他们家里人也会为此特别担心,他们生活的小区和所有他们接触过的地方,都被化为风险区而被封禁。为了排查密接者,各行各业都出动了工作人员,而这些工作人员的身后服务便成为当前最大的难题。当时马晓倩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应该有一个可以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作队,就在她正为此事筹谋之际,她接到了驾校教练马元的电话,他说:“我去做核酸采样时,看到那些医护人员特别辛苦,大半夜还在那里为大家采核酸,因为兴海路正处于高风险区,所有出租车都绕着走,她们下班后打不到车,也回不了家。”马晓倩说:“那我们就组织一个爱心车队!”意见一出,立即得到马元及另外两位司机师傅的支持。为了尽快组成一支“爱心车队”,他们立即在网上发出了一份招募令,短短几十秒,就有近20万的浏览量,以及数不清的私信和留言。一时间,刘智清、焦浩、王原、李麟锋、黄佳、申栋、李万云、杨扬、董二剑等爱心人士从四面八方齐聚爱心车队。这支由最开始的四人车队,几乎是在一瞬间,便组成了一支由200多辆车的“爱心车队”。
总队长马晓倩,今年才21岁的零零后女孩,被队友们爱称为“小仙女”,面对疫情,她所表现出来的是不惧、是一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担当、大胆、坚强与干练。
马元是第一个去接送两位医护人员的,两位医护人员一上车便在后座睡着了:“嗓子沙哑的她们,看着真的很心疼。现如今我们自己穿着防护服,才明白什么叫怕吃了、喝了要上厕所。”
刘智清,一位帅气的90后,他从“青海高原红星灾难救援搜救犬队”赶来了;王原,一位致力于公益事业二十多年的大姐也从搜救犬队奔赴过来,不但自己来,还带着爱女一起参与到这个浩荡的爱车队伍中;颜宏老师母女也来了,他们全都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曾经参加过无数次救援以及各类公益活动;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中间有在职者、领导、工人和家属等等。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爱心人士,以他们心中的爱汇聚起西宁力量,筑起一道大爱屏障,为所有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及时提供服务,保障了他们的顺利出行与归来。
在高原寒冷的气候中,在疫情开始的前三天,“爱心车队”的全体志愿者们度过了他们最难熬的三天三夜。为了按时、稳妥地接送冲锋在“抗疫”第一线的所有工作者,全部由司机自己个人加油出车,为了保证被接送医护人员的安全,队员们就必须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严格做好消杀,做好自身的核算检测等,而他们却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物资,直到十一月一号晚上,王原老师通过多方关系,总算联系好了防护服等物资,大家各自自费购买了防护服、手套、酒精、护目镜、面罩等防护用品。“爱心车队”头一天接受任务,出动了三十多辆车,大家从早晨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由于事出突然,众人又是临时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全体队员们没地方休息,没地方吃饭,在寒冷的冬天里更没有一口热水入口,队友们出任务所产生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爱心车队”全盘面临极端困难。短短二十多个小时,“爱心车队”里就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故事:季鸿亚,一个单身父亲,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当看到新冠在家门口猖狂肆虐的时候,他毅然将年幼的女儿一个人撇在家里,自己坚定地走向爱心车队,参加到支援“抗疫”的战场上。他每天晚上回去把孩子哄睡着,悄悄地再出来接单,接完单赶在早上孩子快醒来的时候再回家,给孩子做早饭、送孩子上学,等孩子上学以后,他又出来接单,可说是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小张是一位来自闽南的温婉女子,三个孩子的母亲,家庭主妇。当她看到西宁陷入紧张的疫情防空之中时,她在家坐不住了,于是,撇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勇敢地拨通了“爱心车队”的电话。为了给孩子做榜样,为了能及时接送医护人员,她睡车里、即使在外面租房子,也要坚持24小时听命,不管是多累、多危险的任务,也不管是几点派任务,她都能准时到达,准时接送医护人员。
城西队长黄佳的母亲,晚上八点多冒着严寒给他们送来温暖的饭菜;城中区车队的队员叫张海宁,是一位开饭店的老板,车队刚成立时的前几天,队员们的食餐基本都是这位队友亲自下厨做好给队员送过来的;天气特别冷的那一晚,看到全体队员坚守在秀水路,张海宁从饭店里煮了一大锅姜汤,给车队送了过来。
小仙女马晓倩一边上班,一边协调、指挥车队,接任务,分配任务等,曾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打电话、发微信与各方沟通,24小时连轴转,寒冷将她的手冻得又红又肿,每天过量的发微信,将她的手指累得不能弯曲,有时候,忙得一天都喝不上一口水,吃不上一口热饭,尽管这样,她毅然坚定自若地多方联系,接任务,再分配任务。
为了不让医护人员在外面站时间太长,全体队员们都是争分夺秒地接送。他们同样受冻、挨饿、喝不上一口热水,但大家全都干劲十足,没有任何一个人甘于落后的,只要队长分配任务,他们全都不挑、不捡,不怕危险、不怕累,凡是危险的、半夜三更的任务,大家全都抢着接。由于任务重而多,“爱心车队”很快便分为东、南、西、北、中,外加三个机动队,每个分队都有正副两个队长负责,且24小时待命。无论什么时间下达什么任务,全都能立刻到岗,绝不拖沓,井然有序地执行并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全体队员每天全都是从早晨再忙到凌晨。他们视集体为宝,将“爱心车队”这个集体看得非常重要,表现相当团结,每个人都高度配合,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从无任何怨言。
城北分队刘队长说:“在执行任务期间,队员们全都穿着防护服,他们中午不能回家,不能吃饭、不敢喝水,特怕方便。当然也不敢到外面去走动,一方面,穿着防护服在外面走很容易引起市民恐慌;另一方面,如果将防护服脱下来,那防护服就报废了。目前,我们太缺防护服了,为了节约防护服,队员们都舍不得脱。所以,疲惫的他们只能找个地儿或在车里休息一下,一直要等到医护工作者工作结束将他们安全送回家为止。”
当听说“爱心车队”全体队员在寒冷的坚守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后,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瑛子老师、茱萸儿老师和桂花老师都非常焦急,于是“青海爱之声公益诵读会”诞生了。她们积极奔走,四处联系,在11月5日那天,有“青海湛越会计师事务所、青海瑞晟建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韵邦健康管理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三家爱心企业向车队捐助了价值42000元的物资:有防护服、手套、酒精、医用凝胶等必须物资。及时缓解了“爱心车队”的燃眉之急。11月6日,天气极度寒冷,西宁下了一天大雪,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全体工作人员被冻坏了,瑛子老师团队再次联系到了爱心企业,由“明哲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向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捐赠了6箱暖宝宝,并通过爱心车队及时将物资送到了一线;“雅君餐饮民惠店”为城北区交警大队送了两天餐,给爱心车队送了一天餐,她们送的爱心餐分量足,味道特别好;“东湖宾馆”的老板为爱心车队提供了一层楼、四间房,供车队队员们休息,至此,“爱心车队”全体队员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落脚点,结束了在秀水路候车挨冻的局面。
被“爱心车队”队友们无私无畏的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服务的精神感动,“悦动爱车王国汽车贴膜”的李老板,免费为所有队友洗车、做整车消杀,保障他们出车接送医护人员时,车内干净整洁,不带细菌。李老板说:看到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等,还有爱心车队的所有人,他们确实比较辛苦,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为西宁献爱心,那我们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一点贡献。
城中分队队长王原说:在这个社会上,很多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我们被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们那种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们冲上去义务接送他们;谁知道我们的行为又感动了洗车行的老板,他又免费为我们洗车、做消杀,为我们的平安保驾护航。这才是良性循环,这才是我们社会上最该有的良好风气!通过这次到“爱心车队”做志愿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了一帮志同道合的队友,最大的感动就是所有队友在疫情面前都没有退缩!
瘟疫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爱心车队”的全体志愿者们逆风雪,抗严寒,同心协力,以爱心摆渡,使古城多处涌现感人的故事。他们以博爱的心怀温暖了这座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的使命与担当,唱响了最嘹亮的时代壮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