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自开口岸”秦皇岛的开港风云 自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腐败的清朝政府一次次地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卖国的条约。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 也都先后为列强“约质”,列强的“租借港口”、“约开通商口岸”比比皆是。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沿海港口主权几乎丧失殆尽。在这种形势下,清朝政府开始寻找可以利用的港湾以重建海军,于是属于京畿要地的秦皇岛一带成为重点考虑的地方。
然而,筹建军港的计划未能付诸实行。其原因之一在于修建军港耗资巨大,清政府在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2亿两白银的军费赔款已不堪重负,而修建一个军港,不计购置火炮、修建炮台所需,便需耗资600万两,清政府财力匮乏,难以胜任。其二,甲午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对于列强更为畏惧,不敢奋力图强,唯恐修建军港“机关显露,亦启戒心”,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有鉴于此,清政府决定在秦皇岛一带修建商港,“以兴商务,扩充利源”。
修建商港,清政府也无力筹措这笔经费。于是,便将筹办秦皇岛商港的权利交付给1878年创办的开平矿务局,由“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出资建设,并议定在商港建成后,以运输煤炭为主,以运送客旅、杂货为辅,同时转递国家邮政文件及特殊情况下驻扎水师靠泊军舰。
当时的开平矿务局督办是督办直隶全省及热河矿务大臣张翼。他曾于1896年委派天津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贺壁里和开平局英国雇员鲍尔文(又译鲍尔温,后来成了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首任经理)前往秦皇岛一带勘察历史和水文地质情况,调查秦皇岛作为开平矿煤炭输出口岸的可能性。第二年10月,他们又乘“北平号”轮到秦皇岛沿海巡视和登陆,以便确定建港港址。

正当开平矿务局受清政府委托,在秦皇岛沿海进行港口选址时,驻北戴河海滨的英国传教士甘林,宣称北戴河金山嘴一带具备外人来此驻港的条件。清朝政府“恐我奥区复为有力者所搜取”,指令张翼亲往秦皇岛一带勘察。于是,张翼便携同他的德国顾问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 Detring)以及贺壁理,乘火车在汤河站下车,骑毛驴到秦皇岛一带踏勘。他认识到“大沽海口淤深水浅,拦江沙愈涨愈高,故商轮进口维艰,即塘沽亦有淤高之势;营口则封河较早,开冻又迟,于商更虞窒碍”,唯有在秦皇岛“设立码头,则地情水势均宜。”
张翼将勘察情况上奏朝廷, 总理衙门批示北洋大臣责成开平矿务局设法维持秦皇岛设港的基础。张翼借助开平矿务局雄厚的资本, 一举抢先购置了秦皇岛至北戴河河口沿海长20公里寛1公里的大部分土地,从而为清政府在秦皇岛设立自开口岸打下基础。
1897年秋冬,载重800多吨的“永平”号轮,载着大沽引水员与其他人等,往返烟台与秦皇岛首航试验成功。于是,开平矿务局与有关部门商量决定,由载重450多吨的“北平”号轮接替“永平”号,每5天一个航次,载运客货定期往返烟台与秦皇岛,并与上海船舶保持定期衔接。
轮船靠泊需要码头与其它辅助设施,接受张翼委托的鲍尔文在今天开滦路水塔附近架设了简易的木质半浮动半栈桥式码头,适宜吃水在4.3米以下轮船靠泊。码头全长50米左右,前沿有横向排筏漂浮。
秦皇岛港湾内简易码头的架设和秦皇岛、烟台两地试运及轮船靠泊的成功,使这个木船渔舟聚泊的自然港口,因轮船往来靠泊逐渐繁荣起来,也为秦皇岛自开口岸的确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三日(1898年3月24日),总理衙门以“振兴商务”为由,向光绪皇帝奏请添设湖南岳州和福建三都澳为自开通商口岸,获得批准。1898年3月26日,总理衙门又补奏了“秦王(皇)岛自开口岸折”:“再,臣等于本年三月初三,奏请湖南岳州府、福建福宁府所属三都澳开设通商口岸,奉旨允准本案。兹查直隶抚宁县北戴河至海滨秦王(皇)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冻后,开平船由此运煤,邮政包封亦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若将秦王(皇)岛开作通商口岸,与津榆铁路相近,殊于商务有益。如蒙谕允,即由臣等咨行北洋大臣顺天府尹,先将应办事宜速筹备,定期开办。”

光绪皇帝于同日准奏,朱批“依议钦此”。4月3日,总理衙门函饬总税务司办理开埠事宜,并照会各国驻北京使节,张贴告示,宣布秦皇岛自行开埠。
“自开口岸”也叫“自开商埠”、“自开通商口岸”,是指政府自行开放的口岸,和过去因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得不接受外国要求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同。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曾在向光绪皇帝上书的《自开商埠奏折》中明确指出:“查中外各国之通商口岸, 其地方一切权利皆归本国管辖,无论何国商人,只能懋迁货物,不得干预地方。中国自开海禁以来,许各国分划租界,浸假而派领事,设巡捕,水面则停泊兵轮,界内则强收捐项。授以柄,失国家固有之权,启强邻觊觎之渐。应著沿江沿边, 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辏辐之区, 可以推广口岸,拓展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 惟须详定节目, 不准划作租界,紧维利益, 而保主权”。
清朝政府宣布秦皇岛为“自开口岸”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瞩目。上海《时务报》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三十一日,以“古岛通商”的显著标题,作了报道。接着,国内《北方快览》、《北中国每日报》等报纸也进行了报道。当地临榆县的一位贡生程敏候还喜作《贺秦皇岛开埠》一诗:“于铄哉!秦岛东南黄海黄,秦岛西北长城长。斯岛若终守顽固,大名安能五洲扬。猗休哉!秦皇求仙虽荧蛊,秦皇拓边实英武。荒岛继踵学开通,改良辟作春申浦。”表达了社会各界对秦皇岛开埠的由衷祝贺和期望。国外的《泰晤士报》、《伦敦中国报》、《经济报》也相继对秦皇岛“自开口岸”的形势与优良港湾的自然风貌发表了评论。秦皇岛,一个鲜为人知的荒芜小岛就这样在世界上出了名。
虽然清朝政府将秦皇岛辟为自开口岸,但由于资金匮乏,无力承担建筑码头的巨额费用,便将秦皇岛港全权交付开平矿务局建设经营。1898年6月,开平矿务局在秦皇岛北陆地上的东盐务村设立了经理处,开始了“实行垄断、专擅兴造”的港口建设管理。
在秦皇岛建港,开平矿务局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经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推荐,张翼委托英国毕威克——莫林公司代聘一名筑港专家,于是英国“白利工程公司”工程师休兹应聘来秦,主持筑港工程。
在秦皇岛建码头, 张翼也是资金困难,于是, 他以开平矿务局的名义通过德璀琳向毕威克——墨林公司借贷20万英镑(约白银140万两)作为建秦皇岛港口码头的资金,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签订了借款合同。 同时,墨林还答应经办一笔为修筑港口码头而发行的20万英镑债券的工程借款,张翼则应允以开平矿务局全部产业作为抵押。
毕威克——墨林公司为筹措这笔秦皇岛建港的巨额借款,并为避免引起国际间的政治纠纷,德璀林和墨林商妥,除英国资本外,还吸引了比利时资本,而比利时资本的背后又包括德、法、意、俄、奥匈、瑞士等国在内的国际财团。
1900年,高举反帝旗帜的义和团运动掀起了高潮。帝国主义列强借机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当年夏季攻占天津、唐山,继而于山海关、秦皇岛安营扎寨。
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素来反对义和团,更惧怕义和团的革命威力。义和团运动高潮涌起时,张翼躲进了天津外国租界地避难,靠喂养鸽子以消磨时光。张翼的政治立场为当时天津朝野人士所共知。但英帝国主义趁火打劫,寻找借口,捏造莫须有的罪名,硬说张翼喂养鸽子是为了给义和团通风报信。于是,在1900年6月22日,英国海军拘捕了张翼。
这时,那个早就与墨林公司勾结在一起密谋夺取港权和矿权、已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三十日任命为“秦皇岛开埠税务司”的德璀琳,便到拘留处胁迫、诱骗张翼,说督办大人要出来,要保住矿权,就一定要给德璀琳写一份授权委托书。张翼为保活命,自然应允,被释放后,立即在德璀琳写好的字据上签字:“本督办现派天津谷士道甫•德璀琳为开平矿务公司经理产业、综理事宜之总办,并予以便宜行事之权。听凭用其所筹最善之法,以保全矿产股东利益。须至据者。”时间是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1900年6月23日)。之后,张翼又交给德璀琳一份“备用合同”。在这份“合同”中明确规定:“他(指德璀琳)将有权按其意愿出售、抵押租赁、管理、经营及管辖该项产业”。
德璀琳骗得张翼的“手据”及“备用合同”后,又找到英国伦敦墨林公司在华代表胡华,即后来当了美国第31届总统的胡佛(Hoover, Herbert Clark 胡佛,赫伯特•克拉克),于1900年7月30日私下签订了出卖开平矿的“卖约”: “该德璀琳,与该开平矿务总局, 因得有此约内后列之利益,实允将该开平矿务总局所有之地亩、房屋、机器、货物,并所属、所受、执掌、或应享之权利、利益, 一并允准、转付、卖予、移交、过割与该胡华, 或其后嗣, 或其所派办事掌业之人。”
墨林得到“卖约”以后, 随即又编造了一份假合同,请英国领事证明, 以得到英国政府的庇护。之后, 他又转手卖给了一个叫“东方辛迪加”的投资公司, 同时拉欧洲财团“东方国际公司”入伙,于1900年底,组织了“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又称“中国矿务工程有限公司”,并于1900年12月21日在伦敦注册。该公司首任总办就是胡佛。
而就在“中国矿务工程有限公司”伦敦注册的前6天,由德璀琳起草的《秦皇岛海关第一号公告》对外颁布,《公告》宣布1901年12月15日秦皇岛港开始对外开放贸易,秦皇岛海关正式成立。德璀琳也就成了秦皇岛海关首任税务司。
为使这场骗占活动合法化,同时攫取更多的权益,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春,胡佛进一步与张翼密商,要求张翼亲自承认“卖约”,并在“卖约”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改,签订“移交约”。
张翼开始拒绝承认“卖约”,更拒绝签订“移交约”。一度秘密谈判陷入僵局。帝国主义分子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僵局的严重性,这是因为“张大人如不签字,(矿务局)产业的所有权就不能到手”。所以,胡佛等人便对张翼施加压力,扬言如果他不签字,英、美、比等国的公使就要出来对付他,要向中国外务部告发,并以下令驻扎唐山以东的联军重新占领矿山相威胁。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张翼进行利诱,答应他担任新公司的驻华督办,从新公司100万英镑股票中提出5万英镑作为他和德璀琳的私人酬劳金,并许之以一笔与贿赂和收买有关方面的款项,其中包括贿赂清政府的二十万两白银。
他们还答应补充签订一个“副约”。“副约”中规定由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承接和偿还原开平矿务局所欠的债务,许诺“该局办理,务使华洋平沾利益,互相保护”,并在伦敦和中国天津各成立一个董事部,张翼“仍为该公司驻华督办,管理该公司各事宜。并具督办资格,有权派一中国人充任总办”。“该公司在华产业,办理之事,将归华部”。张翼开始拒绝签字,后来考虑到个人的利害得失,便在1901年2月19日(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签署了“移交约”和“副约”。然后张翼谎报朝廷:开平矿务局已招洋股,改为中英合办。
“移交约”和“副约”的签订,使德璀琳和胡佛两个西方人私自签订的“卖约”,获得了张翼个人名义上的认可,而使“卖约”具备了所谓法律上的有效性,使帝国主义分子处心积虑地骗占阴谋宣告得逞。就这样,当时中国最大的技术最先进的开平煤矿和秦皇岛“自开口岸”便完全沦入英帝国主义者的手中,这在中外历史上是一个罕见的骗占案例。
张翼以私相授受的方式被帝国主义列强骗占攫取矿权、 港权的行径成为我国近代史上重大耻辱事件。它充分反映出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已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究其成因,首先是由于帝国主义强兵压境,中国的主权丧失;其次是中 国力不支,在经济实力上无法与帝国主义垄断的国际金融资本相抗衡;而过分仰赖外资“自强求富”,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只能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脚下,上当受骗,断送主权。
后来,开平被骗占一案,渐为国人所知,两年后的1903年3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参奏张翼盗卖开平矿业和秦皇岛港口权益,光绪皇帝责成张翼设法“收回开平”。迫于朝野的压力,张翼不得不于1904年赴英,向伦敦高等法院控告墨林。1905年3月1日,英国伦敦高等法院判决张翼“胜诉”,承认“副约”对被告有约束力,但又说因企业在中国,法院不能直接命令履行这个合同(指“副约”),所以胜诉的判决书只是一纸空文。 
秦皇岛港被帝国主义分子骗占攫取后,建港工程继续进行。1902年小码头建成,正式投入使用。秦皇岛开始有铺面20余处,并开始有居民居住。1903年,大码头3、4、5号泊位建成,运输能力大为增长,而后在1904年至1906年两年多的时间里,由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的英国垄断资本家伙同英国在南非特兰斯瓦地区的兰德金矿矿主,还勾结清廷官员,在秦皇岛招募“契约华工”43258人(占中国输往南非华工的近70%),并由此登船赴南非开采金矿。
当初招募“契约华工”时,应招人数往往是招工数的4倍。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约有10多万应招农民往来此间,熙来攘往的人流和第一次获得预支工资的劳工,招引来许多小商小贩。民国十八年版《临榆县志》载:“三十年(指光绪三十年)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处,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渐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百家”。 
中国劳工在南非苦役三年期满后开始遣返。按照“招工章程”规定,返回原输出口岸,秦皇岛港在1905年至1910年间,接回契约华工41236人,其余的2000多名劳工则葬身他乡,只能魂归故里了。 大批”契约华工”出入秦皇岛港,为开埠不久的口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力后备大军,部分当时未能被招的滞留农民和从南非归来的华工,便成为秦皇岛港的第一代码头工人。
数年后,清朝政府曾试图给原开平矿务局总办周学熙等人建的中资滦州矿加筹商股,借以抵制开平矿,并伺机收回开平矿权。滦州矿走上了与开平矿竞争的道路。只是,滦州公司与开平公司竞争,是中国弱小的工业资本与强大的国际垄断资本的较量,是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落后生产方式与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争,它的失败是可以想见的。最后不是“以滦收开”,而是适得其反,是以“以开并滦”为结束,滦州矿务局被迫与开平公司联合营业,成立了开滦矿务总局,实权掌握在英人手中。开滦总局成立后,英国人继续控制着秦皇岛港,作为开滦煤炭的主要出海口。
1912年9月24日,辞交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的孙中山曾以中华铁路督办的身份,携夫人考察了秦皇岛港。面对已为英国人掌管的秦皇岛港,孙中山不仅认识到“以商港论,现时直隶湾中唯一不动之港,唯有秦皇岛港。”而且认识到了中国人不能掌握秦皇岛港的严重性:“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中国该部必需此港,国人宿昔感之,无时或忘。”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英美全面开战。次年1月19日,日本帝国主义从英国殖民者手中接收了开滦与秦皇岛港,对港口实行军事管制,实施残酷的法西斯统治,致使港口生产严重萎缩。码头工人不畏强暴,与侵略者英勇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9月1日,开滦煤矿与秦皇岛港回归中国,国民党政府一度接收港口,不久即“发还”英帝国主义,从而使开滦煤矿与秦皇岛港口的权益再度为英国殖民者所控制。此间,港口除货物运输之外,还一度成为参与国共内战的国民党军队的海上登陆基地。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岛解放。12月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滦临时管理委员会”接管了开滦秦皇岛经理处。1952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开滦中方总经理的请求,批准由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代管开滦及其所属秦皇岛港。 而秦皇岛港正式脱离开滦矿务局由国家交通部统一管理是在1953年1月1日,这样,为帝国主义骗占半个世纪之久的秦皇岛港终于实现了“自开口岸” 的初衷。 
秦皇岛港回到祖国怀抱后,生产发展迅速。1978年改革开放前, 秦港已先后建成若干个深水泊位, 港口也由单一的煤炭码头发展成为煤、油、杂货等多种类的综合性码头,并成为中国沿海的重要外贸港口。改革开放后, 秦港的年吞吐量一度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 从而奠定了国家能源运输的主枢纽港地位,到2001年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跨入了国际亿吨大港行列,2005年散货吞吐量达1.6559亿吨,成为世界散货运输第一大港。2006年吞吐量攀上2亿吨高峰, 2007年完成2.45亿吨,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秦皇岛港还投资在唐山曹妃甸建“北方大港”,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