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罪的核桃
作者:张国领
核桃本身是无罪的。
核桃从来就没有罪过。
可我却举起棍子,对准核桃树上的果实用力敲打,一下、两下、三下……核桃纷纷从高高的枝头落到地上。
既然打了,说明核桃有罪,罪在让人嘴馋,罪在它与生俱来的美味。
打核桃是因为我爱核桃,我喜欢吃核桃,按照我老家俗话说的“打是亲骂是爱”,这一棍子打下去,就是一次爱意的表达。但核桃肯定不会这样想,因为它很受伤。
然而,人类喜欢核桃,不管表达的方式如何不同,想必它都不会介意,否则它早就提出抗议了。
在人的心目中,美是罪,味也是罪,美味更是罪,因为它们总是在诱惑着自己的味蕾。君不见,有多少美味的果实、草木、动物、菌类,被人用枪、用刀、用叉、用绳、用棍,给活活的捕杀后,又生削活刮、刀切手撕,然后煎炒烹炸,饕餮而快之。
被我举棍敲打下来的核桃,还有一宗罪也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因核桃树长得太高大,使我跳跃起来仍不能将果实摘到手里。这就让核桃有了逃避人类采摘的嫌疑,树上结果本身就是供人类食用的,骄傲地高高在上而不乖乖低头就范,想要遁世避祸,怎么不是一种消极罪过呢,既对不起生长一季所吸收的日月精华、所沾受的春风雨露,更重要的一点,是忘记了生而为核桃的使命和天职嘛。
小时候,每到秋天,我常和小伙伴们组团去山上摘核桃,小孩子最擅长的是爬树,大树小树都能爬上去,这不是天生的,纯粹是后天练出来的,因为山里果树多,什么梨树、杏树、桃树、枣树、橡树,只要是能吃的,孩子们什么果子都摘,为此没少从树上掉下来。掉下来再爬上去,是否摔疼了根本不理会,重要的是要摘到果子。
回到家里后,母亲总会问:“干啥去了?身上咋青一块紫一块的?”我说我也不知道,这不知道不是故意隐瞒,是真的不知道,因为山里孩子皮实不娇气,对疼痛天生不太敏感。
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说好听了是摘果子,其实大都是偷,谁家都不可能什么果树都栽种的有,越是没有的就越是想尝尝鲜,于是就偷偷摘别人家的果子吃。
偷吃了别的果子,很少会被发现,但偷吃了核桃就不一样,因为剥开它的外皮时,汁液会沾到手上,留下明显的褐黄色污渍,好多天都洗刷不掉。
那时,经常有核桃树的主人找到家里,向我父母告状,说我偷了他家的核桃。我否认时,对方就会把我的手举起来给父母看,我家没有种核桃树,手上剥核桃皮留下的痕迹,就是罪证。于是,父母就要当着人家的面,把我狠揍一顿了事。少不更事,既不知凡事凡物都是有所归属的,哪怕是山坡上长着的一棵核桃树,更不知道从树上掉下来的严重后果。在孩子们的眼里,树是不是我栽种的并不重要,果实是不是我该摘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爬上去摘到核桃、能不能举起棍子打下它们、吃到肚里。可叹生长于饥荒年代,物质和精神食粮都极其匮乏,肚皮和脑袋都空空如也,能吃饱肚子、坚强地长大成人,才是王道,哪里知道什么你的我的界限和区别,如果不偷就要挨饿,那偷就是刚需。
长大之后,我就很少爬树了,更不会为了偷别人的果子去爬树。特别是到了部队后,纪律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讲军爱民民拥军,不但再也不会去偷老百姓的果子吃,就是老百姓把慰问的果子送到手上,逼着让我们吃也不会吃。真要吃也是先付钱再吃东西,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毛主席在井冈山时就定下的规矩,并且还写进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每个军人入伍之始都要学,都要记,都要传唱,关键是都要照着去做。
记得入伍第一年的秋天,我们行军拉练走进了一片核桃园,满树的核桃压弯了树枝,莫说伸手就能够到,即使不伸手张开嘴就能咬得到,当时也没有人看护果园,那些刚刚成熟了的核桃,碰在了战士的脸上,大家都是把脸往旁边一偏,继续赶路,没有一个人去摘核桃。
那一幕,竟让小时候曾偷过别人家核桃吃的我,被战友们和自己的行为感动了,一身军装穿在身上,立即就从偷核桃的熊孩子,变成了核桃碰脸躲着走的革命战士。
不是长大当兵后,变得不爱吃核桃了,据我观察,连队战友们都爱吃核桃。那些探家的老兵从家乡归队时,都会带些家乡的土特产分享给大家,带得最多的就是核桃、花生和煮鸡蛋。只要打开包往桌上一摊,战友们二话不说,都争着抢着吃。
我除了爱吃核桃仁儿,还偏爱核桃树,在我眼里,它的形象、气质与众不同。总有一股鹤立鸡群的雍容华贵和端庄典雅。
核桃树的枝干纯净光滑,叶子圆润浓绿,树冠阔大,形状美观,却不张扬,就连开的花也带着几分羞怯,以最不惹人注目的低姿态,年年奉献着香甜可口、百吃不厌的果实。更难能可贵的是,核桃树木质优良,等长老后,木材因纹路清晰图案优美色泽古典,而倍受家俱选购者的青睐。
一年秋天,我到北戴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之家去疗养,那里的优质服务和丰盛伙食我都忘记了,忘不掉的就是院子里那棵核桃树。
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大的核桃树,它一年四季与作家诗人为伍,好像也浸染了一身的文气和诗意。不但果实结得异常稠密,树冠之大也是我前所未见的,它那繁茂的枝干不往空中钻营,只往四周伸展,形成了一个硕大的绿色伞盖,撑在大院一角。枝叶最低处,几乎垂接到了地面上,为了不使果实被压在地上,园丁还在一些枝干下面,用木杠钢管搭起了撑杆。
作协所谓的创作之家疗养,其实是给你找个舒适而清静的地方,好静下心来休息和创作。参加疗养的作家们来自全国各地,据我观察,他们呆得最多的地方,除了大海边,就是核桃树下。
树下有几张长条椅,一天三顿饭,饭前饭后人们都要在树下小坐一会儿,特别是到了晚上,核桃树下活脱脱成了文学沙龙,聊创作心得的,聊人情世故的,聊天南海北的,聊荤素段子的,那叫一个轻松、愉悦、活跃、热烈,文采在树下横溢,诗意在枝头飞扬。
我不知道树上稠密的核桃,是否把这些文人墨客的嬉笑怒骂都吸收进了它的果实里,但有一点却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从没有见谁,伸手去摘一个已经成熟的核桃,砸开了品尝它的滋味。因此也没有一个人,因为尝鲜核桃,而弄脏了自己那双舞文弄墨的手。
为期一周的疗养快要结束时,我们聚在核桃树下再次畅谈,最后话题就转到了核桃树身上,有人说它是无声的作家,有人说它是有色的诗人,有人说它是创作之家的幸运树,也有人说它是中国作协的一员。我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倡议,这次来疗养的文友们,每人以核桃树为题,写一篇文章,然后集中起来作为同题发表,或是让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这个提议当时得到了在场的人共同响应。可几年过去了,既没有看到谁发表有关核桃树的文章,也没有人向我催要写核桃树的文稿,大概都已忘到九霄云外了吧。由此我断定,作家们的豪言壮语多是不可信的,起码不能全信,逞一时之快可以,要动真格的便个个成了逃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养生,有人就开始拿核桃做起了文章。核桃是吃的,好吃就够了,可现在的人非要把核桃弄出许多好处来,说什么能提高记忆力、能降低胆固醇、能补肾健脾、能乌发润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等。对此我是不相信的,很多东西往往说得越玄乎,实效可能越达不到。但核桃的用途越来越广却是不争的事实,世面上用核桃做成的食品、饮品明显多了起来。有人还专门收集核桃里面的隔衣,美其名曰“分心木”,说是泡水喝可以治失眠。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又兴起了一股把玩核桃的热潮,说玩核桃可以刺激手掌上的穴位,避免得老年痴呆症。我一战友非常孝顺,听说这事儿后,专门跑到北京潘家园古董市场,掏三百块钱为他老父亲买了一对名曰“官帽”的核桃,配上一个精美的礼盒包装,探家时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老父亲。临离家时还叮嘱父亲每天把核桃握在手里揉一揉、搓一搓,对活动血管有好处。他的父亲生气地说:“我还以为你送给我的核桃是吃的呢,害得我用锤子砸了半天才砸开,哪知里面的核桃仁还没有指甲盖大。”
战友看着老父亲一脸的认真,开心地笑了,能砸出核桃仁来,说明这三百元钱没有白花,养生核桃是真核桃。既然玩核桃能健身,退休后我也弄来两枚核桃,就是坊间传说的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文玩核桃,没事时就在手中把玩,现在已能一手抓着俩,互不碰撞地在手掌里左右旋转,核桃的表面已被我揉搓得起明发亮,有人说那是包浆,如果说这就是包浆的话,那包浆不就是手上的污渍汗渍和油渍吗?真想不通这包浆有啥主贵的。
前两年看电视上专门有介绍文玩核桃的节目,说是把玩到一定程度的核桃可以增值。于是一下就又将健身的目的扯到了理财上。
由于核桃的健身意义已经变味,我便将那两个油光锃亮的核桃收了起来,免得朋友说我是为了增值而玩核桃。玩物丧志,这是古人的劝告,两个核桃能不能让我丧失斗志我说不好,但凡好玩的东西,就让喜欢玩的人去玩吧,我只能写一篇关于核桃的拙文,自娱自乐。
昨天秋游,在一处野生园林里,偶遇数十棵高大的核桃树,低处的核桃已被人摘光,唯有高空还有一双双核桃在向我示威似的举在那里。看到了不摘几个,似乎对不起那些核桃,于是我就找来一根长长的木棍,开始对着核桃敲打起来。但这些小东西好像故意和我捉迷藏,打的时候它转过身去,不打了它又转过身来,几番折腾后核桃没敲掉几个,胳膊倒累得酸酸的。
于是我停了下来,心想如果是在五十年之前,哪怕你长到云彩眼里,我也要爬上树去把你给揪下来。但是现在,我也就是想想而已,因为五十年前是回不去了,眼前的核桃也已不是五十年前的核桃了,顽童不复,核桃无罪。把握好当下,珍惜已经拥有的,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能欣然舍弃,才是人生给我提出的新命题。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声音导师】
顾问:刘橦
总编:格格不入
主编:雪寂无声
编审:王依鏻 忽然
声音导师:刘橦
栏目记者:听雨
编委:快乐人生 鸿波
音频审核:昕矞 月下清风 天高云淡
章鱼哥 蓝天 心平气和 丑丑 香泥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的分享,只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