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方荷塘(外一章)
丁晓光
发现那方荷塘,似乎晚了些。
错过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倒多了些许的萧瑟和落寞。
眼前,满是秋风吹拂下,焦枯失去往日生机,稍稍低垂漫天的叶。少了婉约温润花儿的点缀,画面顿时缺失了原有的那种生动灵气,显得有些呆板,更透着无限孤寂与寥落。
心情当然无法就此释怀,不甘心之中竟还带有几丝莫名的急切。于是,顺着河岸蜿蜒前行,找寻那梦中开放了无数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仙子。然而,除了小伞般败落的叶儿和那漂浮鼻尖特有的荷香外,只有花瓣尽落,花蕊全无的绿色莲蓬,一只一只地闯进了眼帘。
很饱满,很丰蕴,很养眼。
想得出剥开莲房的瞬间,那粒粒嫩嫩珠圆玉润的莲子该是何等的诱人?也让人不禁联想起花儿曾经开放的该是怎样的绚烂呵!
思绪由此放飞开来,记忆便不由自主地回到多年前那个雨天赏荷的日子:
雨里的荷花,不同于往日,婉约中透着几分朦胧。晴日莲花,万顷碧绿,花开别样红;雨里青荷,娇柔多姿,仪态万万千,似乎披上了透明清逸的薄纱。刚才还傲慢的碧绿,此刻失去了骄横,柔和了许多,显示出矜持的另一面,花儿们则变得更为娇艳柔润,在丝雨的爱抚下,纷纷羞答答地低下那迷人脸庞,尽情享受着快乐。
雨丝顺风飘荡,打在小伞般的绿色荷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远听是曲,近听似歌,委婉醉人。那雨丝渐渐凝聚,慢慢便成了晶莹的雨珠,撒落在荷叶表面,随风滚动,一时间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雨潜花瓣无声,不多时花儿的嫩瓣。上就有亮亮的珠子在闪烁了,大的,小的,密密麻麻。那时,完全开放的花儿,展露着鹅黄色的花蕊,粉红花瓣簇拥周围,那瓣似未经雕琢的粉玉,呈半透明状,丝丝深一些的红线垂直着布满其间,点缀着纯粹;才绽放花瓣的花儿,小心翼翼地张开三两片瓣儿,仿佛在洞察这新奇的世界,让内心的热烈悄悄隐藏,一旦成熟,那奔放,那神韵,可使一切为之动容;还有些是微露着粉色的花蕾,饱满挺立在荷叶身边,青涩可爱,亭亭玉立,蕴藏着希望,充满着生机,憧憬着未来。
微风轻拂,唤醒了沉醉的自己。望着晃动的荷影,浅浅感悟跃上心头:无论是繁花簇簇还是莲蓬点点,都是大自然不吝地赐予,更何况在如今钢筋丛林的城市里,能觅得这样一方荷塘,本就是一种非凡的缘!
珍惜缘分的自己,后来的日子,不时去那方荷塘走走看看,发现原来还有些空荡的水面慢慢有了新绿,荷叶挣脱淤泥河水的束缚,傲然挺立,显示出勃勃生机,再后来那里居然还开放出绽瓣吐蕊的花,虽然只有寥寥数朵,但毕竟将莲的神采与精神完美地诠释,哪怕短暂的时日,只要有了生存的土壤,就要把所有的美绽放,并结出累累硕果。
谁说莲的心事无人知,我知!
芦荡夕照
夕阳余晖里,大片的芦苇荡,一下子闯进了眼帘。让自己有些感慨,有些震撼。
印象里,芦苇这种曾常遇着的植物,想在如今很容易的邂逅,显得勉为其难。平常很少去乡下的我,很难想象这里居然还存有如此大面积的芦荡,在脑海中浮现的,只有孤寂稀疏,蛰居于河岸的芦影,低吟着最后的绝唱,思忖着未知的将来。
斜阳下的芦苇荡,缺失了原本的那种自然清翠和生机勃勃,换来了初冬的萧条和落寞,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深沉和岁月的沧桑。那朵朵开过后,有些衰败的芦花,寒风里低垂着沉沉的脑袋,浅咖啡色中透出丝丝的乳白,风儿拂过,仿佛送来隐隐的清香,潜入了鼻尖,藏进了心灵;那被寒霜击打过的芦叶,干枯垂晃在早已干瘪的苇杆间,显得毫无生机,随风发出飒飒声,吟唱着对大地的眷恋;那被芦苇荡围着的静谧湖面,此刻像洁净的镜子,笼罩着金黄色的朦胧,渐渐升起的薄薄的雾霾,随之斜阳的西下,缓缓浓郁,不久便把芦苇荡拥入怀中,整个世界宛若披.上了婚纱,成为一位出嫁的新娘-----我慢慢走向芦林深处,竟沉醉不思归路了。
忽然,一群野禽飞落湖上,顿时打破了才有的寂静。如镜的水面上有了隐隐波光,粼粼涟漪逐渐扩散,使略显沉闷的画面有了些许的动感,也把自己的思绪带回到了儿时。
记得还在.上小学,老宅不远处就有一块相当面积的芦苇荡,它成了我们这帮孩子学习之余,最愿去的快乐天堂。春天,我们可以结伴去逮蝌蚪、捉泥鳅,夏日,我们能一起钓龙虾、捕黄鳝,秋季,我们三五一伙打野鸭、觅鸟蛋,冬寒,我们几人一组踏冰过河寻找春的讯息。每每那时,愉快的笑声总会回荡在密密的芦苇荡里。有时,我也会独自一人躲进这一片绿意葱茏中,随手掰下一片芦叶,做成芦笛,吹奏起优美的乐曲;也会采几束无名野花,嗅着花香,编成花环,让自然的气息流淌在满心欢喜间。其中,最为有趣的是众人合力用刀斩下许多芦苇,扎成数只“木筏”,再拔上几根强壮的芦杆作为撑杆,然后分组坐于筏.上向芦荡中央那个小岛进发,一路上欢声笑语,能惊起野鸟无数,场面蔚为壮观。也有时,撑杆划水划得急了, 人失去了平衡, 整个人便“扑通”一声栽进水里。伙伴们见状,并不急着拉起你,而是一个个的扎进水中,- 道嬉戏起来。 直到玩得累了,这才齐刷刷游向小岛,在那休息。
风吹芦影动,将自己从记忆愣是拉回到了现实中。近处芦花簇簇,苇叶翻飞,远处夕阳余晖,染红了整个芦苇荡,也温暖着孤寂的心。望着如此美景,我忙拿出随身带着的相机,摄下这难得的曼妙风景,并把它留在心底,再也丢不掉了。
丁晓光,原籍江苏南通,在上海生活近50年,如今系上海银行外包保安。作者平时喜爱文字,常有习作在《惠南报》《周浦文学》《浦东安全生产》等报纸发表,也曾在《新民晚报》《组织人事报》《上海大众卫生》《浦东时报》《松江报》《鹤翔航头》《新场报》等报纸上有所斩获,在《辽宁文学》、《听最美声音》、《大连文学》、《大东北文学》、《乡土文学公众平台》等微刊上也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并在不少征文比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