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诠释机遇
杨法宝
在科学研究和现实工作、生活中,有的人发现并抓住了机遇,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而有的人与良机失之交臂,只能在苍白人生的海滩扼腕叹息!
机遇一词,出自:沙汀《困兽记》,书第七章云:“当人置于某种机遇,纵是谈到不幸,也不会悲伤的。”笔者研究认为,机遇是指有利的机会、机缘、时机、契机以及巧合、运气等境遇。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认识、发现和抓住“机遇”呢?
一、机遇的特征
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恩格斯指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偶然反映必然,这是机遇能够出现的理论根据,离开一定的客观条件,机遇不可能凭空出现。
主观性——机遇不仅仅指某一客观事实的反映,而且还包括人们对这一客观现象的认识,即由此获得的新发现或某种巧合,故机遇又具有主观性。对某些客观现象的发现与认识是“机遇”,发现不了或抓不住则无“机遇”可谈。例如“苹果落地”这一客观现象,对牛顿来说是一种机遇,是“天赐良机”,故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众多园林工人对苹果落地现象却熟视无睹。诚然,我们不能苛求园林工人,因为,这里还有一个职业敏感、社会分工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差异等问题。但机遇确与人的主体思维及其思维质量密切相关。
神秘性——由于人们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机遇的产生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便觉得机遇具有一种难以说清的神秘感。机遇来无影去无踪,或来得突然,去得也快,转瞬即逝,变化无穷,所以许多人只能受它的左右,而无法把握它。致使人们觉得机遇不可捉摸,无规律可循。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逢遇篇》有云:“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使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这位老翁历三代君主,文成武就,但一直到年老白首,也未能“一遇”,实在可悲!
二、机遇的类型
伯乐型机遇——它是指社会要人或名人独具慧眼,鉴别出某人具有超常的才识、能力、品格、气质等,或认为某人潜力较大,很有培养前途,而采取破格提拔或极力推荐某人任职、深造等非常规性行为。例如,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的一次会议上,根据安子文的“即席发言”,对其才华和人品(后经组织考察)极为欣赏,中共“七大”后,毛泽东亲自提名安子文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八大”后,毛泽东又提名安子文担任组织部部长。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中组部担任领导职务长达21年之久。而在古代史上“吕尚钓鱼遇周文王”、“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百里奚”、“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都可称之为伯乐型机遇的典型事例。真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竞争型机遇——竞争可区分为有形竞争与无形竞争两大类型。所谓有形竞争,是指在人为规定的特定条件限制下进行的竞争。例如,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考试、比武、竞选、招标、技能操作比赛等等。它具有规范性的特点,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组织者一般能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八字原则,男女老少、不同层次、不同职级、不同知识水准的人都可能碰到此类“机遇”。所谓无形竞争,是指没有任何人为限制,也没有特定形式的竞争,这是一种范围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的竞争。由于无形竞争不受人为规定的限制,故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竞争者往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及自身的擅长和条件“走自己的路”,千方百计达到出奇制胜,但竞争个体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准的判断分析能力,则较难把握此类“机遇”。
灵感型机遇——它是指探索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百思无获,突然意外发现某种新方式可以取代或发明某种事物,而导致科学发现的偶然性行为。例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洗为了培养一种经济价值高、又不吃桑叶的新蚕种,曾经选择了许多蚕与印度的蓖麻蚕杂交,均失败了。但在一个夏天的晚上,一只樗蚕蛾扑火而来,在灯前翻腾。这个飞进实验室的不速之客,使朱洗忽然意识到樗蚕与蓖麻蚕是同属,怎么不可以用它来进行杂交呢?朱洗的思路豁然开朗。于是,他及其科研团队培养出了一种经济价值较高,而又不吃桑叶的新蚕种。另如,瓦特受水蒸气冲开壶盖的启迪,而发明出蒸汽机;贝尔受吉他声的启迪,而发明电话等,均受益于灵感型机遇。
三、机遇的作用
外化作用——任何人,就其成才过程而言,都要经历一个由潜人才到显人才;从初级人才到中高级人才;从知名度较低到知名度较高的外化阶段。这个由“潜”到“显”,由“低”到“高”的外化过程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机遇。有了相应的机遇,人的才能及其创造性成果才会外化成为社会承认的人才。
强化作用——人的素质和才能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而机遇在很大程度上讲,意味着获得创造发明或学习提高、提拔晋升、参与竞争等机会,如果一个人正需要机遇时,又能受到机遇的光顾,那么,必会拥有多于别人的锻炼和成才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素质和才能必然得到强化和提高。
助推作用——在航天事业中,要想把飞行器送到远离地球的外层空间,少不了助推器的作用,且助推力越大,飞行器就飞得越远。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其能级的提高,也需要某种“助推器”的作用。这种助推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机遇。机遇可推动人才的能级由初级到中级,由中级向高级直至顶尖人才发展。极少数人平时默默无闻,或者说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和贡献,由于抓住了大的机遇脱颖而出,所谓“一举成名天下知”!人才得到并能充分利用的机遇越多,其能级提高则更快。
激励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潜能和潜力,只有在某种激励作用下,才能发挥出来,而人一旦获得了自己渴求已久的机遇,其心理便会调适到最佳状态,并以异乎寻常的情绪、精力和意志、恒心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以忘我的精神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和工作。
四、机遇的途径
不断积累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积累是量变,飞跃是质变。积累是飞跃的基础和原因,飞跃则是积累的展开和结果。任何一位善于把握机遇的人,都离不开那丰厚的知识积累。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得好:“机遇只偏爱那种有知识准备头脑的人”。只有不断吸取新知识,努力促使其大脑内积累的知识达到相当的量,形成一种功能性强、层次高的知识网络。那么,一旦碰到某外界客观性和偶然性事件,机遇就会叩门而临!
参与社会竞争——机遇,是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时、人与自然现象等关系中双向共创的产物。美国著名学者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成功的人都酷嗜竞争。竞争能使人利用一切机遇而表现自我,并充分发挥潜力,以胜过对方。”因此,参与社会竞争之于机遇的出现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期,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在人才辈出的门客中自动请求跟从,在谈判中,他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现实生活中,请不要放过每一次适合你参与竞争的机会,在那里往往可以使你一举成功!
把握思维技巧——要发现和抓住机遇,尤其对灵感型机遇而言,更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而不仅仅成为“盲目竞争”或“不断积累知识”,却永远不能运用知识的“书呆子”。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不断了解时代信息,时刻寻找和捕捉那些已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机遇,一旦发现,就要紧抓不放。在思维过程中,一是精细观察和丰富想象要互为补充。精细观察是获得一些机遇的“起点”;而丰富想象则是促使这一“起点”的飞跃。二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要结合运用,欲“机遇”者应以抽象思维作为经验的指导,又以形象思维作为科学理论的补充,思考时两者结合运用,可使欲“机遇”者相得益彰,从而获得更多的机遇,使人生获得更大的成功!
杨法宝,1953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人文历史研究,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党史研究室前主任,余杭区地方志办公室前主任、党组书记。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宁夏、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十余省市区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散文、杂文、随笔、诗词等500多篇,十余篇文章被《高教文摘》《读者》等转载。出版著作《伟人章太炎》《沈括》《成才艺术》《领导艺术》《章太炎研究》《沈括研究》《良渚文化研究》《余杭历代名人》等八部。主编出版《余杭通志》《中国共产党余杭历史》《余杭著名人文自然》《良渚文化简志》《余杭年鉴》等二十余部。获省以上奖十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