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父亲
中秋月明已,
月残孤星寒,
晨曦映白露,
清风伴父还。
公元2022年9月15日(壬寅年八月二十)上午8时许,父亲走完了他八十二年又九个月的漫漫人生路。最后的离别——成就永恒。父亲李丙申于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公元1939年12月30日,岁在己卯),出生于博平县杨屯区吉家口村(现该村已与潘庄村融为一体了,正渐被遗忘。)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是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即便数十年后,退休的他试图写写回忆录,但因儿时的苦难不堪回首,无奈放弃了。
父亲出生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日寇铁蹄地蹂躏,内忧外患并存,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父亲的姐姐饿死了,奶奶无奈地将才几岁的父亲遗于路旁。我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悲苦,能让一位母亲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是正值壮年的爷爷李增山用并不宽厚的臂膀抗起世道艰难,将我那年幼的父亲找回,使他的生命得以延续。父亲曾感慨他能活着就不错了。上学对于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父亲的爷爷李荣明的支持下,举全家之力,于1947年7月,将8岁的父亲送入潘庄小学读书,从此艰辛的求学生涯开始了。没钱买纸笔,就折一段柳枝,一头用牙嚼成细条条,当毛笔在沙土上习字。就这样,父亲仍然练就了一手娟秀的毛笔字,钢笔字也写得漂亮,就连美术字也写得好。20世纪90年代,杨屯乡各机关墙体上的标语都是父亲义务写就的。但是,父亲对于自己的字却并不满意,曾对我说,因为没有纸笔,自己的字没练好。优异的成绩让父亲的求学路得以延续,也让全家人在黯淡的生活中看到亮光。我曾问父亲学习好的秘诀,回答出我意外,他说,在当时的家境下,学习能让他感到快乐和温暖,可谓他儿时“乐园”。1951年9月父亲以全优的成绩升入杨屯完小。两年后,1953年9月考入当时的山东省博平中学——后来的茌平县第二中学,现在的茌平区第二高级中学——是博平中学建校史上的第三届学生,后来与其前的两届同学们一起被称为博平中学的“老三届”。父亲是他们“老三届”中最小的一个,不仅是年龄,个头也最瘦小,破旧的衣着更加重了他的渺小。但是学习很好,时常考全班第一。良好的成绩,温和的性格,让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父亲得到了不少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帮助,其中贾保恩和荆富山两位同学给予父亲的帮助最多,他们也因此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后来还与贾保恩成了儿女亲家。大冬天,父亲的脚被冻裂了无法走路,他们就轮流背着父亲行走在彻骨的寒风中,成为父亲冬日里的暖阳。吃饭上也给予父亲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父亲不想给同学添麻烦,当他的爷爷因家中断炊,不能将饭送到时,父亲就饿着,有时也到学校外的田地里找东西充饥,枣行中掉落的小枣竟成了他的“美味佳肴”。因表现优秀,1955年12月父亲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三年的中学时光结束,大多同学选择了高中,追求他们的大学梦去了。父亲虽成绩优异,但是不得不向贫困低头,经老师推荐,1956年7月报考了高唐旧城师范,并于当年9月顺利进入该校的一年制速成中师班学习。据查,旧城位于现在的高唐县清平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清平县城迁往康庄,原址改为旧城。1956年,清平县撤销,旧城区划高唐县。1984年,改为旧城镇。1991年9月,改称清平镇。一年制师范速成班,是解放初期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快速培养教师的办法,一年就培养完成,速度极快。父亲的选择无疑是正确,一方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工作,以缓解贫困;另一方面也可尽早为爷爷分担家庭重担。1957年春节放假,父亲的双脚被贫穷和寒冷两个恶魔压榨烂了,不能支撑他走上回家的路,靠爬是不行的。接到先行离校同学捎的口信,翌日,爷爷增山赶着借来的牛车,天不亮就踏上了接儿的路。来回一百多里的路啊,在牛车面前已然漫长,加之朔风凛冽,风雪交加,道路湿滑,天黑一大后,在全家人焦急的等待中,爷俩才冒着风雪、披着星辰回到了家。一路的辛苦也只有他们父子俩知道吧。或许漫长的回家路,不像想来那样窘困,爷爷是父亲大山般的依靠,父亲是爷爷朝阳般的希望,暖流在父子俩心中流淌,路途就不在遥远。黎明前的黑暗终将过去,一轮崭新的红日就要升起。父亲于1957年9月毕业了,当时还不满18周岁,10月被分配到齐河县潘店公社十里雾小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师就此成为父亲一生的事业。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父亲已经远去,透过时光的雾霭,遥望父亲年少时的背影,我不禁泪眼蒙眬……

我和父亲
作者简介:李文建,生于 1968年2月18日,茌平区博平镇小桑村人。曾于豆于小学, 杨屯中学,茌平一中和滨州医学院读书。1991年9月起在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先后从事生产、研发、营销、质保等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2017年7月起实修王阳明心学,为张恒志先生入室弟子。聊城市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沁园春·华鲁》《潘庄村的龙王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