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人固穷
僚片子
要按照文人跟穷密不可分的遗留下来的传说,来界定是不是个合格的文人,总是无法界定穷到什么的程度。每有如刀般将文人架于我脖,总觉有被羞辱,以为那有鄙视,且也心底起了不敢再与其交往,影响了人家的富态的想法了。
关于文人固穷那还是在鲁迅孔乙己的嘴里首听到“君子固穷”的,初以为是文人本该有揭不开锅的境况,譬如刘禹锡不住秃壁之下,便不得《陋室铭》,陶渊明不劳作,便不得《饮酒》田园旷逸,孟郊穷不避体便不得《游子吟》亲情,能有传世文字,觉得穷了还真是好。
再后来有时间揣摩孔乙己的这句“君子固穷”的出处,是来自孔夫子在陈绝粮时,有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记载。至于君子固穷怎么会跟文人固穷瓜葛了起,扯不清关系,许是君子们都是文人,文人呢大都以为自己就是君子,要么就是只有演变的文化自个知道。要不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公便是首任移花接木的魁首,却也是文人们大都容易在事后容易起仰慕,仰慕那些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尽可能的活出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这给人表面看来的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过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的磨砺,厚积薄发,后悔自己当初随了大流,“君人固穷”大概是从魏晋那里开始转到“文人固穷”的吧。
然这君子固穷的穷不是贫穷的意思,是窘迫的意思。说读书人要保持节操,不会因为形势窘迫而改变自己的意志。如此看来是针对读书人的劝导,与我这屡试不第,位不及孙山的落寇,是没有多大关联,我也真是杞人忧天,听别人那么一说,忘记了自个掂量,不知道自己的轻重,把自己当成君子群里的人。如若穿越四百年前,给我这身懒骨贱,在没有弄清“太子洗马”是个什么职务,怕还真以为要去当个什么马夫,一来糟践了那官衔,二来定会让衙役那帮子小人们嗤笑不已。
既然那些文人是要固穷的,与我这吃瓜的盲流是没有多大的关系,便要不安分文人们的专属,更无必要去守那老夫子的旧,割自己的命还是要有的。要跟那些穷形极相的文人划清界限,至少时刻准备着用鼻子“哼哼”他们,那样也就与不安分守己,好评是非的文人心态远离了些,自己最少不会被他们的穷污了去,另一益处就是文人也多薄命,长与红颜薄命藕断丝连,如是想要颐享天年,更要远离带着凶兆的这帮爱挑事的文人,他们最是轻薄的,不厚实,他们活着的时候,即便不撇嘴的样子,骨子里的狂傲,总是叫人与人的亲昵不打心里去。自知道自己本不该有劳心“文人固穷”压力,庆幸差点误了“穷”的们的道,也为自己有了揶揄那帮固穷的资本,义愤填膺地说句幸甚至哉。
不过有两种文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和不要去招惹的,一种就是风花雪夜,阳春白雪,一种是为满足歌舞升平的生理需要,还有就是建安七子陈琳那样的,惹了他们那样的遭他一顿骂,怕也是会遗臭万年的。只可惜咱也要有被骂的资本,要不然也驱使不动大名鼎鼎的七子之一的。
咱本就不是文人,可以大胆地想,想要是一个古代才高八斗的青楼女子穿越到了跟现代,也做起了文人这档子营生,自不必说生意定会兴隆,至于衰败了的话,那定是那才高的女子不懂现代的规则所致。
——龊稿于2018.8.15于固原
2022.10.28修改 于树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