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明末代皇后的悲凉人生(历史故事)
作者:陈建国(山东)

李自成的农民军于1644年初攻陷北京,大明朝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历史终结。
但,细究起来,其实,在其后的17年间,朱姓藩王又在南方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4个偏安政权,史称南明,如此一来,永历帝的发妻皇后王氏,便是货真价实的南明末代皇后。
王氏,南直隶苏州府人,出身于官宦人家,父亲王略为广东某地知府,自小王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知书达礼,温雅贤淑,小模样又长得如花似玉,娇小可人,适逢乱世,王氏只想择一人相守,卿卿我我,平静地度过一生。机缘巧合,崇祯十三年(1640),她嫁给了普通皇家子弟朱由榔为妻,夫妻举案齐眉,感情深厚,在较短时间里,连生三子。
国破家亡,安逸的小日子岂能长久?随着战火蔓延,大西军攻陷长沙,这群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农民军,对朱姓皇家恨之入骨,一旦落入他们手里,生不如死。为活命,朱由榔带着王氏等家眷南逃,一路上餐风露宿,大雨滂沱。当朱由榔惊惧恐慌时,江南小女子王氏以她母姓柔情,尽力安抚丈夫。为防止有歹徒对丈夫图谋不轨,她怀揣利刃,衣不解带,守候在丈夫身边,连眼都不敢眨一下。
终于,他们辗转来到广西梧州,与亲人会合。
隆武二年(1646),南明隆武帝及其皇后被俘,双双殉难。大学士丁魁楚等数来数去,认为朱由榔最适合继任皇帝,因为,他是明神宗唯一在世的孙子,法理和血统正。凭心而论,朱由榔是不想趟这浑水的,虽然皇帝的名头很诱人,但一旦坐上这宝座,就会成为清兵步步追杀的目标。
王氏却支持他,道理很简单,丈夫姓朱,是皇家子弟,复国抗清,需要一面旗帜,团结军民,而丈夫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朱由榔登基后,封王氏为皇后,可谁能品悟到,那风光背后,是无尽的心酸和委屈呢?权臣当道,皇帝也不过是别人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具。朱由榔不甘心做傀儡,王氏便精心帮其谋划,当时,澳门葡萄牙兵武器精良,王氏想方设法,说动其助战,葡萄牙兵利用火炮,大败清兵,由此,王氏产生错觉,认为洋教是清兵克星,便请求葡军随队神甫,为她施行洗礼,正式皈依天主教,在她的劝说示范下,包括马太后、太子等50多位皇室成员集体接受洗礼。王皇后还起了教名为“亚纳”,由此,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信奉天主教的皇后。(见《中国基督教史》)
但王皇后入教的真实目的,是向天主教世界示好,希望借助天主教势力援明抗清。不久,她派神甫陈安德等出使罗马教廷,恳请教皇发动天主教国家援助南明,只是,王皇后并不清楚,罗马距离广东万里之遥,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即使教皇答应了她的恳求,从发动到组织出兵,最快也要四五年的时间抵达,有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况,教皇根本无意介入东方战争。
清兵铁蹄声越来越近,南明军队节节败退,朱由榔和王皇后等继续出逃,因雨大夜黑,他们和护驾的军队走散了,泥泞中,冷风飕飕,王皇后发着高烧却不敢丝毫懈怠,她强打精神,一边派人寻找食物,一边联络勤王的部队,还要抚慰丈夫不安的心。
终于,一路坎坷,他们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里山清水秀,一派安宁,令夫妻俩精神大振。
可惜,桂林也不是世外桃源,战火旋即而至,为鼓舞士气,王皇后轻衣简从,冒着箭矢,一次次亲临前线,把粮食银两衣物等送到守城将士手中,军费捉襟见肘,她就变卖自己的首饰,将头上的发簪腕上的镯子献出,勉励将士们浴血奋战,守卫家园。
永历十三年,清兵大军分三路进攻,南明抵挡不住,国土尽失,无奈之下,朱由榔和王皇后等只得踏上缅甸的土地,暂时栖身。
寄人篱下,滋味何其难受?缅甸兵落井下石,对南明流亡皇帝以及大臣们抢掠豪夺,任意欺凌,绝望之下,宫人们纷纷自尽,王皇后也想到死,可是她放心不下丈夫,更放心不下儿子们。
永历十六年,迫于压力,朱由榔和后宫众人被缅甸王献给清廷,大汉奸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其他人则被装入囚车,作为战利品,押往京城。
途中,王皇后心碎如缕,粉泪婆娑,她流泪不是胆怯,而是绝望。是该了结生命了,丈夫儿子已死,世上再无任何牵挂,苟延残喘活着,除了受辱,还有何意义呢?
王皇后和马太后凄然相视,马太后领悟了她的意思,两人同时伸出手,相互扼住对方喉咙…
这一天是永历十六年(1662)二月冬末,凄风凛凛,雨声如泣如诉,天空血红一片。



陈建国,青岛,策划师,曾任杂志编辑,地产高管等,系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北京微型小说研究会、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特约编辑,在海外和国内发表小说、散文、故事、童话等1200多篇,出版有小说集《陈建国传奇作品选》、情感美文集《允许我尘埃落定》等,约计150多万字。


签发/陈百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