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57年生,利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中国乡村》杂志编辑。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

在河之洲 风情万种(读后感)
——品读《跟着黄河走》
文/刘培华
古人曰:“书犹药也,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能求知、求美、求善,能探寻生存的意义,思索生命的内涵,感悟人生的真谛,提升人生的智慧。不管在工作之余,还是假日小憩,细读一本书,静思个中的滋味,这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可找寻着自己的不足。品味书中的痛苦、欢笑。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就如你拥有了这宝库的钥匙,读书中之趣、品书中之味,就会因此而活得充实变得睿智。把自己融入书中曲折美好的情节里,这便是我读书时的一种快乐。近期读了一本散文集《跟着黄河走》,是本土文学家曲德胜的佳作,在此向大家推荐。曲徳胜,山东利津县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小说、散文发表,作品多为乡村旧事、河口风物描写,著有散文集《跟着黄河走》、长篇历史小说《五家湾》。
《跟着黄河走》讲述的就是黄河尾闾、黄河入海口这片沃土上发生的黄河故事的新传奇。该书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有“童年趣事”、“家住大河边”“故园写生”“绿竹生笋”“旧作新勘”“故乡人文”等六辑57篇散文,17万余字。“河滩里有一个小村庄坐落在河边的红土坝子上,一条弯弯的小路穿过茂密的庄稼地通往那里。站在大堤上远远望过去,绿树掩映一座座小院落,一处处红瓦白墙,就像一弯弯荷中蓬勃绽开的一簇簇莲花。”此为书中黄河入海口农村景象的典型缩影,读来倍感亲切自然。有位作家说过,文到精妙处,不过自然。读《跟着黄河走》,就像天上下雨地上流一样,水到渠成,贴切自然。作者的笔触极力避开喧嚣的闹市,而努力镌刻黄河岸边泥土味十足的“劳作者们”敢于改天换地的朴素形象。对他们的酸甜苦辣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拉家常、讲故事似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在广袤的田野上不息奋斗的故事。可谓篇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读来余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捧读再三,不忍掩卷。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营人,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是我们东营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我热切希望读到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中读出自己和祖辈父辈“跟着黄河走”的艰辛与收获,从而激发出建设大美东营的激情斗志。
人生一世,劝君闲时多读几本书,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沉浸书海,甚是清欢。
想吃娘烙的饼(散文)
文/刘培华
近几年,餐饮业各酒店、饭馆迎合大众就餐心理,不断增加农家饭菜品类很受欢迎。有一次与朋友小酌,吃饭时,朋友叫了一份烙饼,称为该店的特色招牌饭,在座的朋友吃后异口同声说,不如小时候在老家吃的烙饼香,我也情不自禁地高声说:我想吃俺娘烙的饼。
有云:月是故乡的明,饼是娘烙的香。
我娘会烙很多样饼,有单饼、发面饼、包皮饼、白面饼(也称两盖饼)、葱油饼、馅饼、菜饼……小时候我最想吃娘烙的饼,酥脆香醇,回味无穷。
一鼓两盖的烙饼香气四溢,把农家孩子记忆犹新的童年期盼勾起, 思绪难抚……
葱油饼要用葱花和油,很少能吃上葱油饼,那时,生活困难,油很稀罕,有的人家除去过年过节,平时油星不见。葱油饼是娘对我们的奖励品,只有学习好了或感冒生病了,娘才给烙。时隔久了,我有时盼自己长病,想吃娘烙的饼。
小时候,生活困难,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家里来客人,白面不多,俺娘就烙“包皮饼”。包皮饼,里面用粗粮(玉米、高粱、地瓜干、豆面等)和面,外面再包上一层白面皮,烙成饼。那时候,家家如此。
烙饼技术含量极高,白面两盖饼更难,烙得“鼓”成两层才算成功。先和好面,在面盆里醒醒,和面有讲究:软面饼硬面汤(面条)。
然后使劲反复揉面,再用擀面杖擀饼,将擀好的饼先放在盖天上,等铁锅烧热了,先在锅里擦一层滑石粉,端起盖天将饼慢慢滑到锅里,用干炊帚把饼不断转圈,不然饼会煳。等饼的一面烙得有奤渣了,用铲子抄底,干炊帚摁着,麻利地一下将饼翻过来,与烙第一面时一样,用炊帚不断转圈,等饼鼓起(两层分离),用炊帚摁一下放出气,再用铲子和炊帚一起将饼托到放饼的盖天上,这样,一张香喷喷的面饼就烙好了。再如此这般烙下一张饼。我娘有时也会“失手”,烙饼不鼓。不鼓或鼓不全的饼不好吃,我娘就留着自己和我爹吃,把烙得好的饼给我们兄弟姊妹们吃。
我佩服的是,娘自己一边和面,一边擀饼、烧火、烙饼,啥也不耽误。我有时在家,也会帮娘烧火,看娘烙饼。有时夸娘烙饼好吃,娘说,你小子又馋了?等你考试考好了娘就给你烙油饼。娘烙完饼,将饼用刀切成4-6-8“夹”(同“角jiso”),用笼布包起来放到干粮筐子里,挂到房梁上,等上学的孩子和干活的大人们回家吃饭。童年时,我一顿能吃1-2角,长大成人后能吃一个饼。
我娘勤俭持家,心灵手巧,清爽干练,为人和善,乐善好施。邻居董婶经常请教俺娘,“你咋烙得那么好,个顶个都鼓得那么好,俺烙得鼓不起来”。记得我小学三年级那年春天里的一个周末,董婶家里来了客人,白面不多了,拿着面瓢子到我家向我娘借瓢面,说给客人烙包皮饼,我娘给她挖了面说:这些够烙俩白面饼的。婶子说:我不会烙,烙坏了人家笑话。我娘说:我给你烙好了送过去,耽误不了吃饭。娘烙好饼后,用笼布包好放到干粮箞子里,让我给婶子家送过去,送到婶子家,我说:刚烙出来很热,趁热吃。她家客人拿起饼赞不绝口:“这饼烙得好,一鼓两盖!”
忘不了在薄庄中学上初中时,离家三里多路,为了学习,中午带饭。只要我带烙饼,同学们都抢着吃,有的用白面馍馍和我换着吃,都说俺娘烙饼好吃。虽口中说不愿意换,但听到同学们的夸赞,感觉心里美滋滋得。
1974年冬天,我初中毕业,患胃穿孔病住院手术,术后,在家修养恢复,娘都把家里的好东西都给我吃了,自此,我娘就成了“习惯”,有好东西给我吃了就算到正地方!娘知道我爱吃烙饼。考上学,离开家后,就很少有机会吃到娘烙的饼了。只有假期在家娘才给烙饼解馋,有时专门给我烙葱油饼,说:安民轻易不回家,捞不着吃,紧着他吃。我那时懂事了,不像小孩时抢着吃好的,有好吃的知道让着爹娘哥哥姐姐弟弟吃。记得一次寒假在家,晚上收工吃饭时,饭桌上摆着,棒子窝头,白菜炖粉条,玉米粘粥。一家人落座后,我给每人盛上一碗粘粥,拿起一个红高粱窝头掰开就要吃,娘不知啥时候在我身后给我夺下窝头,塞给我一白面饼……
现在烙饼方便多了,老伴经常用电饼铛烙饼,但无论是在酒店还是在家里吃烙饼都是感觉不到娘烙的饼那滋味。
烙饼飘香,娘烙的饼格外香。外面黄橙橙的一层奤渣,金黄诱人、焦脆,松软、筋道、喷香、好吃。
俺娘已作古二十多年了,再也吃不到娘烙的饼了。但想起娘烙的饼,她健在时的音容笑貌悠然所见,似在眼前。时有梦境中看娘在烙饼,梦醒后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的那些镜头……
想吃娘烙的饼。嗨!这是想娘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UxMjgzNw==&mid=2247542626&idx=1&sn=71670a6a19a26195f6354f1d45123662
投稿四大典籍,详情请点击上面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UxMjgzNw==&mid=2247540116&idx=1&sn=8dae107b18fb0eae2154b8bdd778eea1&
参赛,详情请点击上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