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世桃花 半生烟雨
文/代立学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及时当行本色也。”但我喜欢李清照的词甚于李煜。李煜的词被亡国之恨所裹挟,悲悲戚戚。通篇就是愁字,除了愁还是愁。他还是李后主之时,昏庸无能、纸醉金迷。白白葬送了大好河山。我一直不厚道的认为,既然江山是自己一手葬送的,就犯不着那么悲情。
李清照也愁但不同,李清照的烦愁苦闷和忧心孤独是外部环境给的,词里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是对国破家亡的伤感,是情感的自然倾诉,更是个人与环境的水火不容。
最喜欢的不是《醉花阴》、《武陵春》、《月满西楼》和《如梦令》而是《点绛唇》和《声声慢》。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春日,风和日丽,阳光充沛,杨柳青青,小鸟呢喃,庭院鲜花,暗香盈动。女主人公坐于藤蔓编织的秋千上,不知是荡秋千用力所致抑或是阳光照晒的缘由,不多时,汗水湿透衣衫。忽闻有客人入院的声音 ,忙躲闪而去,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待含羞跑开时,又忍不住好奇,倚门回望,假装嗅梅,闻得一阵心境暗浮的情愫。简直是神来之笔,少女的想见又羞见的矛盾心理,在聊聊数笔中刻画的淋漓尽致。客人是谁?诗中未提半字,但读者都愿意相信那一定是位丰神俊朗的翩翩君子。更有人相信一定是才华横溢的赵明诚。
二十七八年前,《文选》课上,老师教《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课间男生们聚在一块议论,许多男生以那时特有的敏感,对那位君子不感兴趣,甚至嫉妒,但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君子能赢得那位淑女的青睐?多年以后阅读陈忠实先生的作品,未曾想先生年轻时有着同样好奇和嫉妒,后来陈忠实先生经多次考证,认为那位君子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而终于释怀。看来好的作品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给读者留下的震撼是相同的。平凡如我,卓绝如先生,概莫能外。
李清照出身名门,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工书画,通晓金石,尤擅长诗词。一枝生花之笔写尽一生的美丽和哀愁,有巾帼之风范,更兼男儿之豪气。一首《点绛唇》是少女时期最精彩写照,历久不衰,让读者品咂回咀嚼千年。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饱受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面对亡国只恨,丧夫之哀,才女迟暮。执笔写下光照文学史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斯人已去,深情仍在,阴阳两隔,万事成空;昔日的红尘相遇,白头相许,终抵不过这凄惨的结局。晚风起,秋雨来,大雁过,菊花开,黄昏的秋雨滴打着萧瑟的梧桐叶,更增添了女主人公的无限愁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后面的淡酒、北雁、黄花、梧桐、细雨实为铺垫,一个“愁”字将以上种种推向高潮,又骤然的一起迸发,将这千苦万愁,一腔情思裹挟其中,让人不忍再读。
“词苑千载,群芳竟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枝花在宋代盛开,绚烂了中国诗词的整个花季;她生于汴京,行于青州,行于金华,行于华夏文明,流芳千年。慢品其词,如此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