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思信,甘肃白银人。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会员,中国燕京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该会签约作家/诗人。《世界汉语文学大观》既《中国西部文学大观》副主编,《世界文学艺术界》文化传媒签约作家/诗人,《当代作家书画家》既《当代诗坛领袖代表作品录》特约编委。国学经典《中华民族文学百年传承精品汇编》文学理事,《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签约诗人。百余篇首诗歌散文入编《新时代中国各省市知名诗人全记录》,《中华民族文学百年传承精品汇编》,《当代诗歌散文百家精选》,《新中国文学记忆》,《当代诗坛领袖作品录》,《世界汉语文学大观》,《当代精英诗人作品选》,《抗疫诗选》,《世界名人录》等数十部大典。诗歌《黄河颂》荣耀入编央视礼宾书《中国近代百年诗歌精品》大典并荣获国际媒体《亚洲时报》中文版开版首篇文学作品殊荣。百余篇首诗歌散文在今日头条及搜狐网发表。被CCTV央视礼宾书编辑总部及中国燕京文化集团评为“中国梦的实现一一21世纪初炎黄诗坛领军人物”,2020年初被中华文学联合会,CCTⅤ编辑总部,燕京作协授予“百年丰碑中华文化风云人物”光荣称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评为“2020中国人民文艺家”,荣获“2020华语文学终身成就奖”,被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及燕京文化集团五大文学研究院评为“国人应该记住的50位优秀文学家”。被中国在线网,中华人物榜根据文化大数据综合评估评为“2021感动中国文化人物,2022年被百度新闻,新华在线,北京新闻评为46位爱国文艺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共创作1000余件(首)各类作品,见诸各类报刊及网刊,获奖数十项。

我心不老
文/张思信
我心不老
喜欢高山的巍峨
在崇山峻岭之间荡漾
喜欢大海的深沉
在波涛汹涌边缘漂泊
喜欢森林的果敢
在穷山僻壤深处徘徊
喜欢沙漠的浩瀚
在无边无际尽头流浪
喜欢草原的广袤
在一碧万倾海洋驰骋
我心不老
用志向去仰望高山
寄托我的眷恋
用恬静去俯视大海
舒展我的胸襟
用炽热去呵护森林
诠释我的抱负
用爱恋去亲近沙漠
还原我的美梦
用祈祷去祝福草原
收获我的吉祥
我心不老
用真诚攀登高山
洒下一路浪漫
用执着周游大海
布下一波苍茫
用潇洒拥抱森林
种下一抹绿意
用羞涩亲吻沙漠
留下一串银铃
用钟情征服草原
播下一倾种子。
春在心里
文/张思信
春在树梢
和风拂过
嫩芽爬满了树枝
枝叶碧绿如玉
树冠穿上了新衣
春在田野
可爱的种子笑了
笑绿了山川大地
苍翠无边无际
田野一望无垠春意
春在山岗
贫脊的山茂
盖上一层绿被
分不清蜿蜒突兀
春就藏在山坳里
春在河流
流水清彻见底
泛滥着绿的情趣
兴高采烈的水花
陶醉在幸福的梦里
春在雪原
雪莲蠢蠢欲动
万物萌生新芽
你追我赶的相聚
泪珠晶莹透剔
春在森林
春风弥漫林间
枯木焕发了新机
林木绿意盈盈
如花枝招展的少女
春在那里
春在四面八方
春在南北东西
春在山川河流
春就在我的心里
春韵(组诗)
文/张思信
春花
千枝争春妍
万物萌新芽
最早来报春
春韵遍天下
桃李满枝绿
紫藤爬山崖
百花齐怒放
蜂蝶应不暇
春鸟
和风拂面来
燕子婀娜飞
蝉鸣茑歌舞
孔雀彰异彩
水暖鸭先知
田野蛙声雷
布谷三更叫
农人斜阳归
春雨
春雨贵如油
滋润禾苗稠
满目意盎然
大地尽享受
百花吐芬芳
万枝新芽秀
朵朵报春晖
遍地喜丰收
春阳
春日地气暖
艳阳升中天
东南西北照
万物醒梦间
莫误春耕时
农人赴私田
播下希翼种
粮仓丰盈满
春耕
春日东方升
大地解封尘
耕牛田垄走
农人苦耕耘
福地种生金
收获皆辛勤
精心齐呵护
今岁好收成。
记忆中的外婆
文/张思信
过了花甲之年,常常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过往的人和事,诸多的人和事已经模糊不清,甚至被忘却。唯独第一次(仅此一次)见到外婆的情景,已在心灵深处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根一扎就是四十三年之久,且根系一直在心头萦绕,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确叫人难以忘怀。
和外婆见面是一九七八年初春的事。当时我已年满十八岁,已穿上了没带领章的军装,算一个准军人吧,准备奔赴祖国的边陲。可有一件久悬的心事,总落不下来。还从未见过可亲可敬的外婆。七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外婆住地又比较偏僻,一直未曾谋面。心想再若不见,几年兵当回来,可能就永远没机会相见了,定会遗憾终身。于是就积极筹备无论如何也要看望一下日思夜想的外婆。为了早日见到外婆,自己先骑自行车赶到了距家五十多公里的四姨家。和四姨的长子张鹏金表兄对接,表兄是一家国营厂的车队队长,也算小小的谋私用公车送我去见外婆。表兄驾着一辆皮卡车,载着我俩向近百公里的外婆家一个叫韩家川的地方行驶。路况差,大部分是乡村便道,我们行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韩家川,可不巧的是外婆正好去其大姐家了,表兄问我怎么办,回家还是继续寻找,我斩钉截铁地说,继续寻找定要见到外婆,于是我们又返回了三十多公里,在一个叫胶泥崖的村子,外婆的姐姐家终于找到了外婆。
外婆中等个儿,面目慈祥,虽年已古稀,两眼仍炯炯有神,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身着一套青黑色大襟子服装,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当鹏金表兄将我介绍给她时,她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用颤巍巍青瘦干枯的双手轻轻地拉着我的手,动情的说我外孙娃都长大成人了,才第一次相见,真委屈你了。面对此情此景,加之将要远离故土,奔赴边陲,我辞别留恋的泪水难以控制,婆孙俩紧紧拥抱在一起哭成了泪人,在表兄和其姐的再三劝说下,才进屋寒喧。在大姨奶家吃了一顿普通的家常便饭,由于时间关系,只和外婆聊了两三个小时,婆孙之间恨不得将几十年的话一古脑倒个干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外婆,离开了终身只见过一面的外婆。往事如烟,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难以分别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表兄开车慢慢前行,我陪着外婆在车后边走边聊,她老人家语重心长地说,娃娃你这么小的年龄就离开了家,要到边防去,那里举目无亲,你要自已照顾好自己,到部队好好干,将来我娃有个好出息。她老人家当年的叮嘱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们边走边聊,边聊边走,真是难分难舍,难别难离。在表兄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依依不舍上了皮卡车,车慢慢行走着,外婆挥手告别,我看见外婆愈来愈远,愈来愈小,成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悲伤、心酸的热泪便涌上心头。一路上,我们表兄弟间没有话语,只有车的行进声,只有被热泪朦胧的双眼和被泪水淹没的心扉。
外婆是个命苦人,一生嫁了三次。黄花闰女第一次出嫁,是十八岁嫁给了我的外公,外公是成吉西汉的后裔,身材愧悟,人高马大,力大无穷,性格开朗,粗犷豪放,乐于助人,他是村里有名的能人,村里谁家有大凡小事,他就去热心帮忙。刚三十出头那年,血气方刚的外公,为了保护一方安宁,积极领导和参与村民和土匪抗争,阻止土匪祸害百姓,在小水堡城头坚守值班,最后终因猎枪破旧,弹药不足,牺牲在土匪的枪口之下,全村人知悉外公遇难的噩耗后都悲痛万分。
外公走了,丟下刚满四岁的母亲和外婆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母女两生活实在难以维系,又嫁给了二任外公,一个专门从事小煤窑挖煤的魏姓把头,二任外公为了生计,整天纠缠在黑古隆冬的小煤矿里。外婆到魏家的日子过得也不太如意,后来生了两个孩子后,因魏家外公在挖煤时不幸遇难,外婆又第三次改嫁到王家。
王家外公是个老实本分又憨直的人,自和外婆成婚后,虽然日子过得比较清苦,但夫妻恩爱,感情笃厚,相濡以沫。外婆在王家生二男一女,她老人家教育子女方法得当,宽严相济,她深知要让后代有出息,供其读书是最佳的选择,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拉账累债供两个儿子和女儿读书。王家有了像外婆这样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女強人,家族兴盛,儿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名门望族。
外婆是个助人为乐的善良人。
外婆不管是一嫁小水,二嫁党家水,还是三嫁韩家川,助人为乐是她高尚的人品,做人的本分。因为她有一手烹饪好手艺,村里不管谁家有红白事,她都非常热心,无偿主动去帮忙,有时宁可将自己家的事搁置顾不上做,也要去给别人家帮忙,而且一帮到底。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大善人”。村里或邻村左邻右舍家里闹矛盾,都请她去调解,凭她高超的威信、忠厚的为人及能说会道的口才,三言五语就使双方和好如初,皆大欢喜。大家又亲切地称她“和事佬”。
外婆是个聪慧、贤淑能干的女强人。
她心灵手巧,聪敏过人。那时在乡间兴起剪纸年画,窗花。虽然剪工繁杂,难度大,不易学会,可对她来说,眼到手到。只要将别人剪的样品瞄上一眼,她剪出的年画窗花栩栩如生,活灵活显。当天空飞过各种小鸟,只要她细心一观察,鸟的样子就活脱脱出现在剪纸上。旁观者叹为观之,赞口不绝。方圆附近的妇女们听到或看到她出神如画的剪纸,都不远几十里来拜师学艺。后来她的一位李姓徒弟还被当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
童年趣事
文/张思信
人的一生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经历过很多事。因时过境迁,一些事已模糊不清,一些事稍有印象。唯独童年时的那些趣事,不时还在脑际里闪现,甚至像烙印一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自己就不是个省油的主儿,天生就有点组织能力,每天放学,带着三五个玩伴,两只白狗,在家乡的田野及沟壑里撒花儿的疯跑、疯玩。两只白狗,一只名叫白狗娃子,一只叫小窜儿。它们虽不是一娘所生,但长像酷似双胞胎,两只狗关系特别密切,追兔子、狐狸及其他小动物时配合的非常默契。六十年代末,家乡的田野里,野兔、狐狸、獾猪等动物成群结队,甚至野狼也经常出没。
那个时期,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非常少,在学校早早就完成了。放学后,几个游手好闲的家伙就带着两只白狗在田野深处玩耍。遇到兔子就叫似乎能听懂人言的两只白狗紧追不舍,由于两只狗有时前后加击,有时左右配合,很多次兔子都逃不过我们的追捕。得到胜利果实后回家就改善一下生活,弥补一下当时困境的日子。
追狐狸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见到狐狸,我们照样命令两只白狗追,追呀追,狡猾的狐狸三闪两躲,往往就逃脱了。有时就是在快追到的刹那间,狐狸就用它看家的杀手锏,放出臭不可闻的臊气。往往就把狗熏的放弃了追赶。有时偶然追住一只狐狸,也不能吃肉,只能交给猎狐的人剥张狐狸皮罢了。
有趣的是当“贼娃子”偷桃子,或偷西瓜。那时是生产队建制,人们常说偷瓜果不算贼,在这种思维的促使下,我们几个玩伴隔三见五偷生产队里的桃子和西瓜。
我们生产队里有个三十多亩大的桃园,桃树葱葱郁郁长的非常茂盛,结的桃子也有好多个品种,由于桃园距我家很近,桃子成熟的时候,就能闻到股股诱人的桃香,更能看到长的粉突突令人垂涎,透着香甜的大桃子。这样我们几个垂涎欲滴的伙伴,每天都盘算着偷桃子。看桃子的园丁是我们称为张三爷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不要看张三爷年龄大了,但脑子反应还挺灵便的。每次偷桃子我们都要与他斗智斗勇。我们几人先开始是假装讨要桃子吃,张三爷看我们没有敌意,每次去也就每人给上一个一般品种的小桃子哄哄。可我们并不甘心,利用要桃子的机会,侦查偷桃子的路线和那树桃子最好吃。记得由于我们去要桃子好多次,张三爷都给我们又小又涩的桃子,再后来他就干粹不给了。我们一不做,二不休,乘张三爷不备,直接将他锁在他的园房里,我们才像孙大圣偷吃潘桃一样,美美的连吃带拿,把一树最好的伏桃给彻底解决了。为这事张三爷还把状告到了生产队队长那里,后来队长还找了我们诸个的家人,但由于毕竟是未成年的孩童,也就不了了之了。
距我家不远的地方,是四队的西瓜地。看瓜人是眼力不太好使的张四爷。我们几位玩伴都认识张四爷,我们先还是采取讨要西瓜吃的把戏。要了几次张四爷也不给吃了,这时,我们又将讨要变为偷窃了。记得当时瓜地旁有个一人深的空水渠,这正是偷瓜易隐藏的好地形。我们先让一玩伴去张四爷身旁干扰他的视线,故意和他聊天,其他人就顺渠向瓜地偷偷摸去。这样每次偷瓜几乎都是成功的。更有趣的是,在张四爷瓜房门口有几只长的非常大的西瓜,由于他特别珍惜这些大西瓜,还给每只瓜皮上刻上了字号。我们策划了好些天,才做出夜间偷瓜的周密计划。可是张四爷实在偏爱这几个已编号的大西瓜。他每天晚上就陪着编号的大西瓜睡,这个敌情我们没有掌握,还认为张四爷睡在瓜房里,就派了一位手脚麻利、轻巧能干的玩伴去偷编号西瓜,他没注意把盖着一张瓜叶的张四爷的头当西瓜摘,张四爷突然立马起身,死命的追赶偷瓜的玩伴,他差点成了张四爷的“俘虏”,后来我们改恶从善,可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终于再不当偷桃子和西瓜的“贼娃子”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UxMjgzNw==&mid=2247542626&idx=1&sn=71670a6a19a26195f6354f1d45123662
投稿四大典籍,详情请点击上面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UxMjgzNw==&mid=2247540116&idx=1&sn=8dae107b18fb0eae2154b8bdd778eea1&
参赛,详情请点击上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