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汤圆的记忆
黎明新
“唱山歌哦,这边哟唱来那边和……”
我的老家在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宜山县,这里是歌剧《刘三姐》主人公原形的故乡!
由于家乡山水自然景观秀丽,俗有“小桂林”的美名。
宜山县域居住着壮、瑶、汉、仫佬等诸多民族,虽然风俗有所不同,但各族人家都拥有着“冬至过大年”传统习俗。
每年到了“冬至”节气这天,家家户户打糍粑、做米饼、蒸年糕、捏汤圆……,好一派“过大年”的热闹气氛。
从小,我的最爱就是吃汤圆、喝姜汤水。
在记忆里,小时候每逢冬至的这天,我都能吃到母亲做的汤圆。那柔软细滑,甜甜的,糯糯的,香喷喷的口感,至今难以忘怀。
汤圆的好吃,当然离不开母亲的精功巧技。冬至的头天晚上,母亲就把糯米泡上,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母亲就用石磨把泡好的糯米,一勺一勺的磨成米浆。她那瘦小的身躯,推磨的情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里:她右手推磨、左手拿着小勺往石磨里灌浆米;左右手配合默契准确、不拖泥带水。米浆磨好后,她用一块方形的棉纱白布滤去水分,捞出雪白体透黏糊的米浆,用她那双勤劳灵巧的双手,把米浆揉捏成一个个圆圆的面球,然后娴熟的用掌心把米粉球压成圆片,把已经炒熟磨好的黑芝麻放到米面上,揉捏成一个个黑芝麻汤圆。把揉好的汤圆放在竹菠箕里排放得横平竖直,很象穿着白色海军军装接受捡阅的步兵方队。母亲在锅里放入红糖,老姜片和适当的水,小火熬姜汤,等把姜汤水熬至从锅底向上冒出气泡时,放入汤圆等一系列操作秩序。
在旁的我们兄妹几个端着小碗,都在看着母亲同一个方向的揽拌着滚动的汤圆,并闻着芝麻汤圆、红糖和姜汤水喷发出的香味,让我们的感观、味觉、直流口水,几双眼晴直勾勾的朝锅里看齐,等到汤圆浮上来了,母亲说:熟啦!
我们兄妹几个早已等的迫不急待了,直接下筷,三下五下、一会就把一锅汤圆吃的净光。那时我们年龄幼口馋,也不懂得先给大人们盛上这热乎乎的汤圆,尤其让母亲先尝尝她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该多好啊?!
时序轮转,岁月流失。
冬至年年欢度,可是母亲已离世多年。但在吃汤圆的记忆里,我更是对母亲的思念!
妈妈的身影,永远在我的心里抹去不了……
作者简介:
黎明新,男,1968年2月入伍,1973年复转到北京市市政工程局。1977年7月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1978年至2010年就职于北京市市政工程局枝工学校、职业中专学校,北京市市政工程局党校,任副校长、副教授。在市级及全国报刊发表过多篇理论文章。先后获得文曲星奖章、华语300家·中国文学年度奖——北斗文学奖暨文脉中国传承人、2022年中华优秀文学作品·华夏文学奖、全国首届华语文坛最具影响力大奖暨最具代表性作家诗人等奖项与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