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衷情谁诉
邓锋林
一
公元1179年3月间。寒冬已过,春意盎然,万物开始复苏。小山亭,春风拂面,天气宜人。湖北转运判官王正之在此设宴,为湖北转运副使辛弃疾践行,因其即将改任湖南转运副使。王正之比辛弃疾年长二十岁,两人既是幕僚,又是老友,平时双方还诗词唱和呢。
副使举起酒杯敬过判官,作揖:“有劳正之兄了。”
正之也作揖,满脸慈祥,回应道:“幼安弟,客气了。你我同官,又是多年好友,如今,你即将赴任他地,该当如此。”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两人频频举杯,高谈阔论,兴致正浓。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可放眼神州,言至当下时局,辛副使沉默良久,王判官也不打破沉默,不忌冷场,只闻春风细柔吹柳……
二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副使父亲早逝,跟随祖父生活、习读。“靖康之耻”,臣子之恨,犹记内心。泱泱大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却苟且南渡,偏安一隅。堂堂七尺男儿,谁不思抗金复国,恢复中原?历朝历代,从来不乏耿直忠诚之人,但亦有奸诈小人。岳飞冤死,世忠告老,大好抗金形势徒转。能叫人不壮怀激烈?
正之又向副使举杯,并委婉相劝,不必过于伤感。副使微微点头,看着眼前刚刚落下的红花,却又继续感怀:“哎!光阴易逝,春色难留啊!”弃疾想起自己二十二岁就聚众二千反金,后率部归耿京起义军。追杀窃印叛逃的僧人义端;南下,在建康受到宋高宗的接见。春风得意,扬威吐气。南归初,虽担任签判、通判、主簿等无足轻重的职务,但仍满怀报国热枕,一再上奏恢复中原的谋略。奏议远见卓识,可当时宋金和议已定,谋略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后来任地方官,虽有建树,却不能尽情展示政治军事才能,更无法收复中原。辗转多地,个中艰辛苦楚,唯有自己清楚。每每读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想到报国无门,不禁感慨良多。
特别是想到多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出口而祸不旋踵--屡遭弹劾,迭受排挤,尤为郁闷。难道有担当,有才华之人,都是命途多舛?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三闾大夫屈子投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或无圣主,乏明时?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美人迟暮,陈皇后遭人嫉妒中伤,失宠,居长门冷宫。想当初,金屋藏娇,恩爱缠绵,而今独对深宫,拳拳思念武帝,难免忧伤落泪。陈皇后得知成都司马相如,妙笔生花,辞赋天下闻,曾作《凤求凰》,感动卓文君,得其芳心。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陈皇后叫人奉出黄金百斤,求司马相如作辞,相如不敢怠慢,沉吟片刻,文思如泉,一气呵成,潇洒自如,缠绵悱恻,成《长门赋》。陈皇后如获珍宝,念之潸然,令宫女反复传唱: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然,武帝已另立卫子夫为皇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三
现风雨飘摇,难挽危局,副使已有几分醉意,作揖向判官倾吐:“长期以来,圣上被投降派蒙蔽视听,难有彻底抗金之骨气,委屈求和……使包括你我之内的欲战之人苦闷……哎!”
判官毕竟老道,城府颇深,和气言之:“幼安弟啊,自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你我还须慎言哦!”判官继续推心置腹:“东坡先生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然而为官不平则鸣,被一贬再贬,令天下士子寒心。”
副使默默倾听,点头道:“是啊,你我心中的苦情、衷肠能够向谁诉说呢?……”
王判官:“……”
时间匆匆流逝,不觉已是黄昏。人生在世,当积极用世,追求功名利禄。生逢乱世,应思建功立业。然而,七十古来稀,人于天地间,都是茫茫寰宇的匆匆过客,岂容太过执着。登台谢幕,起落沉浮,平常事尔。后来,稼轩居士亦亲身经历、体会。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君不见,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荣华富贵,终归尘土,灰飞烟灭。
斜阳正照,令人断肠之烟柳。
作者简介:邓锋林,笔名林仔,男,1978年出生,广东省徐闻县人,住徐闻县徐城街道徐海路24号。喜欢诗词文学,空余时候,喜欢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