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核:高仁家
总编:阳光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

我的父亲马廷栋
作者/马亚红
(上篇)
感谢循化县政协以“书香政协”为倡导方向,挖掘民族文化,编撰《泉融四庄——循化回族文化掠影》,使我有机会再一次回顾我亲爱的父亲的音容笑貌。
我的父亲生前是青海省政协委员,循化师范学校副校长, 是一名长期奋斗在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为循化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缘遇编撰回族卷的青海民族大学黄军成教授向我约稿,让我写一篇有关我父亲的文章。我们作为子女,其实一直不敢写关于父亲的文章,大家都把深深的思念藏在心底,一味地纠结在悲痛里,怕打扰逝去的父亲,怕自己的泪水控制不住,更怕写不出对父亲想念的只言片语。但此次邀约又仿佛是要促成我跟父亲一场心灵上的相聚,使我迫切的想要提起非常生疏的笔。思虑再三,在亲朋及家人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一点一点的开始回忆,描绘起我尊敬的父亲平凡而充实的人生轨迹,书写他在那艰难困苦的漫长岁月里默默奉献、一生洁白的教育情怀。
2012 年 11月3日,农历壬辰年阴历九月二十日,这是一个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我最可亲可敬的父亲在病痛中走完了他的一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至此,母亲失去了好丈夫,儿女们失去了好爸爸,孙子们失去了好爷爷,我们全家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父亲走了,走的是那样的急促,那样的安详,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话语,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哀伤。

— 求学之路
1934 年 11 月 15 日, 父亲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托坝村。在那个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家境的贫寒、艰苦的环境更加磨炼出父亲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积极进取,追求幸福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因此,他自幼格外能吃苦耐劳,格外能勤奋上进,也格外地不计较个人得失。
1943 年 8 月,父亲在青海省循化县循阳完小上小学。幼时的父亲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他总是那么的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解放前,循化是个偏僻 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让普通的农民家庭供一两个孩子上学这件事几乎跟登天一样。听奶奶说,当时中原四庄有条件上得起学的孩子少之又少,托坝村和父亲一起上学的孩子加起来只有七、八个,多数 家庭 因 困难, 勉强供孩子上到二、三年级就已经供不起了,所以就让孩子们 辍学在家帮父母干一些农活,带弟弟妹妹,以减轻大人的劳累。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父亲读书学习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渴望学习的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读完循阳完小,为了使父亲在更好的环境中继续学习,1948 年 底 父 亲 跟 随 我 们 的 祖 父 到 了 宁 夏 银 川 ,先 后 在 宁 夏 中宁县中宁中学、中卫县中卫中学、银川市银川中学学习。在银川读书时, 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农业合作社劳动锻炼, 父亲在银川市胜利农业合作社劳动结束后,农业合作社给学校的评语是,负责同志:您校学生马廷栋在我队劳动的情况如下:参加劳动共计五天,无迟到、无早退和缺席现象。在劳动中表现积极肯干。如:在剷田和拉车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不但能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而且还经常帮助别人完成任务。在休息时能和社员打成一片。并能服从分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思想认识明确,所以劳动非常起劲,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忙着上粪等工作。经我们讨论和农民交换意见,一致认为该生在劳动中表现很好。特此证明。由于父亲在校内外表现突出,积极要求进步,1955 年 3 月,在银川中学学习期间光荣的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时的入团誓词是: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1956 年, 父亲的勤奋努力学习终有了回报,他顺利的考上了西北师范学院。等我们上了小学,奶奶常常给我们讲父亲小时候学习的故事, 父亲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几个子女学习的榜样。奶奶告诉我们, 小时候的父亲聪慧机灵,他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就去学校,从来没有迟到过。上课时认真听课,回家后帮家里干完农活,就主动写作业,预习新的课本知识,对各科知识都能熟背于心。由于父亲学习上很自觉,也很踏实认真,每次考试他总是名列前茅,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奶奶平时教育我们时总对我们说:“你们 的父亲小 时 候学习上舍得用功,从不用我操心, 学习自觉性很强,哪像你们这样,学习上不自觉,还舍不得下功夫” 。我们姐妹几个也知道奶奶这样教育,其目的是让我们像父亲一样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了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1956 年 9 月,父亲考入甘肃省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系,学习有关数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日本著名民间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长泽龟之助著的《续几何学辞典》是父亲喜欢阅读的专业书籍之一。父亲兴趣广泛,利用闲暇时间还学习俄语(小时候闲时父亲会给我们教一些简单的俄语,但我也没记住几句),他积极学习,大量阅读各种资料,不断提高
自身专业素养,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时,父亲为了学业奔波于青海、宁夏、甘肃三省之间,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像海绵一样吮吸着知识的养分,乐此不疲。

(图为父亲学习过的《续几何学辞典》)

二 学高为师
1958 年 8 月,父亲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兰州大学,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教授的正是他所擅长和喜欢的数学,这段时间是父亲最为荣耀的时刻,因为此刻他集年轻、有学问、有能力强于一身,加上毕业于高等学府,所以在数学方面实属能者强手。父亲在工作上更是尽心尽责,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所讲授的数学课深得学生们的喜爱,看到父亲诚恳朴实的工作作风,学院领导和同事们都更加看好父亲未来的学术发展潜力。
但是,平静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年后的不久,父亲因历史原因(解放前祖父曾在宁夏马鸿逵部队任职,解放后任甘肃省参事室银川办公室参事)被下放 到甘肃省广河县中学担任数学老师, 一下子从兰州大学数学系年轻有为的教师到被人误解下放到县城中学当老师,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上难免产生巨大的落差。即便如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父亲也是坦然接受并且面对。这是一段让父亲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父亲不断战胜自我,坚韧面对困难 ,坚持不懈完善自我的日子。人这一生,有顺的时候也有不顺的时候,只有放下烦恼,才能看见更多的快乐。生活给了父亲更大更多的磨难,父亲不但没有退却埋怨,反而以极大的韧性与乐观接受了现实。父亲下了决心要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干一番事业。我们全家的户口被父亲落到广河县城关镇阿訇庄村,父亲就开始了他在广河县中学简单快乐的教育教学工作。
1963 年 3 月,县上抽调年轻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支援乡村教育,父亲又被派到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庄禾集小学教书。庄禾集镇是回族聚居区,当地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活困难,加上宗教意识的影响,群众对孩子上学不重视,学校学生入学率偏低,为了提高学生入学率,每年开学的第一个月,学校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叫老师们到农户家中去动员学生入学,苦口婆心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尽量克服困难让孩子去学校上学。 庄禾集镇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地方,父亲常说,他们去群众家里动员学生上学,不管学生会不会去上学,只要是老师上门,群众都会很热情的接待,一进门就给老师倒茶,端上家里仅有的梨和煮的洋芋,家里情况稍微好点的还会做个煎油饼端来让老师吃。得到群众如此的尊重和厚爱,作为老师没有任何理由对他们的孩子不负责。为了穷人的孩子能上学,为了让他们摆脱贫穷,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父亲虽然没有多少生活费,但是每年他都会扣出一些自己的生活费去资助学生。有的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父亲就给他们交学费,有的孩子买不起学习用品, 父亲便给他们买笔和本子等学习用品,一直到孩子们考上初中和高中。在庄禾集教学的五、六年间,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没有特殊情况, 父亲每周只回家一趟,到了星期天吃完午饭后他又会急匆匆动身返回到学校,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在了教学上。因父亲课讲得认真仔细,又热爱学生,家长们很满意,都喜欢把孩子送到父亲所在的班级。这种心系学生的情怀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厚爱,那些父亲三番五次动员上了学的学生或是父亲在学习生活上帮助过的学生,到了每年我们穆斯林的开斋节和宰牲节, 都会给父亲送一些油炸的面食果果和少许的肉份子。尤其是每年暑假,学生家长都会领着他们的孩子,拿一些自产的水果蔬菜来家中看望父亲。我们全家搬到循化县后,父亲教过的学生只要到循化县探亲访友或到循化县出差、旅游,都来家中看望父亲。

三 陶冶情操
我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放暑假的时候。因为每年暑假,父亲都会带我们姐弟去他工作学习的乡村学校住上几天。由于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和我们聚少离多,所以我们从小最盼望的就是能多一些和父亲待在一起的时光。学校不远处有一片树林,白天父亲会带着我们到树林玩耍,采摘一些野草莓和酸甜的野水果给我们吃。树林里的小鸟们,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欢快的鸣叫,蛐蛐、青蛙,也要争先恐后的来跟小鸟比个高低, 还有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们跟在父亲后面寻找草莓,追逐蝴蝶,采摘野花,偶尔看到小蛇从草丛爬出,生性胆小的我被吓个半死。那时的生活虽然很苦但也乐在其中,我们玩得很高兴。放暑假的时候,也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时候。父亲回到家里,他除了看看书,督促我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外,或帮奶奶到自留地干农活,或帮妈妈洗衣服床单,或精心修理奶奶种的花花草草。我们家院子不大,但父亲为了能让我们吃到水果, 载种的果树品种可不少。有杏树、李子树、樱桃树、桃树、冬果树等。父亲在梨树上嫁接了李子,结出了两种果子,他在果子上面编上号,说要进行什么科学管理,其实是怕果子不熟, 我们因馋嘴而偷吃。即便是这样,我们姐弟有时候也在月光的照耀下,借着上厕所的机会,偷摘那么几个青果哄嘴吃,过嘴瘾。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刚开始,学校里边上课边学习文件,有时学校也结合具体工作开展一些讨论活动。但随着各种宣传和运动的扩大化,父亲再一次因历史问题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成为专政的对象。到了暑假,全县教师集中到县上搞文化大革命,所有教师集中到广河中学,由县上派工作组直接领导。父亲被定为牛鬼蛇神,被集中管制和隔离起来。那时我还小,每天姐姐带我给父亲送饭。学校白天开展批判会,到了晚上,有时让父亲写交代材料,有时写大字报,有时集中学唱革命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愚公移山”,“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等。这些都是后事,是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的。
说起来,我的童年比同龄人快活了不知多少倍。我们家8 口人,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是小学老师,家庭生活虽然贫困,但由于我们有一个好父亲好老师,我们的生活幸福而快乐。周六父亲从学校回家,吃过晚饭,我们或坐在饭桌边或坐在院子中围在父亲身边听童话故事和成语典故,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什么“温衾扇枕”、“孔融让梨”、“悬梁刺股”、“不耻下问”等,父亲用这些故事循循善诱引导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励志学习,长大如何报效祖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那时,我们西北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思想比较封建,重男轻女的思想普遍存在,都喜欢男孩子,但我们家中男女平等,父亲从小不溺爱弟弟,不论每年给我们买新衣裳,还是给我们买生活用品,对我们一视同仁,从不偏爱谁。在我的记忆中, 从小到大父亲没有打过我们,连一句严厉的话也没说过。我们姊妹几个中,因我从小活泼好动帮奶奶洗碗洗锅、扫地,干一些家务活,给父母泡茶、端饭,父亲对我总是乐呵呵地,说我聪慧可爱、懂事,对我疼爱有加,甚至胜过我弟弟。1975 年 2 月县上又派父亲到三甲集镇专门负责修建广河二中的工作,父亲踏实认真的一心扑到基建建设中,没有怨言,进行着忙忙碌碌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四 孝道尽善
慢慢的我们长大了,也步入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学校的学习生活。
1980 年,我参加高考,考上后报志愿,父亲给我报的是临夏师范,他说女孩子当老师好,工作稳定。父亲也因工作优秀, 能力出色,在1981 年、1982 年连续两年被甘肃省教育厅抽调,负责出甘肃省高考数学试卷。记得在 1981 年 4 月,那时的我正在上临夏师范, 听说父亲来州政府招待所了,赶紧买了点桔子苹果等水果去看父亲,到了门口负责安全保卫的门卫没让我进,还害得父亲被连夜转移,怕泄密、漏题,要是漏题或另有问题,还得再出备用题。直到高考结束,不出任何问题,父亲才有可能回家。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工作、生活着。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广河县的外地干部陆续调回原籍, 恢复待遇了,父亲的同事我的语文老师梁化夫调回兰州、物理老师回宗礼调回陕西、化学老师鄯镛(同学们都叫他鄯万能)调回兰州等,同时父亲得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公正评价,得到认可后的父亲也被甘肃省教育厅恢复了兰州大学教授的身份,父亲也收到了兰州大学的商调函,同意回原单位工作。而此时父亲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回原单位工作的邀请,那是自己喜欢去教书发挥个人专长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从小含辛茹苦拉扯自己长大的老母亲思念家乡,想回到老家循化养老。最后父亲在艰难的选择中选择了孝顺,遵从母亲的意愿离开了他工作二十多年的第二故乡甘肃广河,带着老母亲和家人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青海循化县。回到循化县
(下篇)

五 乐善好施
1982 年,我们举家搬迁至循化,父亲在循化县中学开始了他的教育教学工作。父亲是个知书达理,乐观坚强的人,不论身处逆境顺境,他都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父亲是个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善心,他做的善事在我们家族中人人共知。不管是亲戚族人,还是同学同事,甚至是不认识的穷人, 只要听说谁家遇到困难,只要向他开口,他就会想办法去帮助解决困难。我们一家人刚来循化时,学校没有现成的教职工住宅,就把操场边上一个在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教室分配给了我们。但这难不倒父亲,他找了一个泥瓦工,自己和泥瓦工一起忙活了两天,经过简单的分隔粉刷,就有了我们的新家。那时, 家里经济很紧张,每月供应的面、米刚够我们一家人吃。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日子里,父亲还不忘照顾在循化中学读书的亲戚们的几个孩子,隔三差五的叫他们到我们家里吃饭,有时讨饭的到我们家来讨要,父亲从来没有让讨要者空手出去过。如果碰上我们在吃饭,父亲便会叫讨要饭的到屋里坐下,亲自端茶端饭给他们吃,临走还会给他们拿个馍馍,我们有时还开玩笑说,这些乞丐成了我们的亲戚了。1990 年,父亲在城关寺门巷买了一座农宅,当时钱不够,父亲还借了款。父亲的一生, 都是乐善好施、给别人带去帮助,从未想过回报。他帮助人不仅是把食物送给困难的人,只要身上有钱,他也毫不吝啬把钱给急需用钱的人。父亲借钱给他人,几乎没有人还回来过。1992 年 5 月左右,我们家隔壁来了一家从甘肃临夏来循化打工的人家,父亲觉得他们很辛苦不容易,主动拿了些吃的给他们。到了冬季的一天,那家男主人来我们家中向父亲借钱,父亲二话不说当时就掏出身上仅有的 600 元钱给他,第二天还到煤场给他家买了一吨煤。而这家临夏人还没过完冬天就搬走了,不知去向,父亲借出的钱又是还不回来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生活非常困难。对困难的亲戚,父亲也非常的关心和照顾,每到冬天父亲总是力所能及的给那些困难的亲戚买一些面、米、煤送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到了秋天,父亲帮助过的那些亲戚把自产的水果、蔬菜又会送一些给我们, 以感激父亲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六 身正为范
1983 年 8 月,父亲被调到循化师范学校工作,县教育局任命父亲为学校教导主任。1984 年 9 月,循化县委任命父亲为县师范学校副校长,主管教务工作。组织的信任激发了父亲工作的热情,为了向社会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父亲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中,白天上课,晚上看书学习,精心备课。老师真是不好当啊,在我们家里每天起床最早的是父亲,睡得最晚的也是父亲,熬夜是父亲的家常便饭。不仅如此,在我们家里,每天下午下班回家最晚也是父亲,每天我们下班回家帮奶奶做好饭等父亲,有时等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回家。父亲一生站在三尺讲台上,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育人才,表现出了一位人民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如今父亲教过的学生遍布全县,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已成为栋梁之才,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展现着他/她们不平凡的人生。如当年的学生陈亦民,参加工作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至今他还留存有我父亲的亲笔题字。

(图为父亲给学生的题字)
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父亲在循化师范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爱校如家,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岗位,因工作认真负责, 教书有方,得到了学生、同事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多次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循化师范学校在父亲和同事们的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下,在全省、全国师范院校组织的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5 年,全省师范学校统考中获听、说、读、写、口头作文第一名,词语竞赛第三名;1989 年,在全国师范文艺录像比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和独唱第三名;同年, 在青年教师论文比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和全省一等奖。循化师范学校建校 12 年共培养 714(含黄南代培“双语”生 68 名)师范毕业生,其中撒拉族 250 名,回族 167 名,藏族 78 名。

七 初心为公
1987 年,教育系统实行聘任制,父亲是第一个取得循化县教育系统副高职称的教师。当时,评审委员会给父亲的评语是: 该同志 1958 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数学专业从事数学教学29 年,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显著,管理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校级先进个人。经评议,具备高级讲师任职条件。当时的评审委员会共有 12 人,投票结果以 12 票赞成, 全票通过。由于父亲在教育战线上成绩显著工作突出,一心为公,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不断向上级部门提议教育平衡和改善农村教育待遇等。1993 年经县政协、县统战部推荐, 通过组织考察,父亲荣幸的成为了 1994 年、1995 年、1996 年青 海 省 政 协 委 员。
父亲身为一名政协委员,初心为公,每次在省政协会议上以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公平为提案多次向大会提交,除教育之外,父亲也为改善农村民生提议案。
1995 年在西宁宾馆开政协会期间刚好遇上西宁宾馆馆庆
40 周年,还得到了纪念怀表一枚。

(图为西宁宾馆纪念怀表)
(图为父亲佩戴过的省政协委员徽章)

八 清谈人生
1997 年 3 月,父亲的独子、我的弟弟因车祸意外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一夜之间白了头,从此父亲很少出门,随后办了退休手续。父亲是个爱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他从邮局征订了《参考消息》、《读者文摘》等报刊杂志。每份报纸每期杂志,他都认真阅读,有时就有关国家大事在我们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父亲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专门从书店买来养花的书,学习养花知识,帮母亲在家种花养花,此外平时练练书法修身养性,每年只参加亲朋好友家中喜丧大事之外,极少出门参加社会活动。但父亲助人为乐的性格没有变, 每年县上开展重大活动或节假日,父亲工作过的单位以及父亲的朋友学生找父亲写宣传标语,这是父亲最高兴也是最想干的一件事,每当家里来了要找父亲书写宣传标语的人,父亲好茶好饭招待,并专心给他们写宣传标语,尤其遇到县上换届年, 找父亲写选民名单的人更多,父亲常常一写就是一整天,有时白天写不完晚上接着写。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加,他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状况,心脏、脑血管供血不足、尤其是最后两年的帕金森综合症导致他直接瘫痪在床。
2012 年 11 月 3 日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黑暗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们永远的失去了父亲。

九 怀念父亲
父亲的一生虽是平凡普通的一生,但在我心目中,却是伟大的一生。
在学校,父亲不仅是个教学能手,青年的父亲也是一名运动场上的健将。父亲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夏天,放学后,父亲和同事们经常约上其他学校的老师们进行校篮球比赛。那时, 不论教育系统还是县政府,只要县上组织职工运动会,父亲都积极报名参加。记得我上初二的某一天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学校操场,看到父亲和同事们在踢足球,不知是父亲买的球鞋质量有问题,还是父亲踢球用力过大,一次,父亲用力将球踢出时,自己的鞋踢得鞋面和鞋帮两分离,同学们笑的前仰后合, 不知是谁又从哪里拿来了麻绳,他将鞋缠了又缠,继续奔跑在球场上,等到回家时父亲手提着烂鞋,还让奶奶再给他补补。壮年时的父亲是头牛,没有酬劳,仅有奉献,给隔壁邻居的老人、小孩理发,帮母亲做饭洗衣。我母亲因身体不好,父亲就自己学着给母亲打针、按摩;他把全部的智慧和爱奉献给了家庭和亲友,在家族中享有极高的口碑;老年的父亲是座山,他是我们的心灵依靠,精神所托,载满了全家人的欢乐和希望。不管我们走到哪里,父亲都是我们永久的港湾。
父亲为人处事宽宏大量,与人和谐友善,清正廉洁,从不阿谀奉承,做人坦坦荡荡,一生节俭,两袖清风,高风亮节, 任劳任怨,宅心仁厚。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做人做事朴实无华, 为人处事诚恳敞亮。正直、公正,坚持原则是他最大的特点和一生的写照。对子女的教育,从来都是身教重于言教。
父亲是个心思细腻的人,父亲遗物中,几个柜子里的东西, 都写有标签,针对不一样的需要,收集整理了很多报刊资料, 我们童年时的照片,家人的生辰,孙子、孙女幼时的照片等等, 甚至各种历史证件,收到的贺卡、信件都收藏完好保存,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去世后大部分东西已烧)
父亲是个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哪怕是对自己的儿女, 就在他快离开人世时,也未给我们添任何麻烦,走的很安祥, 这也让我们痛苦的心灵感到慰藉,我们深深理解这是父亲最终一次给予我们的人间大爱。“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子女,我们为父亲生前做得太少太少,忙碌的工作和疏忽都不能成为理由,我们没能好好的照顾他,没有好好的陪他说说话,拉拉家常;没有好好的陪他散散步,没有好好的跟他谈谈我们的工作生活,没有好好的给他分忧解愁……
父亲生前关爱呵护我们,我们也爱戴尊敬父亲。他始终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用宽厚的笑容鼓励着我们,父亲是我们的良师,是朋友,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楷模。我们深深地怀念父亲,永远会把父亲放在我们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父亲的一生都在奉献,没有索取,他把自己的能量燃烧殆尽,发挥着光和热。到了老年的时候,他从不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而是不断地给孙子孙女添置各种学习用品,总是要我们把学习当做头等大事;每当我们想要给他买些衣物时,他都回绝不要,总说他的衣服够穿,让我们有能力了就去舍散给贫穷人。
现在父亲走了,但是他那艰苦朴素的作风、善良优秀的品质、做人做事的准则将是我们一生最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受益终生!我们将传承发扬父亲的优秀品质,把父亲一生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其实,父亲的学习、工作、生活记录还很多,我都看见过, 父亲去世后,遵照伊斯兰教规,我们把他用过的东西都烧了, 现凭我仅有的记忆,不足以回忆父亲的一生,只是聊表一下我作为女儿思念的心情而已……


作者简介
马亚红,1963年5月生于甘肃省广河县。笔名,红了又红。广河一中79届毕业,临夏师范82届毕业。在广河县城关小学从教,后调回祖籍青海省循化县,在县卫生局工作至退休。爱花草,爱旅游,喜欢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