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村的走向
汪晓东
新四军成立85周年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年的10月13日这天上午,笔者再次走进黄山山脉的洽舍乡张村。张村在丰乐河河岸原205国道牛头口处拐弯的大山里,这里还是丰乐河上游的支流的发源地。在这深山坞里,当年还是新四军黄山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地方……

刚下汽车即遇上早些年就认识的老村支书蒋天寿。眼前的蒋天寿眼睛还是那样炯炯有光,头戴一顶红色志愿者太阳帽,身着迷彩军训服。虽说年过七旬,一眼还是认出了我,“汪部长,有好些年没见面了。”是的,那是20多年前初夏的一天,皖南山区发生水灾,突如其来的山洪爆发,夹着泥石流奔腾而下,淹没了茶园,冲毁了道路和部分农舍……时任村支书蒋天寿,也就是在暴风骤雨刚停歇的时候,搭乘三轮车专程从山降上来到原205国道边的牛头口,将查看灾情的时任徽州区政府刘俊生区长带进张村,带进了满目疮痍的深山坞里。但见刘区长一脸凝重的表情,边走边鼓励说:“赶紧组织劳力清理路面、茶园和食用菌基地。”刘区长又来到一处坍塌的猪圈边,望着两头嗷嗷待喂的猪仔对村支书老蒋说:“你说张村靠什么开展生产自救?靠什么实现山区脱贫致富……”并对他细数了张村除茶叶收入外其他副业收入的账目。当时,笔者撰文《区长算账到张村》,先在《黄山日报》经济版头条发表后,还曾推荐到安徽省广播电视厅,被评为当年全省抗洪救灾优秀稿件二等奖,本人也因此成为全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作品获奖事小,但对徽州区山村生产自救的鼓劲意义还是蛮大的。用蒋天寿的话说:“刘区长到访张村,鼓舞我们战胜灾情的信心。”

还有一次到张村,也有数十年了。那次是春情勃发,春笋拔节的时节,当时我陪著名摄影人“徽州老农”拍摄风光片,来到丰乐河上游,拐进牛头口这横坞里的张村,与勤劳而又质朴的张村山民亲切交流:请求支持配合拍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茶叶加工厂里进进出出喜滋滋的农人,还看到了沿山沿水的农家,因为外出打工已改善了住房,特别是封山育林后,这里的生态变得更加优异,以至于那些白鹤般的山鸡,大大方方的栖息在溪涧交错的山道路面上,在汽车马达的一再催促下,方才“呆萌”后而扑棱扑棱地飞跑……当时这位摄影家朋友在张村拍摄了一组丰乐河岸的《飞鸟图》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笔者也因这次陪同采风,写作了《深山坞里有奇鸟》的散文,发表在《中国青年作家网》,并收入安徽省作协原主席许辉主编的散文集。
而这次当我向这里的老人咨询时,蒋天寿如是说:“这种身着白鹤状羽毛,亭亭玉立在路边和溪水间,昂着头颅咕咕叫的这种山鸡,其实就是我们黄山的一种珍稀野鸡。”

而如今张村已脱贫出列,还成立了中华土蜂联盟,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都有了支撑的新产业。“蜂舞洽舍 甜蜜张村”成为这个深山坞里张村的新品牌。村两委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洽舍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集中发展特色养殖的中华土蜂,并在徽州区老科协的积极协调下,努力打造中华土蜂基地。该村扶贫队长小李在该村邀请福建农村大学蜂业学院副院长陈大福博士为村养蜂联盟专业户咨询会上报告说:“张村的产业结构正在积极调整,张村的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现已走向转折发展期。”
所谓转折发展期,说的是张村正以中华土蜂为特色产业,以农旅融合发展为指向,实施微小景区打造,力图通过特色产业的优质农户产品,依托产业基地和农村电商平台,不断丰富张村业态,提升茶叶等农副产品效益,拓展农旅融合度,开办“亲子游”。在该村游客中心的小广场,卡通状的中华土蜂形象,亲和力极强。对于那些住惯了城镇的孩子,来到深山坞里戏嬉,实在是有兴趣盎然的噱头。在该村电商服务中心,那间颇有创意正在布展的展厅里,洽舍乡联系张村的小余书记言:“这里正在建设一间中华土蜂展示馆。”

与笔者一同去张村调研的徽州区老科协的老胡等,他们不仅为打造中华土蜂基地出谋划策,还带队外出浙江江山考察,配合村里编报中蜂项目,对上争取资金支持,可谓是殚精竭虑,还促成了各地养蜂专家深入张村,与该村蜂业联盟的山民们促膝交流,在基地蜂箱前手把手地讲解中蜂病虫害防治……
一时间,我脑海里呈现出一组电影般的分镜头——
绿水青山之间的洽舍乡,活脱脱的“甜蜜张村”,蓦然展示在人们眼前,到处是蜂飞蝶舞的美丽景观……那些稚嫩的城乡孩童,如蜜蜂出箱放飞着欢乐。
这或许是张村的走向:政策脱贫——产业致富。

(黄山市徽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汪晓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