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刘鸿鸣/文
离开农村的老家有三十二年了,没想到在退休之前还有一次机会到别处的小屯儿驻村一周。那次是深入农村搞驻村帮扶调研的,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虽说时间短了点儿,可还是让我感受到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就如眼前的松花江水奔涌而来,荡涤着心灵。
按理说,喝着松花江水、吃着苞米面长大的我,对农村应该并不陌生。可是自从走出老家的那两间碱土房,彻底离开那方土墙围成的小院之后,才陆续地发现,有些村屯还真的含有几分诗情画意,美丽得让我陌生起来。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曾来到一家市级新闻单位工作。第一次下乡采访,就来到了产粮大县扶余市的万发乡新农村。

村庄内,街路笔直、干净,两侧都种着花草;家家小院的院墙都是红砖砌的;院内的小菜园,栽有海棠、李子和葡萄等果树,果实累累、芳香四溢;绿树掩映着的,是户户的红砖房。走在早晨的街路上,能听到院里院外的欢声笑语,整个村庄,里里外外尽透着鲜活和生动,让人振奋。
那时,这个松嫩平原上的村庄,让人大有一枝独秀、一花独放之感。
不久,我离开了那家新闻单位。在此后的二十多年,虽说不再下乡采访,可还是有机会通过“文化惠农直通车”的志愿服务,或创作采风等方式,走进了松原市宁江区的农林村、杨家村,扶余市的王家村、九连山村,前郭县的新艾里村、西索恩图村,乾安县的陶字村、列字村,长岭县的大兴村、兴源新村等多个难忘的地方。

前几年,随着各地扶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也得到了稳步实施,一处处让人印象深刻的美丽乡村,大有在松花江两岸遍地开花之势。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就包括扶余市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地点在弓棚子镇、更新乡、肖家乡一带。
知道这个“美丽乡村示范区”,是在当年的一个微信群里。一天晚上,微信群里晒出了一位本地作者的诗词,引来几位外地诗友的“围攻”。该作者在诗词中讴歌赞美了他的家乡,竟有人认为他“粉饰”了当前的农村,写得不“实在”,“唱高调”。该作者据理力争,说我写的“美丽乡村”就是我的老家,你们都没去过,凭啥说我写的不真实?
我在群里“潜伏”着,记住了他们的“争执”。
2018年的10月份,我有幸来到了扶余市弓棚子镇双胜村的香水泉屯,与几位市委党校的同学进行一周的驻村帮扶调研。巧的是那位被“围攻”的作者,老家就是双胜村的——但他家住在另外一个自然屯,叫后双山子。

我们的车经过扶余市弓棚子镇的一块三角地带,就下了公路向东北驶去。乡间的路窄些,但也都是柏油路面,两侧是秋收后的花生地、玉米田,村庄的房舍、街路也一处比一处漂亮、整洁。大约行驶了二十分钟,车就开进了香水泉屯的“门牌坊”:笔直整洁的柏油街路横贯小屯东西,交错着几条南北向的街路。路基下是有红砖磊沏的一米深的排水沟,在路的两侧是白色矮栅栏围成的花园。在有些枯萎的花草中,沿路两排是栽植着暗绿色的松树和银柱挺立的路灯。沿路两侧的花园都统一标准尺寸,直抵街路两侧农家的院墙。院墙是一色“青砖”的颜色,一米半高,墙顶带着缓沿,古朴、端庄。在青一色的院墙上,还画有形式各异的农民画。
驻村后。我们走访了小屯的每个角落,都十分干净、整洁。每家的小院里面也是如此。
也许有人说,香水泉是美在外表了。
其实,这个自然屯的“内在”也很美,特别是美在了人们的心灵:全屯子的人没有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搞赌博的,没有邻里间干仗骂街的,家家没有丢失东西的;人人讲尊老爱幼,家家讲邻里和睦,谁家有个为难着灾全屯子的人都伸出友爱之手,整体表现出团结向上向善,可谓乡情淳朴,乡风文明。

香水泉过去就这么美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又进行了走访。
我入住在屯子东头的周洪生家。六十四岁的周洪生当过兵,当过教师。退休前是原拉林乡中学的后勤主任,也是那位被“围攻”的作者的中学老师。
周老师说,过去这个地势有些低洼的自然屯叫臭水坑,原因是屯中有六个连成串的大水坑,一到夏天,特别是沤麻后,坑里的水都绿了,臭味离很远都嗅得到。因此小屯有了个不太好的名字。后来,人们认为这个名字不好,取土把几个大坑填上了,可叫啥名呢,大伙想到了全屯唯一的一口井。
这个自然屯原来是双胜村的五队和六队,在后双山子屯东三里地的样子,再往东走三里地就是振山村了,振山村是原拉林乡政府所在地,再往东半里路,就是坎下的拉林河灌区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那时,坎上的这个自然屯只有一口井,在屯儿中的最洼处。这口井人畜两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专人摇辘轳把,把水从六七十米深的井中提上来,那柳锅斗子装了满满一下子水少说也有三四十斤,真是难为了提水的人。那时坎上吃水不易,人们在屯子里打过几眼井,打到百八十米深的都没水,只有这口井打出水了,而且水还有点香甜。大伙认定准是打在泉眼上了,从此就把小屯儿的名字改成香水泉了。

自此以后,变香的不但有了小屯儿的名字,还有了这里的一方百姓。
第二天早五点,天还没亮,我就被外面“哗——哗——”的声音划醒。起床到外面一看,原来是十几个人在路灯的映照下扫着大街。他们有男有女,女的居多。吃早饭时我与周老师谈起了此事,他说屯子里的志愿者早起清扫街路已经坚持十多年了。这里的老百姓,不是“个扫门前雪”。
饭后我向屯子里走去,在一个拐角处,一位六十多岁的农民主动上前搭话。他就叫刘文堂,曾是社主任。他说这个屯子有些变化,得感谢屯中的刘佩文老师。曾经当过民办教师的刘佩文是这个屯的老户,改革开放之初,邻里之间有纠纷她去调解,家庭内部闹矛盾她去说和,她用所学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中华传统美德影响着别人,用无私的赤诚情怀感染着人们,渐渐地,小屯“吃喝嫖赌抽”和“坑蒙拐骗偷”的少了,“不孝不悌”“争贪搅扰”“鲁莾粗暴”的少了。他说我们家就是个例子,儿媳妇周亚凤外号叫“小辣椒”,婚后家里有些矛盾,是老刘太太刘老师经常到我们家说和,经过她的劝解,提高了我们的认识和思想觉悟,现在我们老俩口儿与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及三个孙子一起过,家里家外的活儿两个儿媳抢着干,全家人开心舒心。
后来,刘佩文又经常与附近村屯的张利、刘明志等志愿者相互交流古代先贤治家兴业之道,研究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它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一次刘佩文在别的村与大家交流时,认识了一个叫王宗岐的人,他家住在长春,搞实业的。当他了解到刘佩文身边的一群好心人,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竟自掏腰包积德行善很受感动,决定拿出当年的工程款二十多万元,帮助刘佩文居住的香水泉屯修砖路、安路灯,栽松树、安装自来水,打井建水塔。屯子里的一千五百米砖路,都是老百姓自已动手修的。
从此,小屯的那口井成为了历史,移到了人们的心里,又从更多的人心里流出。
小屯变样了,变得好看了。吃上自来水的百姓,都说借了刘佩文积德行善的光,借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借了精神文明的光。
在村民刘文堂家,我看到了他家的东屋就是小屯儿的图书室,上千册的传统文化图书和种田等科技方面的书占了很大比重。他说他们全家人都是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这个协会现有会员2983人,分布在扶余市的城乡各地,没注册的还有一万多人。协会的党总支书记叫佟景芝,会长就是他家的邻居刘明志。在这些志愿者中,还有肖家乡王家村的张利。在王家村,张利与当地志愿者集资买下了一处大院落,盖起了大瓦房。这处文化大院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精神文明建设大讲堂。在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党总支的领导下,这些志愿者集资栽花、种树、修路。有时,本村的志愿者竟然集资为别的村修路,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曾有一户村民家里失火,全家烧了个精光,是志愿者们集资为他家盖房,买用具,房子比原来的还要好。这个人大为感动,后来也加入了志愿者协会。如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一天上午,我们与部分精神文明志愿者座谈,与他们聊起了生产生活及每个人的思想变化。
张利是扶余市乡间的文化名人。他说:“做为一名志愿者,我们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学会做人。我们老扶余有大金碑,有伯都讷古城,是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做为扶余人,还要传播好老扶余的地方文化,不断地增强大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思想觉悟,才能做个有道德有头脑有奉献的人。”
有个老板派头的小哥看到张利说完了,主动说了几句:“听人说松原在咱们省排第三富,不知是真是假,我们扶余指定还行,过去产粮排过全国第一。可富了咱们不能不仁,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上哪富去?人啊,有俩钱儿可别牛儿哄的,要想想那些困难的邻居,能拉扯一把就拉扯一把,积点德,做点好事儿,争取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
有个志愿者过去是个“屯不错”,邪门歪道儿啥事儿都干。他联系自身走过的弯路,讲起如何悔过自新换回了做人的尊严,又如何团结更多的志愿者甘于奉献,现在成了一个村的志愿者分会会长。

还有个老大姐也主动要发言,她说我走了十几里路来到这儿,就是想说说我们的志愿者协会。在大家的感化下,我觉得自已好像变了个人儿。是大家的言传身教,让我这个嘴不让人,还好占小便宜的家庭妇女,心也善了,也大量起来了······
大家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我们很受感动。当有人背诵着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话时,刘佩文一门点头,佟景芝和刘明志等人带头鼓掌。毛主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深切地感到,在坐的很多精神文明志愿者就有这种精神。我们是来搞帮扶调研的,也是来学习的。之后,大家走访了双胜村的8家贫困户,了解了他们致贫的原因,提出了帮扶措施,并给每家留下500元,献上一点爱心。
在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志愿者榜样作用的同时,扶余市举全市之力耗资几千万元,于2018年开始建设了这个“美丽乡村示范区”,囊括了弓棚子镇、更新乡、肖家乡等四十三个村。
一天,我们一行人又走访了新宏、白小铺、李坑、王家、后双山子等村屯,所到之处,都是青一色整齐的小院围墙、花栏、柏油街路,护路林,路灯,有的村屯还有铁皮宣传画廊,十分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人来人往中,有驻村帮扶干部跟大家交流着扶贫攻坚的经验,有当地的村干部介绍着乡村振兴的细节,也有每个村屯的志愿者村里村外忙碌的身影。
难怪有人说那位被“围攻”的作者写的不真实,那是他们都以各自的家乡为参照了。
看来差距是存在的。刘文堂就提起外地有那么一个小屯,屯中有三个小卖店,每个店里有四个麻将桌,每天人流不断。小卖店棚顶开了个天窗,远远的就能看见冒烟——那是打麻将的人和看热闹的人抽的烟。他说,我们屯儿没有玩麻将打扑克的,有那功夫扫扫大街小院、在园子里浇浇花浇浇菜、在屋里看看书啥的,干啥都比耍钱强。他说时,脸上显现着自豪,是自尊自重,也是有文化有品位的自信。
双胜村有后双山子和香水泉两个自然屯,截止2018年,有440户,1578人,有耕地569公顷,林地28公顷,农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在扶余市排名还不是太靠前。几户困难家庭也大多是因病因灾或因无劳动力所致,在村党支部、驻村帮扶部门及志愿者的帮助下,有望年底实现脱贫。在2018年之前,这个村共投资800多万元,修路3·1公里,修背街巷路3·5公里,修排水沟2750米,新增了路灯,修建了文化墙,培育、栽植了花苖,改厕259户,新建了文化活动室。
驻村帮扶调研期间,我们认真分析了香水泉的发展‘瓶颈’,认为主要还是产业项目单一,家家户户有限的耕地绝大部分都种了花生,很多耕地土质沙化,地力下降,用降解农膜的农户也不多见。再有,就是缺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耕种的土地还仅限于传统的小农小户经营,与现代化的大农业没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离开后,我再没去过香水泉,四年啦,也不知道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新兴的松原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县域突破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口,在市级层面的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摆布等尽量向县域倾斜,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在县域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近年来,松原各地多措并举,大力培训各类致富能手。如今,宁江区的黄彥宇、王俊德、董志强,扶余市的吴文龙、高臣、魏占国,前郭县的陈东奎、刘运通、姜敏,长岭县的张春波、刘国权、徐兴库,乾安县的李志祥、金英敏、马志华,以及松原经开区的于雷等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技术、有干劲、有胆识的新型农民,已经成为松花江两岸乡村振兴的代头人。
他们像重视保护大熊猫一样深爱着耕种的黑土地,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在很多地方采取了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翻埋还田、浅埋滴灌等农业高产高效技术,让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有的在园区还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新型肥料及农家肥,推行精准施肥喷药,加强了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的还与省市农业科研部门合作,在“耕、种、管、收、储、加、销”各环节,利用“区块链”技术,全流程信息化监管,真正实现“绿色、健康、安全”,推动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有的年轻人还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网红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建设扶贫微工厂、带货直播间、非遗手工作坊等,让微型的“网红吉地”成为乡村网红经济发展的孵化基地,有效带动了农民的增收。

如今,人们欣喜地看到,村党支部领办的生产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破土在松花江两岸。相信,走在振兴之路上的香水泉,也会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思维的现代农民,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生产合作社家家入股规模化生产,主打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接轨,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今年的秋收时节,我也很想约上几位市委党校的同学再次来到香水泉,再次感受一下田野村庄外在的美,父老乡亲心灵的美,以及乡村振兴智慧的美——说不定,还能看到“香水泉”牌系列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文化产品,那样我将会通过“抖音”和“快手”来个直播,展示给四面八方关注这里的朋友。

作者简介:刘鸿鸣,男,汉族,1960年出生于吉林省前郭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作家》《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吉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作品曾获吉林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和查干湖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