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0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0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0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0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12.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解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13.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14.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15.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16.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17.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向孔子学做人
1、做人法则
1、诚信:言而必有信
2、孝道:百善孝为先
3、悔过:知错要悔改
4、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5、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宽容:是一种境界
2、处世之道
1、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善变通,不唯我独尊
3、道不同,不相为谋
4、和为贵:善用和正能量来处理各种关系
5、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3、言行之道
1、流言止于智者
2、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3、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行之以忠
5、正人先正己
4、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2、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1、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6、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1、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
5、活到老,学到老
7、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1、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2、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3、要懂得灵活变通
8、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
1、吾日三省吾身
2、谦虚是一种美德
3、小不忍则乱大谋
4、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5、学会感恩
心善
善良是养生的一大营养素
一个人行善事
能经常帮助弱者
使他人摆脱困境
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
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心理会处于最佳状态
人就会健康长寿
心宽
心宽,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相容
也意味着内在世界开放
表明自己与周边世界相处和谐
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
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
也是防治心理性疾病的最佳良方
心正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你就能吃得香、睡得稳
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
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
使你迷惘、狂妄、丧失理智
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就可能患上一些疾病
心静
内心的平静
是心灵深处的舒适和自在
不思声色、不思胜负
不思得失、不思荣辱
心无烦恼、形无劳倦
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
真正做到恬然不动其心
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防治疾病,使人健康长寿
心安
当一个人内心安祥的时候
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没有恐惧没有牵挂
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
一颗平常心
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
自然也就不会使自己的情绪
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免受疾病的侵袭
心诚
心诚待人
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
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
大家彼此戒备,疑神疑鬼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真心的欢笑
你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
就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
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
这对维护健康,防治疾病非常有益
心怡
人生的旅程
不可能一帆风顺
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
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
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坦然地面对困难的挑战
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
追寻快乐,从而健康长寿
学佛开启的第一步,就是皈依三宝。那我们在此间的修行常法,是从恭敬三宝开始。
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能生在有三宝住持法道这样一个时代中。有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包括四事供养等等这样一个机制在的时候,佛法的住持流传始终还能以这样的范式作为缘起,这种能量特别是在末法时期,它是非常巨大的,非常有核心感染力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叫化相三宝,他老人家每天讲开示,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叫做化相三宝,就是那个相还在。我们现在只有住持三宝,就是佛像,经典,还有出家僧人。侍奉佛像,流通经典,到道场里面来住持,那全凭僧人。我们现在还能赶得上,还能见得着,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因缘,奇缺的因缘。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皈依三宝以后一定要懂得恭敬三宝,恭敬三宝可以说是修福的方便,这对于我们不管是老修还是新入门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加持力和增长福报之力是非常大的。
恭敬三宝之后是奉事师长,奉事师长是修慧的方便。皈依三宝之后要亲近善知识,依教奉行。要知道追随善知识这样的缘法,不知道是哪一劫我们发了大心才能感召到这个缘起,这一生这一世具足到一起,能够追随学法,能够依教奉行。
常常善知识他的每一句话,有时候刚好打到我们心头,命中烦恼的七寸,分别的深坑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能把你捞出来,一下子就能把你抖干。所以奉事师长是增长智慧的方便。
佛门里面最根本的庄严,真正的最大庄严就是具足恭敬,这也是一切世法里面的庄严。所以我们常讲到以恭敬心来体现庄严之行,就在这个供养奉事三宝师长中,一切的功德都称为庄严。
我遇到很多同修,皈依的时候并不是说他心不诚,因为有一些性格呀,习气呀,他来了还跟法师嘻嘻哈哈的,说一些想逗趣的话,这就不太庄严。
因为你好不容易来皈依,那一定要什么呢?所有这些仪轨里面,都是让我们具足恭敬。佛法在恭敬中求,当我们去迎请诸圣到位的时候,你想想一说弟子某某一心奉请,一拜拜下去就把你的身心匡正起来了。
我们去礼拜的时候,去忏悔的时候,在皈依的时候,去依教奉行,全部得从恭敬中来。所以我们常常讲到“恭敬三宝以大庄严具足众行”,最大的庄严就是恭敬。
一个人在恭敬心发出来的时候,他心量是打开的,所以能够全情地领受佛法,心地是纯净的,心态是谦卑的,就没有我慢,发心摆正,这就决不会错因果,不会受邪毒邪知邪见的侵染。
如果说你学佛很久了,首先自己要真心真意地去发真实心,以惠利群生的心态来去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己作为一个表法,再带领这些新的初机的人走进佛门,就应该这样去带领。那当我们自己具足了以后,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影响到众生也具足这个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