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作者:武稳祥
编辑:诗词中国
都市头条,发现精彩,传播正能量
寒衣节
作者:武稳祥
众所周知,我国流传的每年有三大‘鬼节’:即春季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寒衣节。
一年一度的农历‘十月一’即将到来,昨天我看到了有人把寒食节和寒衣节混淆了。觉得有必要把两个节日诠释一下,也可作一点提醒。但我才疏学浅、手头资料有限,说的也不一定全对,就算抛砖引玉吧。还要请诸位方家老师们、广大文友们指导雅正。
‘十月一’又称十月朝、冥阴节、祭祖节、寒衣节。《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说。凉爽金秋随月去,寒冷严冬伴风来。十月里也是立冬之日,故古时候届时、天子率三公九卿要到都城北郊举行迎冬礼。再兼奖励为国捐躯的英烈,并抚恤他们的家属子女。生者可予财帛,但死者咋奖呀?就送些寒衣以表怀念祭奠之情。上行下效,逐沿袭成习,千古流传!
又一个也是较为流行的传说是:秦时风光秀丽的江南松江府有一貌美内刚的南国少女名孟姜女,招赘范杞良为婿。夫妻恩爱、情深意长。不料平地起祸殃,如狼似虎的衙役硬抓走范杞良,要到遥远的冰天雪地的北疆去修长城。孟姜女思夫心切,昼夜以泪洗面。春去秋来 转眼天凉。她暗想 丈夫身着单衣 一定寒冷难耐。她立即买来土布棉花,连裁带缝,黑明赶制。针针线线凝结着她对亲人的无限深情。眼看着树上的叶子由绿变黄、由黄而落。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含辛茹苦,终于功满告成。
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当然也没有火车。她告别双亲,毅然决定徒步北上,千里寻夫送寒衣。一路上她肩挎寒衣,饥餐夜宿,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从莺歌燕舞的江南到天寒地冻的北国。她边走边问,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幽州以北的边关-—修长城的工地。到处人山人海,她逢人便问,打听范杞良的下落。不知问了多少人,都是摇头摆手。最后终于碰见了邻村的一个熟人,他支吾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范杞良在一个月前就累、饿而亡,已被埋在长城里了”。

一闻这个凶讯,犹如晴天霹雳,她大叫一声:“杞良啊……”,顿时昏厥倒地。众民工赶忙抢救,半晌,她才苏醒了过来,泪如泉涌,嘶声裂肺。你想:她不避风雨,日夜兼程,徒步千里,只盼着能早日与亲人团聚。怎么也料不到、盼来的竟是这样残酷无情的现实啊!她完全崩溃了,她完全绝望了!
她悲痛欲绝,哀声凄惨,三天三夜,哭泣不断,声闻九天。直哭得千万人陪着泪涟涟,直哭得石头为之也心酸。直哭得青山俱垂首,直哭得江河齐呜咽。直哭得日月尽失色,直哭得星辰均无光,直哭得苍天昏又暗,直哭得大地抖又颤。她的哭声、似乎在控诉这世道的黑暗,她的哭声、似乎在倾诉百姓们的苦难。她的哭声、哭倒了长城八百里,她的哭声、在控诉这尘世间的不平千千万!
孟姜女的传说,虽是人们塑造的一个妇孺皆知的悲剧故事。但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感人。能紧紧吸引人,扣人心弦,能深深感动人,触人心扉,能令人信以为真,心悦诚服。这也是改编的成功,千古不衰的原因所在。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我也东施效颦,绞尽脑汁,寄感抒情,为她作了一篇诗歌:“孟姜泪”,今抄录于后,权示怀古:

孟姜泪
秦始皇为防御匈奴南侵犯边,而修筑万里长城。天下多征夫怨女,血泪成河,白骨堆山。孟姜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千古流传!长久不衰。
1
千 古 一 帝 秦 始 皇,
鲸 吞 六 国 统 四 方。
匈 奴 铁 骑 屡 犯 境,
筑 城 御 胡 固 边 疆!
2
江 南 春 暖 秀 水 乡,
男 耕 女 织 度 恓 惶。
喜 鹊 欢 快 唱 枝 头,
孟 姜 招 赘 范 杞 良。
3
鸾 凤 和 鸣 情 意 长,
举 案 齐 眉 效 孟 光。
百 年 偕 老 绣 恩 爱,
和 睦 顺 昌 孝 爹 娘。
4
新 婚 燕 尔 刚 三 天,
谁 料 平 地 起 祸 殃。
衙 役 拉 伕 恶 似 狼,
抓 走 喜 良 去 筑 墙。
5
夫 妻 痛 别 断 肝 肠,
亲 人 难 见 更 夜 长。
愁 云 泪 雨 日 复 日,
春 去 秋 来 天 渐 凉。
6
赶 制 寒 衣 缝 深 情,
千 里 寻 夫 赴 北 疆。
风 餐 露 宿 苦 跋 涉,
遥 望 燕 山 雾 苍 茫!
7
千 辛 万 苦 到 边 关,
四 处 百 问 寻 范 郎。
惊 闻 人 故 埋 长 城,
霹 雳 一 声 昏 地 上。
8
杜 鹃 啼 血 日 无 光,
泪 如 泉 涌 泡 悲 伤。
三 天 三 夜 哭 声 哑,
感 天 动 地 倒 城 墙!
9
时 代 潮 流 翻 巨 浪,
草 芥 小 民 如 羔 羊。
血 泪 成 河 凝 伟 大,
白 骨 堆 山 铸 辉 煌!
10
万 民 齐 落 慨 叹 泪,
千 秋 月 下 说 孟 姜。
历 代 惋 惜 建 庙 祠,
节 烈 英 名 天 下 扬!

据《左传》所载,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战国时齐国的武将杞梁和妻子孟仲姿。杞梁在攻伐莒国时阵亡,妻子痛哭至哀,城墙崩塌。以后经过历代添枝加叶的改编和演变,已发展到如今这样:三分实七分虚的文艺作品了。但因其深受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我们也就不必刨根问底了。它亦属我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与祝白蛇传天仙配)
由于孟姜女痛失夫君,悲愤交加,肝胆俱裂,哭声凄惨,感天动地。“轰隆隆…………”一声巨响,长城被哭倒了八百里。露出了范杞良的尸体,泪流满面的孟姜女用颤抖的双手、将千辛万苦送来的寒衣盖在了范杞良的身上。在众民工的帮助下埋葬了夫君范杞良。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虽是杜撰改编的,但热情歌颂了坚贞不屈的爱情,因而深受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认可,故千秋万代流传不衰。不但在全国各地修建祠庙缅怀纪念,而且也在十月一这一天仿照孟姜女为故去的亲人们送烧寒衣,以寄托对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们的拳拳思念之忱。这就是世代流传的我北方人盛行的十月一送寒衣的缘由。
另外,寒食节是另一个故事:今天的山西省是2000多年前的晋国。当年的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大儿子申生是前夫人所生、为太子。后夫人骊姬想叫她生的儿子作太子,阴谋害死了申生。二儿子重耳怕遭后母迫害,带着手下文武十几人逃避他国。四处飘荡,避难19年、走了四、五个国家,受尽了颠波劳苦。其中有一次重耳患病体弱,有一贤臣名介子推,为了补养重耳病体,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人肉汤奉献重耳,他得以康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出兵鼎力援助下,回国复辟继位为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临朝大封功臣,单单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揹着老母亲隐居于绵山深处。有人不平,就写诗公布此事,贴于城门口。晋文公闻报,恍然大悟,深感惭愧,大为不安。立即差人去请、不遂。他亲自去请,介子推仍然避而不见。时有首席谋士狐偃谏道:“介子推是大孝子,三面放火烧山,他必揹母避火下山。”晋文公就依其计纵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不见人影。晋文公领人前往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紧抱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侍卫从他身后的半截树身下的一个小洞里掏出一纸,晋文公双手接过忙看,只见上面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含泪收纸装于身上,永为惊醒,后来晋国大治。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又下令:改绵山为介山。诏令全国 以后的今日一律不准生火。故称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因此日在冬至后的105天,故又称百五节。又因此日算来也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故人们就把两个节放到一块儿过了。过节除了祭扫之外,人们还增添了踏青、荡秋千、斗鸡、蹴鞠等文艺娱乐活动,世代流传至今。
纵观上述,不言而喻,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节日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是我们的国粹,都是我们炎黄子孙们应该知晓的。寒衣节和寒食节是两个完全不同含义的节日。
以上论述,谨供参考。金无足赤,企盼斧正。

寒衣节补遗
今日是 “寒衣节”,农历十月天,凛冽北风起,天寒地冻的冬季来临,为了御寒 人们自然而然地都添加了衣裳。活着的人们 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故去的亲人,此时也一定寒冷难耐吧。咋样表示一点孝心呢?大家就仿照古代的孟姜女、为夫送寒衣,用纸糊些衣裳鞋帽,到坟茔连香蜡一起焚烧、权表心意。故千百年来就产生了一年一度的十月一 “寒衣节”。
每年的 ‘寒衣节’ 和‘清明节’ 一样,都过是 ‘鬼节’。它又称‘冥阴节’‘祭祖节’‘十月朝’ 等。祭祀故人之意 一目了然,但为啥叫 ‘十月朝’ 呢?令我大为迷惑不解。今日下午 我询查了电脑,方知晓了前所未知的一个说法,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不敢独享(或许有人也不知),故抄录如下、大家一起看个热闹吧。
典故传说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 “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咱中国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便一搜、就是一个典故一个故事。怎能令我们不引以为豪呢!
《寒衣节》
1
春 秋 四 季 年 复 年,
寒 暑 冷 暖 永 循 环。
一 年 一 度 寒 节 至,
焚 纸 送 衣 寄 思 念。
2
为 人 切 莫 忘 祖 先,
效 仿 孟 姜 理 当 然。
遥 望 白 云 亲 人 远,
祭 拜 何 惧 朔 风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