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大會的邀請要我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永續將來的教育》提出看法,使我深深地感覺到,這是二十一世紀最嚴肅的課題。
我們看今天世界的不安,社會的動亂,有許多人在探討原因,希求解決之道。也有許多人曾經問過我這些問題,我的看法,這是一個教育問題。在古代中國《禮記》中說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各個階層的教育失策,尤其是疏忽了古代聖賢的教育。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喪失了民族自信心,懷疑古代聖哲的教導,從而疏離孔、孟、釋迦。西方由於科技之發達,因而懷疑宗教教育,不再相信《聖經》的教誨,甚至宣布上帝已經死亡,這是今世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源。
中國上古時代堯舜設教,即以五事:一、父慈子孝,二、君仁臣忠,三、夫婦恩愛,四、兄弟和睦,五、朋友有信,為教化主旨。又教人修身有「言忠信,行篤敬」;處事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待人接物則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後儒家孔孟繼承其說,演變成為中國四千多年的教育基本理念和教學總方針。
儒家說「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哲學首先是肯定人性本善,至於不善,則是後天所染之習性。所以聖賢人非常重視教育工作,唯有教育能防止不善而保衛本善並發揚光大之。教育能使人轉惡為善,轉敵為友,轉冤為親,轉迷為悟,轉凡為聖。
中國古代朝野賢哲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才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重要訓導。這是說建立一個國家,一個政權,教化全國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
教育大要有四,四教實為一體,決不能分離。第一是家庭教育,第二是學校教育,第三是社會教育,第四是宗教教育。四教以家庭教育為根本,以宗教教育為究竟圓滿。這四種教育辦好了,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如果把這四種教育疏忽了,則天下焉有不大亂之理!
我們看今天整個世間社會的結合,從基本家庭的組織到整個國家世界,幾乎都走向功利的教導。家庭不講倫理道德,許多的夫妻不是忙著鬧離婚吵架,就是忙於工作賺錢,忽視對兒女教育,不能以身作兒女的模範,所以現在子女不聽父母的話。學校教育一味只重視科技經濟競爭的知識傳授,忽略了道德人文的教育,所以學生不聽老師的話。社會教育是嚴重的污染,但看每天的報紙、雜誌、電視、電影、網絡,絕大部份是教人殺盜淫妄,忽視因果的教育。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利害衝突,沒有恩德情義。而宗教教育,也已經流於形式,只重宗教儀式,經會念,不懂得經典真正的意義。教義不明,如何能落實?所以宗教教育沒有了。今天,這四種教育都沒落了,天下焉能不亂?世間志士仁人,要想挽救今世之劫運,別無良策,唯有急切恢復四教。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織,「家和萬事興」,「萬事興」包括社會、國家、世界。家要和,世界哪有不太平?社會哪有不安定的?家庭的美滿要靠做父母者為兒女作敦倫盡分、防非止惡、修習善行才能夠感得。從前做父母的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父母在兒女面前,言談舉止都不能夠違背禮義,絕對不給兒女有一個不好的印象。父母尊敬師長,做出尊敬師長的樣子讓子女看,兒女看到父母對老師這麼尊重,他對老師就有信心,接受老師的教導,這叫家庭教育。老師做出好榜樣,教導學生要孝順父母。由此可知兒女不聽話、學生不聽話,責任在哪裡?孟子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自己本身沒做好,老師本身沒做好。
我們再看看宗教教育,宗教原本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世間無論哪一個宗教的經典,沒有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如基督教《新舊約》多次說:「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伊斯蘭教《古蘭經》說:「真主對於世人,確實是至愛的,至慈的」;又說:「你們應當孝順父母,和睦親族,對人說善言」』。佛家則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世間一切宗教教學,無不是以「仁慈博愛」為教化宗旨。他們教人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它不分國家、不分族類。所以宗教都是和平博愛的教育,教人要愛人、愛眾生。所有宗教的經典心胸都是廣大的,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只有自己,貶抑別人,那不是神的意旨,也不是宗教教義裡所說的意旨,那是某個人的意思。
所以宗教信徒如果不去深入經典,了解經典,落實經典裡面的教誨,這個宗教就是迷信的。宗教本身並不迷信,宗教教育本質是好的,真正是救度一切眾生的。
聖賢的經典告訴我們,我們生活在社會,不管從事那一個行業,人人都有「君、親、師」的使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任何一個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德行,成就事業,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
「作之君」,是領導大眾。『領』是率領的人走在前面,後面人跟著他。『導』的意思是帶他走一條正路,使跟在後面的人不會走上歧途。所以領導的人要有智慧,德行,更要有善巧方便。「作之親」,『親』是布施恩德。你要以父母愛護兒女的深情,愛護別人。做一個公司的老闆,將所有員工看作自己子弟,以親情的愛護照顧。員工哪有不盡忠的道理?「作之師」,『師』是教導他,要像老師愛護學生一樣,為所有的人作出最好的榜樣。人人皆有這三個使命,這三個字人人都做到了,但必須要以聖賢倫理道德為依歸,則人人家庭幸福、社會安定、天下太平。
我們知道每個國家的古聖先賢,各宗教的神聖教誨都記載在經典中,內容太豐富了。只要依照經典的教誨去做,就能恢復四種教育。所以希望大家能了解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尤其是恢復聖賢神聖的教育。此事如何落實?淨空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二十一世紀創辦一所《世界宗教大學》。每個宗教設一所學院,由宗教教育帶動四個教育的永續。則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就顯現一線光明,世界就得救了!幸逢盛會,謹以愚者一得,請教於大方之家!
善惡報應 禍福相承-第2集
【原文】
經云: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五惡五痛,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敢有犯此,當歷惡趣,痛哉可傷。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譯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云:在天地之間,分明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五處輪迴之所,善與惡的報應,禍與福的相互接續,全由造業的人自己承當,沒有人能夠替代。造作殺、盜、淫、妄、瞋恚等五種惡業,會招致王法治罪、身遭厄難的五種痛苦,就好像大火焚燒人身一般。敢於犯這些罪惡的人,死後會經歷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其痛苦實在令人哀傷啊!
【釋義】
『天地之間』,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世間,『五道』是指的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個五道,通常我們還講阿修羅道,這阿修羅道就省掉了。《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裡頭有阿修羅,餓鬼裡頭也有阿修羅,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所以五道就已經很圓滿了。
『分明』就是清清楚楚。五道是怎麼來的?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五道是從心想生。五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稱法界,加上天阿修羅,十法界。十法界也是從心想生,只要你動念、有想,你就落在十法界。到心想都無了,你就超越十法界,這叫一真法界,這是不得已說的叫一真法界;換句話,只要有念、有想,統統在十法界。
十法界的因行,我們在這裡簡單說一說。佛的心平等,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是平等心,完全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心。菩薩心有分別,菩薩是六度心,他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還有這麼多心,這是菩薩,菩薩是自利利他,菩薩能夠捨己為人。緣覺的心是十二因緣。聲聞的心是四諦苦集滅道,他知苦,他斷集,他習滅,他修道,這是三界之外的聖人。再下來就入三界之內,那就很苦了。天人的心是十善,以慈悲喜捨修十善業,生天,天人。人道是五戒十善,這得人身。畜生是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惡分不清,顛倒了。餓鬼,貪欲。地獄,瞋恚。這個嫉妒,餓鬼跟地獄統統都有。我們想想自己,從早到晚,從初一到三十,我們起心動念是什麼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什麼態度?自己冷靜想想就曉得,將來要到哪一道去,五道分明!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95集) 1990/4
『善惡報應』。「報應者,《箋註》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故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切都願意接受,不再怨天尤人,這個帳就了了。《會疏》云,善惡是從因上講的,報應是從果上講的,「因有善惡,果感苦樂,影必隨形,回響隨聲,一絲不爽,業因果報,亦復如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眼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要明瞭無論是善、是災禍,全是自己過去今生行業的果報。所以縱然遭受苦難,不怨天不尤人。毀謗我的、陷害我的,甚至於殺害我的,像經上講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割截身體是凌遲處死,沒有怨恨。為什麼?過去造的這個業,現在應該受報。過去我這樣對你,現在你也這樣對我,一報還一報,一點怨恨都沒有,這個債就了了,就報完了,好事。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68集) 2014/1/4
『禍福相承』,人在受苦報的時候,往往他一念善心生,所以禍裡面有福之因;人在享福的時候糊塗了,又造惡業了,所以福報裡頭有禍之因,「禍福相承」,非常的複雜。那個果報、責任完全是自己承當,沒有人能代替,佛菩薩對我們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替我們代替,世間對你最恩愛的人也沒有辦法替你承當,自作自受。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不敢不謹慎。我們能相信,能接受,能改惡修善,那是自求多福;不相信,那就是「禍福相承,身自當之」,都是自己的事情。
無量壽經(第47集) 1992/6
『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這些事情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如果有人能代替,佛菩薩大慈大悲,他要不代替我們,慈悲何在?所以佛在經上講自作自受,你作惡你肯定墮地獄,可是佛菩薩到地獄裡幫你忙,你哪一天覺悟,哪一天懺悔,哪一天回頭,你就超越,所以叫回頭是岸。佛菩薩幫忙是幫這個,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你,你當前得樂,樂從哪裡來的?你當前受苦,苦從哪裡來?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能夠把苦因遠離,你就離苦;你想得樂,你好好的修樂的因,你就得到。
無量壽經菁華(第12集) 2009/12/30
『敢有犯此』,「此」是指惡,這個惡在意業就是貪瞋痴慢,在口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在身就是殺盜淫。「敢犯惡者,必當永劫輾轉於惡趣之中」。所以說常歷惡趣,常是指長時間出不來,這個惡業在受罰的時候它增長,它沒有消掉。如果自己認錯,自己知道懺悔,他的惡業慢慢就消除,他才能出得來。他不肯承認,不知道懺悔,他的罪業天天增長,他受處罰永遠不會到期,那就出不來。『當歷惡趣』,「歷者經歷。惡趣是作惡自招之果」,惡趣是三惡道。「故舉果相,以誡眾生令止惡因也」。我們今天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得記住,惡事決定不能造,惡事的總綱領就是殺盜淫妄酒,決定不能造。五戒最後一條是酒,把意業的貪瞋痴融在酒裡頭說清楚、說明白,酒醉了貪瞋痴、殺盜淫都會起作用。
淨土大經科註(第474集) 2012/8/17
末後佛感嘆的話,「痛哉可傷」,為什麼幹這事情?特別是生在現前這個時代,行菩薩道的好機會,我們要認識,我們要把它抓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想著我用這個行業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那你就是真的改邪歸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但這一生當中得大利益,這個大利益不是升官發財,是身心健康,快樂自在,這是真樂。每天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現在人講身心沒有壓力,那你就是神仙生活了。這就是以前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得覺悟你就得到。所以,聖賢教誨不能不學,得認真學習。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7集)善惡報應 禍福相承-第2集
【原文】
經云: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五惡五痛,譬如大火,焚燒人身。敢有犯此,當歷惡趣,痛哉可傷。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譯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云:在天地之間,分明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五處輪迴之所,善與惡的報應,禍與福的相互接續,全由造業的人自己承當,沒有人能夠替代。造作殺、盜、淫、妄、瞋恚等五種惡業,會招致王法治罪、身遭厄難的五種痛苦,就好像大火焚燒人身一般。敢於犯這些罪惡的人,死後會經歷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其痛苦實在令人哀傷啊!
【釋義】
『天地之間』,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世間,『五道』是指的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個五道,通常我們還講阿修羅道,這阿修羅道就省掉了。《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裡頭有阿修羅,餓鬼裡頭也有阿修羅,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所以五道就已經很圓滿了。
『分明』就是清清楚楚。五道是怎麼來的?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五道是從心想生。五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稱法界,加上天阿修羅,十法界。十法界也是從心想生,只要你動念、有想,你就落在十法界。到心想都無了,你就超越十法界,這叫一真法界,這是不得已說的叫一真法界;換句話,只要有念、有想,統統在十法界。
十法界的因行,我們在這裡簡單說一說。佛的心平等,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是平等心,完全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心。菩薩心有分別,菩薩是六度心,他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他還有這麼多心,這是菩薩,菩薩是自利利他,菩薩能夠捨己為人。緣覺的心是十二因緣。聲聞的心是四諦苦集滅道,他知苦,他斷集,他習滅,他修道,這是三界之外的聖人。再下來就入三界之內,那就很苦了。天人的心是十善,以慈悲喜捨修十善業,生天,天人。人道是五戒十善,這得人身。畜生是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惡分不清,顛倒了。餓鬼,貪欲。地獄,瞋恚。這個嫉妒,餓鬼跟地獄統統都有。我們想想自己,從早到晚,從初一到三十,我們起心動念是什麼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什麼態度?自己冷靜想想就曉得,將來要到哪一道去,五道分明!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95集) 1990/4
『善惡報應』。「報應者,《箋註》謂有施必報,有感必應。故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切都願意接受,不再怨天尤人,這個帳就了了。《會疏》云,善惡是從因上講的,報應是從果上講的,「因有善惡,果感苦樂,影必隨形,回響隨聲,一絲不爽,業因果報,亦復如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眼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要明瞭無論是善、是災禍,全是自己過去今生行業的果報。所以縱然遭受苦難,不怨天不尤人。毀謗我的、陷害我的,甚至於殺害我的,像經上講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割截身體是凌遲處死,沒有怨恨。為什麼?過去造的這個業,現在應該受報。過去我這樣對你,現在你也這樣對我,一報還一報,一點怨恨都沒有,這個債就了了,就報完了,好事。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68集) 2014/1/4
『禍福相承』,人在受苦報的時候,往往他一念善心生,所以禍裡面有福之因;人在享福的時候糊塗了,又造惡業了,所以福報裡頭有禍之因,「禍福相承」,非常的複雜。那個果報、責任完全是自己承當,沒有人能代替,佛菩薩對我們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替我們代替,世間對你最恩愛的人也沒有辦法替你承當,自作自受。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不敢不謹慎。我們能相信,能接受,能改惡修善,那是自求多福;不相信,那就是「禍福相承,身自當之」,都是自己的事情。
無量壽經(第47集) 1992/6
『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這些事情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如果有人能代替,佛菩薩大慈大悲,他要不代替我們,慈悲何在?所以佛在經上講自作自受,你作惡你肯定墮地獄,可是佛菩薩到地獄裡幫你忙,你哪一天覺悟,哪一天懺悔,哪一天回頭,你就超越,所以叫回頭是岸。佛菩薩幫忙是幫這個,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你,你當前得樂,樂從哪裡來的?你當前受苦,苦從哪裡來?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能夠把苦因遠離,你就離苦;你想得樂,你好好的修樂的因,你就得到。
無量壽經菁華(第12集) 2009/12/30
『敢有犯此』,「此」是指惡,這個惡在意業就是貪瞋痴慢,在口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在身就是殺盜淫。「敢犯惡者,必當永劫輾轉於惡趣之中」。所以說常歷惡趣,常是指長時間出不來,這個惡業在受罰的時候它增長,它沒有消掉。如果自己認錯,自己知道懺悔,他的惡業慢慢就消除,他才能出得來。他不肯承認,不知道懺悔,他的罪業天天增長,他受處罰永遠不會到期,那就出不來。『當歷惡趣』,「歷者經歷。惡趣是作惡自招之果」,惡趣是三惡道。「故舉果相,以誡眾生令止惡因也」。我們今天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得記住,惡事決定不能造,惡事的總綱領就是殺盜淫妄酒,決定不能造。五戒最後一條是酒,把意業的貪瞋痴融在酒裡頭說清楚、說明白,酒醉了貪瞋痴、殺盜淫都會起作用。
淨土大經科註(第474集) 2012/8/17
末後佛感嘆的話,「痛哉可傷」,為什麼幹這事情?特別是生在現前這個時代,行菩薩道的好機會,我們要認識,我們要把它抓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想著我用這個行業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那你就是真的改邪歸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但這一生當中得大利益,這個大利益不是升官發財,是身心健康,快樂自在,這是真樂。每天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現在人講身心沒有壓力,那你就是神仙生活了。這就是以前圣贤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得覺悟你就得到。所以,聖賢教誨不能不學,得認真學習。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7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7集)
◎ 五行:木、火、土、金、水。
◎ 生怒氣〈木〉便是殺;衣服,求好看〈火〉便是淫;買東西少給一文錢〈金〉也是盜;好吃好東西〈水〉便是酒;說半句謊話〈土〉也是妄。
◎ 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太上說:「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好事歹事都是性子招的。
◎ 人的苦都在性子中。不服人是陰木,好爭理是陰火,好怨人是陰土,好分辨是陰金,好煩人是陰水。
◎ 天賦的性叫天性,天性是不偏不倚的。人賦的性叫禀性,禀性是有薄有厚。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有善有惡。天性不清不能明,稟性不化不能靈,惡習不除不能立。禀性中偏於木的說話撞人,偏於火的說話燎人,偏於土的說話壓人,偏於金的說話刮人,偏於水的說話淹人,人能化除禀性,自然天性用事了。
◎ 常人的性子都有所偏,偏於火的爭理,偏於土的欺人,偏於金的傷人,偏於水的淹人,偏於木的不服人。要能化除這一偏之性,自然得道。
◎ 「知止而後有定」是陽木,「定而後能靜」是陽火,「靜而後能安」是陽土,「安而後能慮」是陽金,「慮而後能得」是陽水。《大學》頭一章,把做人的道說透。《中庸》的頭一章,把天道說透。
◎ 真水是佛的根,真木性人有主意,能忍辱,能立萬物。真火是神的根,火主明理,知時達務,能化萬物,不為萬物所拘。真土是道的根,信因果,能容能化,能生萬物。別人壞是別人的因果,不要怨他,不要替他著急。真金是仙的根,能找人好處,找好處生響亮金,和人聚萬緣,有義氣,有果斷力,遇事迎刃而解,能創萬物。真水是聖的根,能認不是,認不是生智慧水。性柔和,能養萬物。人如果得不著真五行,固執禀性用事,就死在五行裡啦!
◎ 達天時是陽火,信因果是陽土,找好處是陽金,認不是是陽水,能受氣是真陽木,這是真五行。
◎ 性是福星,心是祿星,身是壽星。
◎ 人生要道:去貪、去爭、去攪,貪的虧天理;爭的虧道理;攪的虧情理。
◎ 貪就是過,爭就是罪,攪就是孽。
◎ 好抱屈傷心,不抱屈保心保命;好後悔傷性,不後悔保性保福;好怨人傷身,不怨人保身保壽。
◎ 我有三省,一省性中有沒有脾氣?二省心裏知不知足?三省行為正不正當?
◎ 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一不貪、二不爭、三不抱屈、四不後悔、五不怨人、六不着急、七不上火、八不生氣。
◎ 能忍則性了,知足則心了,勤勞則身了,這正是好了,不能了就好不了。宗鏡大綱
宗鏡大綱 卷二節要
◎ 首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 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 元於無相真原。轉作有情妄想。
◎ 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
◎ 瞖消空淨。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
◎ 性相一如。從上稟受。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盡縈魔胸。別有所得。悉陷邪林。
◎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 古釋云。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
◎ 緣生之法。皆是無常。
◎ 真心遍一切處。廣大含容。心遍十方。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 真心約理體。妄心據相用。理恆是心。不得心相。心恆是理。不動心相。動靜無際。性相一原。當凡心而是佛心。觀世諦而成真諦。
◎ 大智論云。一、畢竟空道。二、分別好惡道。
◎ 古釋有四。一、肉團心。二、緣慮心。三、集起心。四、堅實心。貞實心。真心。
◎ 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自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為真如。如來藏。
◎ 隱為如來藏。顯為法身。四種心本同一體。但從迷悟分多。
◎ 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雖四心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後一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
◎ 漩洑頌云。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情與非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不離幻色即見空。此即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於一境內一切智。於一智中諸境界。只用一念觀一境。一切諸境同時會。時處帝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罣礙。
◎ 偈云。真如淨法界。一泯未嘗有。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 四種法界
一、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
二、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義別。有分劑故。
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圓融無礙。
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劑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此十法界。因理事四法界。性相即入。真俗融通。遰出無窮。成重重無盡法界。
◎ 全一心之法界。全法界之一心。
◎ 如一空。遍森羅之物像。似一水。收萬疊之波瀾。
◎ 識自相。識所變。識相應。識分位。識實相。總名唯識。若相若性。若境若心。乃至差別分位。皆是唯識。性相境智教理行果等。皆唯是識。群經了義中王。諸聖所依之父。唯此真實。萬法皆空。
◎ 觀法經云。一切法皆真實。夫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 淨名經云。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 菩薩以離願求。但眾生不知求佛道。菩薩故發願。云我願求佛道。眾生因此。方知發心而求佛道。得意自知無所求也。
◎ 楞伽經云。論偈云。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 決定信入此唯識正理。速至菩提。
◎ 本心湛寂。絕相離言。不守性故。隨緣染淨。
◎ 大智度論云。煩惱入。能令心濁。慈悲善法入心。令心清淨。
◎ 垢淨不定。真妄從緣。昧之。則念念輪迴。遺失真性。照之。則心心寂滅。圓證涅槃。
◎ 真妄無因。空有言說。約真無說。約說無真。幻影纔消。智光息焰。
◎ 遠法師云。但內一不生。則無諸有欲。塞煩惱之窟穴。截生死根株。內觀一念無生。空華三界。如風卷煙。幻影六塵。猶湯沃雪。廓然無際。唯一真心。進趣大乘方便經云。佛言。一實境界。謂眾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一切眾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真如相故。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心不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實無有覺知之相。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
◎ 一切法唯依妄心。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好惡是非得失。乃至生於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前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
◎ 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暫時而有。
◎ 寶藏論云。古鏡照精。其精自形。古教照心。其心自明。一心遍一切心。無塵可異。一切性含一切。有法皆同。無形而廓徹虛空。誰分彼此。搜迹而任窮法界。莫得纖毫。
◎ 但有一法現前。皆是自心分別。一念纔起。盡因幻境牽生。起滅同時。更無前後。若知能所無體。頓悟人空法空。忽了物我無依。始信境寂心寂。有心緣想。萬境摐然。無念意持。纖毫不現。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
◎ 宗鏡所論。非是法相立有。亦非破相歸空。但約性宗圓教。以明正理。真如不變。不礙隨緣。是其圓義。法相破相。各著一邊。具可思議。今此圓宗。空有二門俱存。又不違礙。此乃不可思議。
◎ 不染而染。不變隨緣。染而不染。隨緣不變。斯乃不思議之宗趣。非情識之所知。情虛智覺。病差藥消。窮始末之由。洞圓音之旨。唯亡言絕想。可會斯玄。
◎ 隨緣門。迷真起妄。悟妄即真。不變門。妄自本空。誰論前後。真俗無性。凡聖但名。俗諦不得不有。有常自空。真諦不得不空。空恆徹有。涅槃心易得。差別智難明。空有門中。雙遮雙照。真俗諦內。不即不離。方可弘法為人。紹隆覺位。
◎ 但了妄心無生。即是真心不動。此不動之外。更無毫釐法可得。真妄者。約三性。圓成是真。遍計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淨分同真。染分為妄。
◎ 能所盡處。自然成佛。能所盡處。名為正覺。
◎ 妄息心空。真知自現。因星見悟。悟罷非星。不逐於物。不是無情。非有非空。萬物之宗。非空非有。萬物之母。出之無方。入之無所。包含萬有。而不為事。應化萬端。而不為主。妄息寂則生。寂生知則現。知生寂已捨。了了唯真見。
◎ 撒手似君無一物。徒說謾說數千般。
◎ 百種多知。不如無求。乃第一道人。
◎ 先聖悟道頌。有無去來心永息。內外中間都總無。欲見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羊生得駒。
◎ 古德偈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頭合。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 覺時雖悟。悟處常空。不覺似迷。迷時本寂。迷悟一際。情想自分。為有虛妄之心。還施虛妄之藥。經云。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誑小兒。是事不知。號曰無明。祖師偈云。如來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己眼若開。真明自發。所治之迷悟見病既亡。能治之權實法藥自廢。
◎ 若得心開照理之時。諸見皆絕。不見佛法是。不見世法非。以自性中。言思道斷故。
◎ 起信鈔云。離言說相。豈可以言談。離心緣相。豈可以心度。心言路絕。唯證相應。
◎ 因妄說真。真無自相。從真起妄。妄體本虛。妄既歸空。真亦不立。起信論云。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妄念。自無實相。不離本覺。
◎ 不覺既無。真覺亦遣。是顯諸法無所得義。
◎ 寒山子詩云。邪道不用行。行之轉辛苦。不用求佛果。識取心王主。
◎ 直入宗鏡。萬事休息。凡聖情盡。安樂妙常。
◎ 約世俗有。但除相待之名。非滅一靈之性。遣蕩為破情執。建立為除斷見。苦行伏諸外道。神通化彼愚痴。三昧降眾天魔。空觀祛其相縛。見苦斷集。為對增上慢人。證滅修真。皆成戲論之者。盡是權智。引入斯宗。則無一法可興。無一法可遣。四魔不能減。大覺不能增。旋心而義理全消。會旨而名言自絕。
◎ 發菩提心論云。菩薩觀一切善不善。我無我。實不實。空不空。世諦真諦。正定邪定。有為無為。有漏無漏。黑法白法。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無相。此中無法。可名無相。亦無有法以為無相。是則名為一切法印。不可壞印。於是印中。亦無印相。是名真實智慧。
◎ 一切法印。亦無印相。萬法皆空。亦無所印。所印之法既無。能印之智非有。如是通達。名為真實智慧。
◎ 即心自性。此是表詮。由一切法無性故。即我心之實性。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詮。能超遮表之文詮。泯即離之情執。方為見性。
◎ 自性遍一切處。凡有見聞。皆從心現。心外無有一毫釐法而有體性。
◎ 若凡若聖。若境若智。皆同一性。所謂無性。此無性之旨。是得道之宗。
◎ 華嚴經偈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 體用俱無。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
◎ 肇論云。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人情之惑久。對真而莫覺。
◎ 剎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以古在古。以今在今。不來不去。
◎ 大涅槃經。敗壞無常。念念無常。非常非斷。非動非靜。見物性之原也。
◎ 若能見法是心。隨緣了性。無一法從外而入。無一法從內而生。無一法和合而有。無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則尚不見 ◎ 若能見法是心。隨緣了性。無一法從外而入。無一法從內而生。無一法和合而有。無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則尚不見一微毫住相。寧觀萬法去來。斯乃徹底明宗。透峰見性。心心常合道。念念不違宗。去住同時。古今一貫。我觀久遠。猶若今日。維摩經云。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若了此無所住之真心。不變異之妙性。方究竟名不遷矣。
◎ 法自本無。古今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