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孝,没福报
——黄太闻先生在广东一善福学院幸福读书会上讲话摘录
文章整理/陈丽涵 图/一善融媒
今天非常荣幸能与大家一起同读《孝经》,能与各位修行人温故知新,这也是我本人的一份福气。

孔子所著的《孝经》与其它经典一样,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祖先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今天读来,我们再一次对“韦编三绝”地总结、整理、述著并传承经典的孔夫子及其弟子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无限感恩。孔门至今二千多年为我们民族续文脉,弘正道,功德无量。

《孝经》宣扬孝道,把孝从一人之“知行”上升到庶人、卿大夫、诸侯、天子之德行,再把孝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延伸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等等,同时也把孝作为修身慎行,以求“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宗庙致敬,鬼神著矣”。道明了“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作为万世师表,孔子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也”开始论述“孝”与“教”的关系,我本人却想独辟幽径,从“夫孝,德之本也,福之效也”论述“孝”与“福”的联系。
“百善孝为先。”乃一千古至理名言,不孝便不善,人若不善,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必有灾殃,谈何幸福呢?
我们不说百福,就拿平常说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攸好德,考终命)来说吧。

首先,不孝之人不会长寿,即使阳寿有,阴寿肯定不长,因为即使阳寿受之父母,阴寿来自阴德,不孝是缺德呀,怎么可能长寿呢?
其次,不孝之人无缘富贵。富贵指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富足,所谓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孝乃德之本也。”不孝乃最缺德,怎么可能载物又载福呢?
再次,不孝之人少康宁。毕竟不孝是逆道而行,悖德而驰。古今不孝之人,不仅遭众恶,受天谴,还遭鬼欺魔役。身体何谈健康?心神何谈安宁?即使有一时健康,一旦有重病,也会医治“无效”(无孝的谐音)。平时难得“有笑”(有笑的谐音),少有宁日。
攸好德。这一福就直接否了。
再再次,不孝之人无缘“考终命”。中国汉字特别神奇,祖宗在创始之初已经赋以很多同音同形字很多奇妙的意义关联,比如“孝”字,与“老”“考”等字,意义有密切联系,“不孝”即“难考”呀。哪能得善终呢?
综上所述,不孝,没福报。

那么,怎样才有孝,有福报呢?
第一要“知孝”。什么是知孝?科学全面正确理解“孝”,要从孝敬“天地父母”、祖先和师父,孝顺父母入手。就是把孝的对象扩大到“天、地、国、亲、师”,否则孝不全。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十礼”中常用到,比如说婚礼中,常念叨“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
第二要“行孝”。什么是行孝呢?行孝就是将孝道进行到底,知行合一。《孝经》里有一句话:“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我本人对此不完全赞同,我引用一句易经里面的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其中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与人为善,按传统节日来祭祀,祈福,感恩,回向。其中对父母孝顺的那部分,也并不是仅仅是满足父母的养“身”的那部分物质供养,而且还要从“心情”到“德性”,甚至到“灵魂”层面进行启发,供养和超度。这也叫“身、心、性、灵全修”。让父母心情愉快,心神安宁,实在不难,平时笑脸相迎,好言相对,美曲相送就好,但是德性这块儿,就要鼓励并帮助父母行善积德,常修行了。“灵”这个高度更不简单,那就是帮助父母成圣成佛了。历代很多圣贤就能做到这一点,以及成圣贤了,自然有功德的父母就能灵光圆满。妈祖林默羽化飞升后屡屡被历代朝廷敕封,林父林母自然被奉为圣父母,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选读《孝经》,当然读的是儒家思想对于“孝“的理解,我们如果有时间,我们还要选读其他诸子百家的理论经典,我们福学工作者一定要学会从“孝”中找(个人、家庭,家族、企业)幸福的答案和不幸福的问题。
事实证明:知孝,行孝,就是修行,积福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