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外人家遇贵人(报告文学)
——“阳光大姐”张琳助残帮扶记
文/刘培华
在鲁中平原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以东30多里处,座落着一个30多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叫南三合村,村东北角离村5里以外有一户人家,孤苦伶仃,几乎像与世隔绝,举目望去,在茫茫野草间有三间低矮的土坯房,这就是残疾人杨林海经营了半生、五口人遮风避雨的家,人称“村外人家”。
村外人家八年前遇到了贵人,改变了他家贫穷的面貌,过上了幸福日子。她就是被誉为“阳光大姐”的张琳。
张琳,东营市公路局退休干部,她爱好摄影,退休后更加痴迷。她非常关心热爱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社区活动,她都主动义务承担摄影记者,人们知道她爱好摄影,有活动就会请她录像摄影,有时只要听说有公益活动,她也会不请自到。今年75岁的她,2021年向社区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已被批准为入党积极分子。张大姐阳光灿烂、开朗大方、热情好客、心慈面善、温柔亲切、和蔼可亲,人称“阳光大姐”。
张琳以及她的爱心助残志愿者小组,自2014年以来,一直关注并帮扶着垦利残疾人杨林海一家,鼓励他们创业致富,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信心与勇气。她们坚持八年帮扶残疾人的善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她们这种像涓涓细流不停息的大爱无不为之感动和敬佩!
献一次爱心并不难,难得的是她们一直坚持了数年不弃,并且一直继续着!她们都住在城里,杨林海住在乡下,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素不相识,为什么还帮扶长达数年不间断?带着这份好奇,笔者走进了张琳大姐的家门。
当我说明来意,她反而拘谨无措,谦虚地说:我们也没做啥大事,都是发自内心地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都是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我解释道:我想通过你们的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大爱善举。在我再三相求下,她拿出了一本东营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纪实摄影画册,她说,这是八年来,助残中自己拍摄的精彩瞬间。
静心翻阅画册,一祯祯,一幅幅,正像黄河边的一丛苦菜花,花朵虽小但顺眼暖心,散射着一片片灿烂的金黄——那是泥土赐予的芳菲,那是出于自然的清新,那是苦汁酿出的美丽……跟随近百张沁润着爱心、蕴含着真情的照片,仿佛走入黄河滩区一户农民家庭平凡质朴的生活现场,看到一个乡村残疾群体于病困中直面苦难、追寻幸福的精神图景。在讲解画册图片时,她慢慢讲述起她与她的爱心助残小组如下的助残故事。
故事还得追溯到八年前:
邂逅生悯情
相识缘于摄影。张琳与杨林海的相识,始于垦利区天青湖边的一片玉米地——
那是2014年6、7月的一天,爱好摄影的张琳,与摄友到垦利永安镇天青湖边野地采风,在拍摄取景时,一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不速之客“闯”入她的镜头。放下相机,细看是位年轻小伙蹲在玉米地旁的沟坡上放羊,好奇心让她走近他与之搭讪。见张琳走近,他站起身来,双腿呈罗圈型,走起路来双膝外翻,小伙子身着旧衣,十分腼腆,不善言谈,他们一问一答式攀谈起来。
跟他聊天,张琳大概了解到他的家庭和身世。小伙叫杨林海,家住垦利县西宋乡南三合村,家有遗传疾病,母亲宋景年逾花甲,双腿罗圈腿,也是残疾人;他因先天性小儿麻痹,双腿残疾,一家三口两位残疾,靠父亲种棉花维持生活,因盐碱地每年收成也无几。平日里,一家人除了种地、养殖的收入,就是杨林海的父亲在外打零工的收入。父母多年积蓄全部用于为他找媳妇、盖房,为此还欠下了外债。他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外出打工人家不要,“再说,我也干不了啥”他说。为了生存,减轻家里负担,他每天带着干粮出来放羊,家里非常贫穷,25岁了还没娶媳妇。交流中,他流露出些许悲观、消极、厌世、颓废之念……
组团行善举
帮扶源自内心。从天青湖回到家中,晚上张琳独卧床榻,辗转难眠,白天与小杨邂逅的情景不断回放,眼前一直回闪着杨林海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也许是那份朴素和无奈打动着她,也许是摄影班课堂上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引导着她,使她一直想再回去深入了解杨林海和他的家庭。她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对农村,她是陌生的。杨家的境遇,对她触动很大,希望用一种方式让他更好地面对社会,随即产生要帮帮他的善念。
张琳不会开车,而杨林海没有手机,那一次偶然的交谈之后,两人就像毫无关联的两颗水滴,各自消失在茫茫人海里。为了寻找杨林海一家,张琳想了很多法,都毫无头绪。
此事一直在张琳脑海盘旋,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早晨,天不亮,张琳就去她的同事、闺蜜、老年大学摄影班同学王慧家敲门,与之商量。王慧也是大善人,她说:“你要是想找,咱就去实地找一趟,我陪你。”她们一拍即合,决定立即行动。俩人年龄大,不会开车,没有车,她们就坐公交。2014年冬天,两位老人便带上钱和能拿动的衣服、油、面等,坐上公交车,倒车三次到达垦利县城,又转乘乡镇大巴来到西宋乡。因不熟悉道路,四处一家一家打听三合村咋走,当地人热情地告诉她们:西宋乡有大三合、小三合、南三和三个村,你们找哪个三和村。张姐只记得他叫杨林海,家是三合村,当时也没留电话,无奈,只好无功而返。
但张琳并没有就此放弃,回家后,多方打听到杨林海家是南三河村。后来朋友也骑摩托带她去过,因为路程远,她们在路上还自备食物。
她与王慧不几日再次踏上寻找杨家的公交车,几经周折寻杨家。辗转多次到达西宋乡,她们再打的(电动三轮车,俗称:蹦蹦车),穿过七八里曲折泥泞的乡间小路,终于找到杨家。屋外的土路、简单的栅栏门、几间老房子映入张琳眼帘,她感慨万千。从房屋的简陋和寒酸就可以看出家境如何不言而喻。
小杨出去放羊了,只有他残疾的母亲自己在家,进到屋里,破烂不堪,没有一个像样的座位,他母亲从板凳上勉强站起来迎接,她说:俺家里从来没人来,你们是啥人?为啥上俺家来?当张琳说明来意后,老人家激动地掉了眼泪,不知所措地要给她们倒水喝,张琳赶紧制止:老妹子,我们自己来。说完,端起没有把手的塑料暖壶,在靠墙的小圆桌上个找到两个满是水垢和唇印的水杯,倒了一杯水。“我家一年到头也没有客人来,你们一来,我们全家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杨林海的母亲说。
她们在杨家待了一个多小时,临别,要了杨林海的手机号码,张琳王慧每人给她母亲留下500元钱,老太太不知是激动还是腿脚不便,相送时,扑通一下跪下了,张琳赶紧扶起她。离开杨家,她俩徒步七八里返回乡驻地……
这个家庭一直心存自卑,张琳和王慧的到来,如同敲开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带来了外部世界的鲜活和暖意。自此,张琳与杨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就连她们自己也没想到,此后八年,她们和越来越多的朋友,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他家。每年春节前,她都会组织成员集体或分别去杨林海家送年,已成“法定”的惯例,且每逢节假日,她也会单独或结伴去杨家送东西或钱。古稀有余,路途不便,数年不弃,困难可想而知。
助残见真情
对杨家帮扶最大的阻力就是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的不便,每次去杨家,由于路途远交通不便,她们都是自己带着吃的,在一起吃饭,有时,天晚了,张琳就住在杨家,俨然像一家人;在杨家吃住,最大的心里障碍就是克服“嫌脏”。受生活卫生习惯及条件所限,杨家全家用水要到一公里之外的村里面水池去挑,饮用生活用水比较稀罕,不舍得用,餐具等洗刷自然不干净,饭碗上有饭咖炸也是自然现象。平时去杨家,张琳都是自己带上装满水的水杯。第一次在杨家吃饭,杨母用杯内满是茶垢、唇印杯口一圈的茶杯给张琳倒了一杯水端给张琳,张琳下意识地推让了一下,当时没喝,最后还是克服“洁癖”端起茶杯一口一口慢慢喝下。吃饭时,勤快的杨媳妇盛饭前还特意用抹布擦了一遍,张琳看到,端起碗叭一口饭难以下咽,但想到他们全家的热情诚意还是大口大口的吃完。杨母夸奖说,“他张姨,您是城里人,长得又这么漂亮,这么干净,不嫌我们家脏,俺很高兴”。张琳说:“咱都是一家人了,不嫌弃!”如此就像老人住自己孩子家。张琳是三代非农业户口,常年工作生活在城里,爱干净,讲卫生,平时穿戴吃住非常讲究。她不嫌弃杨家“脏”之举是常人所不能及的,难能可贵!
现如今,张琳与杨林海一家亲如一家人,每隔一段时间,张琳总会到杨林海家中转转,给他们拍拍照(后来专门出版了画册),看看家里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没事的时候也时常通电话,杨林海家中没有无线网络,为了方便联系,张琳还把的杨林海号码设为了亲情号。
有时,长时间不去杨家,张琳会电话或微信询问。2015年春天,杨林海打电话告诉张姨,“俺要娶媳妇了!”高兴得张琳组织全体成员去杨家贺喜。张姨问小杨,幸福吗?杨林海只是傻傻地咧嘴笑。以后,家里有啥好事小杨都会打电话告诉张姨。一天晚上,张琳就要上床睡觉了,突然手机铃声阵阵,是杨林海:“张姨,俺有儿子了!”这是小杨大儿子出生时从医院打给他张姨的。张琳忍不住问他:“家里又添了两口人,这种情况,你是不是感觉很难?”杨林海却说:“我感觉很幸福。”张琳问:“为什么幸福?”杨林海微笑着说:“我有儿子了。”这一年,杨林海29岁,刚满一岁的儿子振越是个健全人,成了一家人的奔头。“媳妇很孝顺,儿子很健康,我总觉得还能翻过身来。给我三年,我有信心还清家里的外债。”
起初,张琳尽己所能,能帮什么就帮点什么。总是把自家穿不着的衣服拿来给他们,逢年过节也会送去二三百块钱,逢年过节,张琳时常会给杨林海家送去几百块钱,带着旧衣物,带着单位发的米、面等福利给他们送去。但想着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杨林海一家人生活的难题,张琳便鼓励他们走创业的道路。
善举传社会
一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感动一座城。
张琳对杨林海一家生活上给予帮扶,事业上给予鼓励。但她清楚,这只能帮他们缓解当下的燃眉之急,想要从根本上扶持杨林海家,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平日里,张琳也时常跟朋友、同事们提起杨林海一家人,慢慢地周边朋友也开始关注这一家人。
杨林海一家的生活状况得到越来越多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的关注,垦利区、东营市的媒体也开始关注起杨林海一家。东营日报社记者获知此事后,赶到南三合村实地采访,“村外人家”的故事开始见诸报端、网络。越来越多人听说了杨林海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关爱帮扶这个贫困家庭的序幕。杨林海收到的帮助越来越多。市民协主席、市作协副主席吴观渭专程前来探望;市祥瑞慈善基金会董事长孔祥琴送来助学金;李天华、张桂云、官云秀等接连前来探访,每次都带着衣物、粮油、点心、书籍;东营福彩工作人员与爱心人士代表全市彩友给杨林海一家送去了爱心问候和公益救助金;垦利区王先生前来探望后悄悄留下2000元;滨州马拉松跑友顾晓东和妻子专程从滨州开车赶来,买走杨林海准备卖掉还债的两只羊;远在北京的沈先生通过报纸得知杨林海卖羊创业还债的消息,委托记者帮他代买一只绵羊,并把处理好的羊肉转送给他来东营时曾经参观过的爱德护老院……
源源不断的爱心,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偏僻贫穷落后的村外人家,带来的是显而易见的改变。
爱心无止境
在张琳的感召下,张琳爱心助残小组不断发展壮大,退休职工王慧,共产党员孙之溪、纪永革、李弘兵和吕祖兰等同志先后加入到助残志愿者的队列,各尽所能,行善施爱,帮扶残疾人杨林海家脱贫致富,一帮就是八年。
这些年,张琳爱心小组具体一共去了杨家多少次,送了多少东西,为杨林海家资助了多少钱、多少物,付出了多少心血,难以数计。
杨林海有一个创业梦,他想和父母盖养鸡棚,想借自己的养殖技术养家还债。但因没钱一直没有如愿。那年夏天,张琳她们每人捐助200元帮助小杨在他家屋后的空闲地里搭建起了五排鸡棚,希望他靠养鸡改善,可因没钱买鸡苗鸡棚一直空着闲置了大半年。后来,买上了鸡,可环保检查又责令拆除了鸡棚,他就改成散养鸡。
杨林海家门前有一片荒地,由于盐碱,开垦土地种棉花也不成功。别人家都开了虾池蟹池,可2015年杨林海因娶妻、生子,杨林海欠下10万多元的饥荒,没钱改造。张琳得知后,主动将自己准备买相机的5000千元捐赠给杨林海改造开发蟹池,作为他创业的启动资金。“也是为了鼓励他们,让他们对生活有信心。”张琳说。开始,杨林海坚持不要,张姨说:算我借给你,等你赚钱了再还我。可到年底小杨用养螃蟹的钱还张琳,张琳坚决不收,鼓励他说:“只要你日子过好了,我比啥都高兴”。
杨林海精神大受鼓舞,读书不多,但心灵手巧。一般的家庭维修、家畜疾病诊治及农作物病虫害预防都做得有模有样。他把屋前屋后的洼地都平整成了土地,种上蔬菜和棉花,把闲置已久的养鸡棚打扫得干干净净,决心将自己的创业梦进行到底。妻子隋志红,每天忙里忙外,主动帮丈夫打理苦活累活,她还采集居家周边的野生蒲黄,拿到集市上换钱补贴家用。上了年纪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为了生计一刻也闲不住。
2015年春天到了。张琳的老同事、老年大学摄影班同学李弘兵专程开车陪张琳又一次登门拜访,带去了日常生活用品、旧衣物和现金。发现杨林海家不方便理发,张琳从家里拿来了理发剪,当场为杨林海理起了发。筷子已经用得发黑,饭锅上也结了垢,便带来了全新筷子、刷锅铁球。老同事吕祖蓝捐出了电脑显示器,张琳从家中搬来了主机,杨林海家里有电脑了。
2016年杨林海大儿子出生,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张琳为他孩子专门订了奶粉,并每次都亲自给送去,一直供应到孩子能吃东西了,一年多大约花费近万元。
2016年至2017年,杨林海终于实现了“养鸡梦”,他在鸡棚里养殖的1300只蛋鸡大获成功,鼓足了脱贫致富的勇气;2018年,为了响应国家环保政策,杨林海从养殖蛋鸡转而养殖土鸡,2020年又陆续垦荒六个池塘,搞起了河蟹养殖,还有了三头黄牛……
2017年春天,杨林海要领孩子到东营市人民医院看病,张琳得知后,亲自陪同他爷俩楼上楼下检查看病。当天没看完杨家父子回不了家,张琳就将他们领到她家,吃饭住宿。第二天又陪同他们去医院直至看完病,并给孩子垫付检查费、药费。感动得杨林海父子热泪盈眶。
组员王慧夫妇均逾古稀,且都有病,丈夫病重,需要照顾,但每次去杨家助残她都没有缺席,甚至在做了手术后还在农忙时分帮着杨林海一家人砍玉米。杨家的蟹池周围杂草丛生,每次割草成了小杨的难题,2018年为了减轻杨林海家人的繁重体力劳动强度,纪永革给杨林海购置了850元的电镰,减轻杨林海干活时的劳动负担,至今,每逢过年,纪永革都通过微信或亲自去送给杨林海家200元钱;一位退休教师给杨林海捐赠了电动三轮车,过年时送上红包,嘱咐杨林海给媳妇买件新衣服,并帮助联络学校、医院,改善小振越的学习和营养条件……
参与帮扶者们始终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杨林海一家找到谋生创业之道,是他们多年以来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2015年,在张琳赞助的启动资金支持下,杨林海通过种植棉花挣到了第一笔创业资金;通过媒体广泛报道,卖掉此前借钱散养的30只绵羊,还上了第一笔外债;垦利区政协副主席李朝晖定期到杨家了解情况,帮助杨家出谋划策,为杨家早日脱贫作出了贡献;垦利区残联了解到杨林海家的生活情况,一家五口中的三名残疾人开始陆续享受残疾人津贴……
和杨林海一家的缘分,就这样越结越深。他们都已是花甲或古稀老人,自家有老有小,甚至有的老同志装着心脏支架,但都愿意为帮助、温暖一个贫困家庭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多年来,她们不仅对杨林海家给与金钱、物质的捐助,还通过网络、微信帮助他卖鸡、卖羊卖牛卖螃蟹。最重要的是她们给予杨家精神上的帮助鼓励,她们的真心诚意点燃了渴望脱贫的残疾人的激情,使一位失去生活希望的年轻人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看到的是越来越有盼头的日子,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命运。
精诚结硕果
受张琳爱心故事的感染,笔者也想参与其中。2022年5月15日助残日,笔者亲自驾车一起跟踪张琳帮扶小组随访。这天上午,春光明媚,艳阳高照,我们一行九人,带着各自的一片真情实意(钱、米面油、衣服、书籍……)赶往目的地——垦利区西宋乡南三合村残疾人贫困家庭杨林海家。
据了解,该村没有可耕地。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盐碱地就挖成了一个个池塘,养鱼、虾、蟹。因此,村里的老弱病残就以水产养殖为生,杨林海家就是张琳帮扶起的养殖户。
到杨家笔者亲眼所见杨林海全家,感慨万千。杨林海40岁左右,面部灰黄,身体矮而消瘦、双腿弯曲俗称罗圈腿、双脚内反,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杨林海和母亲属于腿部二级残疾,母亲年逾古稀,双腿先天性O型腿;妻子是个聋哑人,属于聋哑一级残疾。还有两个儿子,大的7岁,小的3岁,五口人三个残疾,日子艰难。庆幸的是,杨林海的父亲和两个孩子都是健全人。
原先属极度贫困家庭。“自打张姨来帮俺以后,电视台也来采访,残联还给我们送线,村里、政府都很关心俺,也时常照顾我们。俺很感激、也很知足,俺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杨林海显得有点激动,嘴唇微颤,脸上始终洋溢着感激、幸福的笑容。日子好了,孩子大了,老娘笑了……杨家人的面部表情也由愁苦满腹转为笑逐颜开。尽管穿着依然简朴,四壁依然简陋,但他们眼神里散射的光亮和脸上绽放的笑容却穿透影像,带给观者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喜乐和希望。
在张琳助残小组的帮扶下,杨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娶上了媳妇,问及现在家庭的状况,他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激动地向笔者历数他张琳阿姨她们的事迹,真是数不胜数。
这些年,杨林海家在张琳小组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帮扶下,逐渐脱贫。现在他家养了5头牛,十几只鸡,有7个蟹池,每年卖700余斤螃蟹,年收入1.5万余元,欠债也基本还清,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从养羊、养鸡、养蟹到养牛,夫妇俩勤奋好学,一家人吃苦耐劳,老杨家的日子望见了曙光。2018年,杨林海有了第二个儿子,取名“振铎”,哥哥振越也顺利升入小学;2020年,受益于政府村居改造及搬迁安置工程,为了俩孩子上学,杨林海一家在垦利区永安镇购买了一处农房,搬进了窗明几净、宽敞带院的新家,孩子上了学校,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一家人生活和睦幸福。
看到村外人家的变迁,不由得记起了画册杨林海亲笔写下的心里话。他说:“张阿姨是我们的贵人、恩人。我不知道交了什么好运,遇到这么多的好心人。感恩所有善良的人们,愿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一生平安。”杨林海发自肺腑的话语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近几年来,以张琳为首的帮扶小组不断捐款捐物、帮扶指导,为他家出谋划策,在她们不断的热心帮扶下,也在她们的感召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关怀下,杨家得到了残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生话有了基本保障,并且逐步好了起来,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采仿自始至终洋溢着温暖、温馨、温情。在听了孩子朗读所写作文后,笔者将孩子揽入怀中,亲切热情耐心辅导孩子的作文,关心关爱下一代,鼓励孩子,要感恩父母、感恩帮助你家的爷爷奶奶、感恩社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成绩和爱心回馈社会。用行动传递爱,给孩子生活的自信和希望,用爱践行社会责任。福往者福来,爱往者爱返,让爱传递下去,少年强才国强。
本次杨林海家采访,所见景象已非张琳原来所述“由于残疾,以前杨家很穷,别说穿衣,就连饭都吃不上,青菜都是用白水煮着吃,很少见到油花,由于缺乏营养,全家人面黄肌瘦。虽然政府给了些补贴,但在盖房、孩子上学、看病住院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闲难。”看到他家扩建了房子,比前几年宽敞、干净多了,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满足,对家庭兴旺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望。“村外人家”从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这个黄河滩区的残疾人家庭,早已从低谷走向新生。人间汇聚的万点星光,帮助他们抵挡住了命运的残酷黑暗。从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们由衷地为他们充满快乐的生活感到高兴。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张琳表示:“同一方水土养育了杨林海一家、也养育了我们。杨林海一家的哀愁,也是我们的哀愁;杨林海一家的喜悦,也是我们的喜悦;杨林海一家的福,也是我们的福。这是相互的慰藉,相互的改变与成全。”
采访结束,想象着杨林海家的前后变化,脑海中始终回荡着“爱心”“善举”“阳光”等字眼。我也因此对张琳她们这样一群爱心人士的大爱之举感到更加尊敬和仰幕,她们的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社会友爱和温馨的体现,是协作互助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传承。她们奉献的是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她们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共同播撒爱心的种子,成为爱的使者,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田,让扶残助残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祖国大地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乡隐居士
壬寅孟夏于黄河入海口成之文苑

作者简介: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57年生,利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中国乡村》杂志编辑。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