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君道
一 修身
甲 戒貪
【一】自成康①以來,幾且②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成康:周成王與周康王的並稱。成康時代,天下安寧,刑罰置放不用達四十年,為西周的盛世。②且:將要。
(白話)自成康盛世以來,將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復出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領導者捨棄了治國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個人的私欲行事,導致奢侈橫行而仁義廢弛。
【二】夫(fúㄈㄨ/) ①物速成則疾②亡,晚就③則善終。朝華④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⑤不衰。是以大雅君子⑥惡速成。(卷二十六魏志下)
(註釋)①夫:凡,所有的。②疾:快速;急速。③就:成;成功;完成。④朝華:亦作「朝花」,指早晨開的花朵。⑤隆寒:嚴寒。⑥大雅君子:才德高尚的人。
(白話)大凡事物發展過快則衰亡也快,緩慢穩定地發展則容易有圓滿的成果。早晨開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諱速成。
【三】夫(fú/ㄈㄨ/)①榮公好專利②而不知大難。夫(fú/ㄈㄨ/)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的作用。②專利:獨佔利益。
(白話)榮夷公喜好獨佔財利,而不知道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財利,是天地之間萬物所依賴生存的資源。而有獨佔的現象,造成資源不均的害處就多了!因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麼可以獨佔?不平的現象多了,而不知道社會問題已經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備大的災難,卻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
【四】五色①令人目盲;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五音②令人耳聾;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也。五味③令人口爽;爽,妄也。人嗜於五味,則口妄,言失於道。馳騁田獵④,令人心發狂;人精神好安靜,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狂也。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⑤。妨,傷也。難得之貨,謂金、銀、珠、玉。心貪意欲,則行傷身辱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五色:原指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此處泛指各種顏色。②五音:原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此處指音樂。③五味:原指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此處泛指各種味道或調和眾味而成的美味食品。④田獵:打獵。⑤妨:損害。
(白話)貪戀五花八門的色彩,使人精氣神外散,視覺遲鈍;過度追求音樂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氣,聽覺遲鈍;講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覺遲鈍;沉溺於騎馬打獵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難得的貨品,使人貪心增長,而造成行為偏差。
【五】訓有之,內作色荒①,迷亂曰荒。外作禽荒②。甘酒嗜音,峻宇雕牆③。有一於此,未或④弗⑤亡。此六者,有一必亡,況兼有乎!卷二 尚書)
(註釋)①色荒:迷亂於女色。荒,縱欲迷亂、逸樂過度。②禽荒:迷亂於捕獵鳥獸。禽,指鳥獸。③峻宇雕牆:高大的屋宇和彩繪的牆壁。形容居處豪華奢侈。④未或:沒有。⑤弗:不。
(白話)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在豪宅,雕梁畫棟,過度裝飾。以上幾項只要沉迷於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六】亂國之主,務①於廣地,而不務於仁義,務於高位,而不務於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註釋)①務:從事;致力。
(白話)會造成國家動亂的領導人,只注重擴大勢力範圍,而不重視仁義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權力,而不專注道德的修養。這種做法是捨棄國家所能生存的條件,而造成滅亡的因素。
【七】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體論)
(白話)領導人最大的禍患,沒有大過愛好虛名的禍患。一旦領導人好名聲,那麼下屬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而投其所好。
乙 勤儉
【八】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①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jué/ㄐㄩㄝ/)②。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③。(卷十四 漢書二)
(註釋)①或:泛指人或事物。相當於「有人」、「有的」。此處指「有人」。②屈:竭盡;窮盡。③恃:依賴;憑藉。
(白話)古代的人說:「一個農夫不耕種,就有人要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就有人會受凍。」萬物生長是有時節的,但使用卻沒有節制,這樣物資勢必會用盡。古代治理天下,達到非常細緻周詳的地步,所以國家有足夠的積蓄可以依靠。
【九】脩身①治國也,要②莫大於節欲。傳曰:「欲不可縱。」歷觀有家③有國④,其得之也,莫不階⑤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脩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②要:重要;主要。③家: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④國:古代王、侯的封地。⑤階:憑藉;根據。
(白話)修身和治國,沒有比節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禮記》上說:「欲望不可放縱。」縱觀古往今來有家有國的領導者,取得成功,無一不是憑藉勤儉節約;亡國敗家,無一不是由於奢侈縱欲。勤儉的人節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縱欲望。放縱欲望的人危險,節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 懲忿
【一〇】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①;廟筭(suàn/ㄙㄨㄢ\)②不精,而窮兵③以侵鄰。猶釤(shàn/ㄕㄢ\)④禾以計蝗蟲,伐木以殺蛣(蛣作蠹)蝎(hé/ㄏㄜ/)⑤,減食(減食作食毒)以中(zhòng/ㄓㄨㄥ\)⑥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註釋)①靜亂:平定亂事。②廟筭:朝廷或帝王對戰事進行的謀劃。③窮兵:濫用武力。④釤:割;劈;砍。⑤蛣蝎:當作「蠹蝎」。木中的蛀蟲。蠹,蛀蟲。蝎,蝕木的蛀蟲。⑥中:擊中;殺害。
(白話)禁令不明確,卻用嚴刑來平定禍亂;朝廷對戰事謀劃不當,沒有反省,卻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這就好像割掉莊稼以消滅蝗蟲,砍掉樹木以消滅蛀蟲,吞下毒藥以殺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驅逐麻雀、老鼠一樣。
【一一】夫(fú/ㄈㄨ/)①聖人以天下為度②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③。(卷十七 漢書五)(註釋)①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作用。②度:打算;度量。③功:通「公」。公義。(白話)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不因為自己個人好惡產生的怒氣,傷害了天下的公義。
丁 遷善
【一二】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①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卷九 論語)
(註釋)①師:學習;效法。(白話)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戊 改過
【一三】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①。」(卷九 論語)
(註釋)①矣:表示感嘆的語氣。
(白話)孔子說:「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啊。」
【一四】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①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食:通「蝕」。指日蝕、月蝕。(白話)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所犯的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了,像日月蝕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仰。」
【一五】古者聖王之制,史①在前書過失,工②誦箴(zhēn/ㄓㄣ)諫③,庶人④謗⑤於道,商旅⑥議於市,然後君得聞其過失也。聞其過失而改之,見義而從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史:古時在君王左右,掌管文書和記事等職的官吏。②工:古代有負責讀誦詩文的官吏,常在君王身側進行規勸。③箴諫:規戒勸諫的話。④庶人:平民百姓。⑤謗:指責別人的過失。⑥商旅:來往各地買賣貨物的商人。
(白話)從前聖王的制度中,史官在前記載君主的過失,誦詩文之工,讀誦規勸君主的詩文,百姓在道路上指責君主的過失,商群書治要三旅之人在街市上議論君主的過錯,這樣君主才能聽到自己的過失。聽到了過失就改正,看見了符合道義的做法就積極落實,這是他們長久擁有天下的原因。
【一六】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①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賊:害;傷害。
(白話)人的重大忌諱是知道自己的過錯而不改正,以至傷害身心,乃至喪失生命,有這樣的行為,是人之大忌。
【一七】先民①有言,人之所難者二,樂知(知作攻)其惡者難,以惡告人者難。(卷四十六 中)
(註釋)①先民:泛指古人。
(白話)古人曾說,人難以做到的有兩件事,一難是樂於別人指出缺點並加以改正,二難是把別人錯誤指出來告訴對方。
二 敦親
【一八】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愛其親者,不敢惡於他人之親。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己慢人之親,人亦慢己之親,故君子不為也。愛敬盡於事①親,盡愛於母,盡敬於父。而德教加於百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故德教加於百姓也。形(形作刑)②於四海,形,見也。德教流行,見四海也。蓋③天子之孝也。《呂刑》云:『一人有慶④兆民⑤賴之。』」《呂刑》,尚書篇名。一人謂天子。天子為善,天下皆賴之。(卷九 孝經)
(註釋)①事:侍奉。②形:見。今本《孝經》作「刑」。「刑」通「形」。③蓋:乃是、實在是。④慶:善。⑤兆民:古稱天子之民,後指萬民、百姓。
(白話)孔子說:「天子真正親愛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輕慢別人的父母。天子竭盡愛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將這種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全國都能看到德教產生的良好影響,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書• 呂刑》裡說:『天子有愛敬父母的善德,天下萬民都會仰賴他,國家便能長治久安。』」
【一九】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①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也。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②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③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則大化④愾(kài/ㄎㄞ\)於天下。愾,滿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妻子:妻子和兒女。②親之支:父母的支派。《禮記》「親之支」作「親之枝」,分枝的意思。③象:效法,仿效。④大化:廣遠深入的教化。
(白話)以往夏商周三代的聖明君主必定尊重愛護妻子與兒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顧父母的主婦;兒子,是祖先的後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對妻兒沒有不尊重的。談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傷害父母;傷害父母,就是傷害了根本;傷害了根本,枝幹就隨之枯亡。這三者:自身、妻子、兒女,百姓和君主同樣擁有,自然會效法君主的榜樣。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親愛兒女推及到親愛百姓的兒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這三件事,那麼深遠的教化,才能推廣到普天之下。
【二〇】帝王之於親戚,愛雖隆①,必示之以威②;體雖貴,必禁之以度③。(卷二十四 後漢書四)
(註釋)①隆:深厚。②威:尊嚴;威嚴。指流露出的使人敬畏的氣勢、態度。③度:法度;規範。(白話)君主對於親屬,愛護雖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嚴,否則親屬就會傲慢;親屬的身分雖然尊貴,但一定要用法度來制約,否則親屬會橫行無忌。
【二一】所貴於善者,以其有禮義也;所賤於惡者,以其有罪過也。今以所貴者教民,以所賤者教親,不亦悖(bèi/ㄅㄟ\) ① 乎?(卷四十五 昌言)
(註釋)①悖:謬誤;荒謬。
(白話)人們尊崇的美好行為,是因為它合乎禮義;厭棄的不良行為,是因為它違背常理。現在用所尊崇的來教化百姓,卻用所厭棄的來教導皇親,不是很反常嗎?
三 反身
【二二】立德之本,莫尚① 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尚:超過;勝過。
(白話)君主樹立品德的根本,沒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後自身言行就正;身正,然後左右近臣的觀念才正;近臣正,然後朝廷的政治風氣就端正;朝廷正,然後國家的運作就順暢;國家正,然後天下起而歸順效法。
【二三】曾子曰:孔子弟子曾參也。「吾日三省①吾身:為人謀②,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③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者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三省:多次反省。三,表多數或多次的。省,反省檢點。②謀:籌劃辦事。③傳:老師所傳授的,同時也是自己將傳給學生的學問。
(白話)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他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講究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同時也是自己將傳給學生的學問,是不是已經反覆溫習並身體力行了?」
【二四】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①成之,樂歌之。(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禮:表示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典禮。
(白話)天子沒有不慎重的話。話一說出口史官就會記載,用禮儀來完成它,用鼓樂來歌頌它。
【二五】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責②於人,則③遠(yuàn/)怨矣。」責己厚,責人薄,所以遠怨咎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躬自厚:指重於自責。躬,自身、自己。②薄責:用低標準來要求。③遠:避開。
(白話)孔子說:「要求自己要從嚴,要求他人要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二六】君不肖①,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家安而天下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②。(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不肖:不賢;沒有才能。肖,似、像。不肖,指不如人。②天時:指上天的意旨。
(白話)君主不賢明,則國家危亡而人民動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安定而人民有序。國家的禍福,取決於君主賢與不賢,而不取決於上天的意旨。
【二七】「朕躬①有罪,無以萬方②;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無以萬方,萬方不與也。萬方有罪,我身之過。(卷九 論語)
(註釋)①朕躬:我,我身。多用於天子自稱。②萬方:萬邦;各方諸侯。
(白話)商湯王說:「我本身有罪,請上天不要牽連萬方之民;萬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沒做好榜樣,沒有教化好他們,故其罪責由我一人承擔。」
【二八】故明王有過則反①之於身,有善則歸之於民。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②,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註釋)①反:還歸,回。②懼:警戒恐懼。
(白話)賢明的君王有過錯就歸之於自身,有了善行就歸功於百姓。有了過錯反省自己,自己就會警惕;有了善行歸功百姓,百姓就會喜悅。歸功於百姓而讓百姓喜悅,歸過於自己而讓自己警惕,這是明君能治理好人民的原因。
【二九】傳曰:「禹湯罪己①,其興也勃②焉;桀紂罪人③,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長民治國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罪己:引咎自責,歸罪於己。②勃:興起的樣子。③罪人:歸罪於人。
(白話)《左傳》上說:「夏禹、商湯罪責自己,因此德行、智慧、能力不斷提升,自然人心凝聚,他們的國家勃然興盛;夏桀、商紂怪罪別人,因此自身過惡不斷增長,自然人心離散,他們的國
家迅速滅亡。」由此可見,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在於君主自身。
【三〇】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①;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②;君之視臣如土芥③,則臣之視君如寇讎(chóu/ㄔㄡ/)④。」芥,草芥也。臣緣君恩(舊
無恩字,補之)以為差等。(卷三十七 孟子)
(註釋)①腹心:肚腹與心臟,皆人體重要器官。②國人:路人。③土芥:泥土與草芥。比喻為不足愛惜的賤物。④寇讎:亦作「寇仇」。仇敵;敵人。
(白話)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屬如同自己的手足,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屬如同犬馬,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同陌路人;君主看待臣屬如同塵土、草芥,那臣屬就看待君主如同仇敵。」
【三一】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對曰:「易。節欲則民富,中聽①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中聽:審理案件非常恰當。(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難嗎?」晏子回答說:「很容易。君主節制貪欲就會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會使百姓安定,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
【三二】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①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②
,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得意:順心如意而有所成就,或引以自豪。②至言:最美善的言論、最合宜的道理。(白話)英明的君主有三種恐懼:一是身居高位而怕聽不到別人談論他的過失;二是事事稱心滿意而怕變得驕傲起來;三是聽到天下非常有道理的話,而怕不能實行。
【三三】昔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宮室榮耶?女謁(yè/ㄧㄝ\)①盛耶?苞苴(jū/ㄐㄩ)②行耶?讒夫③昌④耶?」(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女謁:宮中得勢嬪妃的進言。②苞苴:賄賂。古代行賄恐怕人知,故以草葦包裹來掩飾。③讒夫:進讒言的人。④昌:通「猖」。肆意妄為。
(白話)從前成湯遭遇旱災,便以六件事自責說:「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嗎?役使百姓過度嗎?宮室是不是太奢華?得勢嬪妃進言干政形成風氣了嗎?賄賂盛行嗎?進讒言的人太猖狂了嗎?」
【三四】曾子曰:「上①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②而勿喜。」民之離散,為輕漂犯法,乃上之所為,非民之過也,當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上:指在上位的為政者。②哀矜:哀憐體恤。
(白話)曾子說:「在上位的人失去為政之道,民心離散已久。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實情,就應該哀憐體恤他們,而不要因為自己的辦案能力沾沾自喜。」
【三五】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①其獄②,是殺不辜③也。(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聽:裁決;斷定。②獄:訴訟案件。③不辜:無罪之人。
(白話)君王偏失了為政之道,而誅殺他的臣民,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們明理,而有犯錯就定他們的罪刑,這是殺害無辜。
【三六】致治①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②不能充其求矣。是謂四患。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③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
法,是謂五政。(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致治:使國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致,達到。治,指治世,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②四表:指四方極遠之地,亦泛指天下。③文教: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白話)達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指的是:一是弄虛作假,二是圖謀私利,三是任性放縱,四是奢侈浪費。弄虛作假就會擾亂社會風氣,圖謀私利就會破壞法令綱紀,任性放縱就會助長越軌行為,奢侈浪費就會敗壞規章制度。這四大禍患不除,那麼德政也就無從施行了。風氣混亂,道德觀念就要淪喪,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們的本性;法制破壞了,社會就要崩潰,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堅持守衛那些法度;行為越軌,道德規範就跟著消亡,即使是聖人,也不能維護正道;規章敗壞了,欲望就會橫行無忌,即使國土遼闊四方,也不能滿足他的需求。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織來養育人民,明察人們的喜愛和憎惡來端正習俗,宣揚禮樂典章來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軍備來確保國家的威嚴,嚴明賞罰來統理國家的法律。這就叫做「五政」。
四 尊賢
【三七】無常安之國,無恆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①者也。(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
①然:如此;這樣。
(白話)沒有始終安定的國家,也沒有永遠順服的百姓。得到賢人輔佐就安定昌盛,失去賢人就導致滅亡。從古至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三八】書曰:「有不世①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不世:世上所罕有的,非凡。
(白話)古書上說:「有卓越的君主,必然能任用卓越的大臣。任用卓越的大臣,必然能建立卓越的功業。」
【三九】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①也。邇臣②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dăo/ㄉㄠ\/)③也。」民之道,言民循從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表:模範;榜樣。②邇臣:近臣。指在君主左右侍從的臣子。邇,近。③道:通「導」。引導;指引。
(白話)孔子說:「國君對大臣不可不恭敬,因為他們是民眾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選擇,因為他們是民眾遵循跟從的先導。」
【四〇】文王好仁,故仁興;得士而敬之,則士用,用之有禮義。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賢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祿①而親之;疾則臨視②之無數,死則弔哭③之,為之服錫衰(cuī/ㄘㄨㄟ)④,而三臨其喪;未斂⑤不飲酒食肉,未葬不舉⑥樂,當宗廟之祭而死,為之廢樂。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卷十七 漢書五)
(註釋)①爵祿:官爵和俸祿。②臨視:親臨探望。③弔哭:弔祭且哀哭。④錫衰:細麻布所製的喪服。錫,通「緆」。⑤斂:通「殮」。為死者更衣入棺。⑥舉:演奏。
(白話)文王喜好仁德,所以仁政興起;得到士人而能尊重他們,所以士人能為他效力,文王又能以禮義態度相待。所以,不對士人愛護和尊重,就不能得到士人的信心,讓他們安心做事,就不能發揮才華,全力以赴,就不能成就他們的功業。所以,古代的賢君對待大臣,尊重他們的官爵、俸祿而且愛護他們;大臣有病,多次親自探望;大臣去世則弔唁哭泣,並穿戴細布喪服,三次親臨喪葬;死者未入殮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樂娛樂,當大臣正好在宗廟祭祀時去世,則為他免奏宗廟祭祀之樂。所以古代君主對於他的臣下,可以說是極盡禮義了,所以臣下內心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報效君主。
【四一】周公戒伯禽①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②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③之魯,慎④無以國驕人。」(卷十一 史記上)
(註釋)①伯禽:姬姓,字伯禽,亦稱禽父。周公長子,為魯國第一任國君。②賤:地位卑下。③子:相當於「您」或「你」。④慎:千萬;無論如何。
(白話)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賤了。然而我洗頭時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飯時也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見賢士,即使這樣,還怕錯過了天下的賢人。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以國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四二】惟①恤②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進),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六曰以小過黜③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訐④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度,十曰以讒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賢臣不用,則國非其國也。(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惟:句首語助詞,無實在意義。②恤:顧及;顧念。③黜:廢除。④干訐:歷代各本《申鑒》多作「訐奸」或「奸訐」,指惡意攻訐。奸,邪惡不正。訐,揭發別人的隱私,攻擊別人的短處。
(白話)考慮任用賢能之士方面有十難:一是沒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積極推舉,三是舉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不能始終信任,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貴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過失而抹殺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點而掩蓋他整體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擊而傷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說而擾亂了正規的法度,十是因讒言嫉妒而廢棄賢能之士,這就是所謂的十難。這十難不除,賢臣就不能起用;賢臣不起用,國家也就難成了。
【四三】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①,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也,無得賢之實也。」文王曰:「其失安②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譽,不得其真賢。」(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舉賢:推薦任用有賢德、有才能的人。舉,推薦、選用。②安:何處、哪裡。
(白話)周文王問姜太公:「國君致力於舉薦賢才,而沒有收到功效,社會混亂愈加嚴重,以致於國家危亡,這是什麼原因?」太公說:「選出賢才而沒有加以任用,這是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用賢的實質。」文王說:「那錯在哪兒呢?」太公說:「錯誤在於國君喜好用世俗所稱譽的人,而沒有用到真正的賢才。」
【四四】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辨①者不為使②,勇者不為鬥。智者不為謀,則社稷(jì/ㄐㄧ\)③危;辨者不為使,則使不通;勇者不為鬥,則邊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註釋)①辨:通「辯」。爭論;辯論。②使:出使。出任駐外使節。③社稷:本指土神和穀神。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泛稱國家。
(白話)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導致的結果就是智者不為他謀劃策略,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為他衝鋒陷陣。智者不出謀略,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做外交,那麼就無法與他國往來;勇者不奮力向前,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五 納諫
【四五】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暗①也。君之所以明者,兼聽②也。其所以暗者,偏信③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④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暗:昏昧,不明事理。②兼聽:廣泛聽取意見。③偏信:只聽信某一方面的意見。
④通必:當作「通心」。內心通達。
(白話)國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為君主英明;國家之所以敗亂,是因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為偏聽偏信。因此,君主內心通達、廣聽兼納,聖德就會日漸擴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會與日俱增。
【四六】臣聞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惡讒諛,然而歷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讒諛蒙幸①者。蓋聽忠難,從諛易也。(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註釋)①蒙幸:受到寵愛。
(白話)臣聽說君王沒有不喜歡忠誠正直而厭惡阿諛讒佞,但是歷代的禍患,無不是因為忠誠正直的人獲罪,阿諛讒佞的人受寵所導致。這實在是聽信忠正之言甚難,聽從阿諛之言較易。
【四七】明主患諛己者眾,而無由聞失也,故開敢諫之路,納逆己①之言,苟所言出於忠誠,雖事不盡,是猶歡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逆己:不順從自己。
(白話)英明的君主擔心阿諛自己的人太多,而無法聽到自己的錯誤,所以廣開敢於直諫的途徑,聽取反對自己的言論,如果所說的話出於忠誠,即使所說的事情並非全都正確,也高興地接受。
【四八】舜曰:「予違汝弼(bì/ㄅㄧ\)①。汝無面從,退有後言②。」故治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潛夫論)
(註釋)①弼:糾正過失。②退有後言:當面順從,背後卻有不服從的言論。
(白話)舜說:「如果我有過失,你們就輔助糾正我。你們不要當面聽從我,背後又去議論。」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要鼓勵人們進諫,要引導人們敢於講實話,這樣,君主就能明察真偽而通曉治亂的真實情況了。
【四九】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zhēn/ㄓㄣ)①;聞其譽者,譽日損而禍至。(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臻:至;到達。
(白話)使國家興盛的君主,喜歡聽指出過錯的話;荒淫敗亂的君主,喜歡聽讚美的話。能聽到自己過失的君主,過失就會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到來;喜歡聽美言的君主,德行就會一天天受損,而災禍也就降臨了。
【五〇】折①直士之節②,結諫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爭。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漢書七)
(註釋)①折:折損;挫敗。②節:志氣、操守。
(白話)挫折正直之士的節操,切斷勸諫之臣所說的話,大臣們都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可是不敢據理力爭。天下人都對進獻諫言生戒備之心,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禍患!
【五一】孔子曰:「藥酒(藥酒作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①以諤(è/ㄜ\)諤②而昌,桀紂③以唯唯④而亡。」(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湯武:商湯與周武王。②諤諤:直言無諱的樣子。③桀紂:夏桀與商紂。④唯唯:恭敬的應答聲。
(白話)孔子說:「良藥苦口難嚥,但卻有利於治病;正直的勸諫聽來不順耳,但有利於自我提升。商湯、周武王因為廣納直言勸諫而國運昌盛,夏桀、商紂因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從,而導致國家滅亡。」
六 杜讒邪
【五二】聞言未審,而以定善惡,則是非有錯,而飾辯①巧言②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飾辯:粉飾巧言,說虛浮不實的話。②巧言:動聽而不實在的話。
(白話)聽取言論未客觀判斷,就輕易論定善與惡,是非容易顛倒,而賣弄言語、巧辯的風氣就會興起。
【五三】夫(fú/ㄈㄨ/)①人主莫不愛愛己,而莫知愛己者之不足愛也。故惑小臣②之佞(nìng/ㄋㄧㄥ\)③,而不能廢也 ;忘(忘疑忌)違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劉廙政論)
(註釋)①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②小臣:指職位低的官吏。③佞:花言巧語、諂媚巴結。
(白話)君主沒有不寵幸那些喜愛自己的人,卻不知道喜愛自己的人不該寵幸。所以迷戀於卑微小臣的諂媚,而不能遠離罷黜;感受不到不順己意的人是有益於自己的,而不願意任用他們。
七 審斷
【五四】金玉滿堂①,莫②之能守,嗜欲傷神,財多累身。富貴而驕,還自遺③咎④。夫富當振⑤貧,貴當憐賤。而反驕恣,必被禍患也。功成名遂⑥身退⑦,天之道也。言人所為,功成事立,名跡稱遂,不退身避位,則遇於害,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
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金玉滿堂:形容極為富有。②莫:沒有誰。③遺:留下。④咎:災禍,不幸之事。⑤振:通「賑」。⑥遂:成就;成功。⑦身退:退位,不再眷戀。
(白話)金玉滿堂、豐富的物質生活,很難長久地保有,富貴時生活驕縱奢侈,就給自己種下禍根。功成名就之後,懂得不居功貪位,適時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運行之道。
【五五】夫(fú/ㄈㄨ/)聽察①者,乃存亡之門戶②,安危之機要③也。若人主聽察不博,偏受所信,則謀有所漏,不盡良策;若博其觀聽,納受無方④,考察不精,則數⑤有所亂矣。(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聽察:聽取及考察各種意見。②門戶:比喻事物的關鍵。③機要:關鍵;要領。④無方:沒有方法。⑤數:策略。
(白話)聽和察,是國家存亡安危的關鍵。假如君主不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只接受親信者的言論,那麼謀劃必定有疏漏,不能盡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廣泛地聽取和明察,但採納的方法不對,考察也不精確,謀略計畫必然混亂無章。
【五六】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故聖人之施舍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
①,必察彼己之謂(謂作為),而度(duó/ㄉㄨㄛ/)②之以義,故舉③無遺失,而功無廢滅也。(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專己:固執己見。②度:考慮;推測。③舉:推薦;選用。
(白話)孔子說:「眾人都喜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眾人都厭惡他,一定要仔細考察詳情。」聖人的定奪取捨,不一定都聽取大眾之言,也不一定要堅持己見,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並以情理法來衡量,所以選拔賢才時沒有遺漏,政事就不會敗壞喪亡。
【五七】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①;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②。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大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則,包括倫理綱常等。②遠數:深遠的謀劃。
(白話)君主最大的弊病,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卻忽略長遠的謀劃。從古至今,只要如此,沒有不滅亡的。
【五八】景公問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yŭn/ㄩㄣ\/)失其國者,其常行①何如?」對曰:「國貧而好大,智薄而好專;尚讒諛而賤賢人,樂簡慢②而輕百姓;國無常法,民無經紀③;好辨以為智,刻民以為忠;流湎(miǎn/ㄇㄧㄢ\/)④而忘國,好兵而忘民;肅於罪誅,而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匡(kuāng/ㄎㄨㄤ)⑤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國之行也。今民聞公令如寇讎⑥,此古之離其民隕其國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常行:時常有的行為。②簡慢:輕忽怠慢。③經紀:綱常;條理。④流湎:放縱而無節制。⑤匡:輔助;糾正。⑥寇讎:仇敵;敵人。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說:「古代離散百姓而喪失其國的君主,他常見的行為是怎樣的?」晏子回答說:「國家貧窮卻好大喜功,智慧淺薄卻獨斷專行;好聽信讒諛之言而輕視賢人,好輕慢而忽略百姓;國家沒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沒有行為準則;把喜好爭辯當作智慧,把苛虐百姓當作忠誠;放縱無度而荒廢國事,喜好用兵而不顧人民;嚴於判罪誅殺,疏於賞賜有功;把別人的哀傷當作歡樂,靠損害別人謀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撫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導百姓;賞賜不足以勸人行善,刑罰不足以防範違法行為。這就是亡國的做法。現在百姓聽了國家的政令如同見了仇敵,這就是古代造成離散百姓、喪失國家的常見行為。」
七
貳 臣術
一 立節
【五九】歷觀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積累殊異①之跡,勞身苦體,契(qì/ㄑㄧㄝ\)闊②勤思,平居不惰其業,窮困不易其素③。(卷二十八 吳志下)
(註釋)①殊異:奇特;不尋常。②契闊:勤苦。③不易其素:不改變平時的修養及志向。
(白話)縱觀古往今來有功於社會國家的人士,都積累了特異不凡的事跡,他們勞累身體,承受艱辛勤奮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廢學業,遭遇窮困也不改其志。
【六〇】夫(fú/ㄈㄨ/)賢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nìng/ㄋㄧㄥ\),不阿(ē/ㄜ)眾①以取容②,不墮公③
以聽私,不撓(náo/ㄋㄠ/)法以吐剛④,其明能照奸,而義不比黨⑤。(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阿眾:迎合多數人。②取容:討好別人以求自己安身。③墮公:毀壞公義。墮,同「隳」。④吐剛:吐出硬的。比喻畏懼強暴。⑤比黨:拉幫結黨。
(白話)賢明的人做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語使君主聖德受到損害,不為求取自己安身而曲意迎合大眾,不損壞公義來順從私欲,不因畏懼強權而徇情枉法。他們的明智能夠辨別奸邪;他們的行為符合道義,從不結黨營私。
【六一】楊震字伯起,弘農人也。遷東萊太守。道經昌邑,故①所舉茂才②王密為昌邑令,謁(yè/ㄧㄝ\)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wèi/ㄨㄟ\)③震。震曰:「故人④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註釋)①故:過去;從前。②茂才:秀才。因避漢光武帝名諱,改秀為茂。③遺:給予;饋贈。④故人:對門生故吏的自稱。
(白話)楊震,字伯起,弘農人。遷官東萊太守。赴任途中經過昌邑,以前所推薦的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晉見,到了晚上,王密身帶黃金十斤來送給楊震。楊震說:「身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為人,而您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在黑夜裡沒有人知道的。」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麼說沒人知道呢?」
【六二】昔者晉平公問於叔向曰:「國家之患,孰①為大?」對曰:「大臣重祿不極諫②,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孰:什麼。②極諫:盡力規勸。古代多用於臣下對君主。
(白話)從前晉平公問叔向說:「國家的禍患,最大的是什麼?」叔向說:「大臣重視祿位而不極力規諫,小臣怕獲罪而不敢說話,下情不能上達,這是國家的大禍患。」
二 盡忠
【六三】人臣之行,有(本書有作行)六正①則榮,犯六邪②則辱。(卷四十三 說苑)
(註釋)①六正:一、高瞻遠矚,防患未然,此為「聖臣」;二、虛心盡意,扶善除惡,此為「大臣」;三、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此為「忠臣」;四、明察成敗,轉禍為福,此為「智臣」;五、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此為「貞臣」;六、剛正不阿,敢諍敢諫,此為「直臣」。②六邪:一、安官貪祿,不務公事,此為「具臣」;二、巴結諂媚,曲意逢迎,此為「諛臣」;三、巧言令色,嫉賢妒能,此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撥離間,此為「讒臣」;五、專權擅勢,結黨營私,此為「賊臣」;六、幕後指揮,興風作浪,此為「亡國之臣」。
(白話)做為人臣的操守,實行「六正」就會得到尊榮,觸犯「六邪」就會自取其辱。
【六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①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上下下舊有治字,刪之)能相親也。」君臣同心,故能相親。(卷九 孝經)
(註釋)①將順:順勢促成。將,順從,尊奉。
(白話)孔子說:「君子在事奉國君,上朝為官時,總想著盡忠職守且認真負責,為天下人謀福利;退朝居家時,總想著補救自身的過失,增進德行學問,以便利益大眾。如果國君有美德善行的事,一定順勢促成;對於國君的過惡,一定幫助他匡正、補救,能盡心盡力做到這樣,那麼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親相愛。」
三 勸諫
【六五】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也;發而進諫(進諫作止之),謂之救也;行而責之,謂之戒也。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卷四十六 申鑒)
(白話)臣子盡忠有三種策略:第一種是預防,第二種是補救,第三種是告誡。錯誤尚未發生而能設法避免,稱為「防」;剛剛發生錯誤而能進行勸阻,稱為「救」;已經造成既定事實而能直言指正,稱之為「戒」。預防為上策,補救為次等,告誡是下策。
【六六】孔子曰:「侍於君子①有三愆(qiān/ㄑㄧㄢ)②: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躁,不安靜。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隱,匿,不盡情實。未見顏色③而言,謂之瞽(gǔ/ㄍㄨ\/)④。」未見君子顏色所趨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君子:指才德出眾的人或是在位的君王。②愆:罪過;過失。③顏色:表情;神色。④瞽:本指瞎眼的人,此處則表示沒有見識、沒有觀察力的人。
(白話)孔子說:「隨侍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話沒到該說時就說,這就是心浮氣躁;話當說而不說,這就是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就說話,這就是不懂言語分寸,猶如盲人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六七】景公問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對曰:「有難不死,出亡①不送。」公不悅曰:「君裂地而富(富作封)之,疏爵而貴之,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其說何也?」對曰:「言而見②
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難而死,是妄死③也;謀而不從,出亡而送,是詐偽④也。忠臣也者,能納善於君,而不與君陷於難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出亡:出逃;逃亡。亡,出逃。②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③妄死:無意義的死。④詐偽:弄虛作假;偽裝假冒。
(白話)齊景公問晏子:「忠臣應該如何輔佐國君?」晏子回答說:「國君有危難,忠臣不送死;國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景公很不高興地說:「君主分封土地使臣子富足,分封爵位使臣子顯貴,君主有災難,臣子卻不捨身拚死,君主出逃臣子卻不送行,這種說法是何道理?」晏子答道:「諫言如果被採用,國君一生都沒有危難,忠臣何需送死?謀劃如果被聽從,國君終身不至於逃亡,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諫言不被採用,國君有危難而忠臣跟著送死,那是白白送死!如果謀劃不被採納,國君逃亡而忠臣送行,那是欺騙、偽善!所謂的忠臣,是善於向君主進諫良策,而不是和君主一起陷於危難。」
四 舉賢
【六八】子曰:「……汝聞用力①為(wèi/ㄨㄟ/)賢乎?進賢② 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用力:使用力氣,花費精力。②進賢:進薦賢能之士。
(白話)孔子說:「……你聽說過是賣力的人賢明,還是推薦賢才的人賢明呢?」子貢說:「推薦賢才的人才是賢明啊!」孔子說:「對。」
【六九】忠臣之舉賢也,不避仇讎(chóu/ㄔㄡ/)①;其廢不肖②也,不阿(ē/ㄜ)③親近。(卷四十 韓)
(註釋)①仇讎:仇人;冤家對頭。讎,仇敵。②不肖:不成材或不正派的人。③阿:徇私,偏袒。
(白話)忠臣推薦賢能的人,不避仇怨;罷黜不肖的人,不偏袒親近。
參 貴德
一 尚道
【七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性者,生之質也。命者,人所稟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廣之,人放①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須臾②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須臾離之,惡乎從。(卷七 禮記)
(註釋)①放:通「仿」。②須臾:片刻,短時間。
(白話)人人本具的純淨純善,稱為「自性」,隨順自性皆能學為聖賢,稱之為「道」,修養道德自然能夠感化別人,這稱為「教」。因此「道」無所不在,片刻都不能離,能夠離開的,那就不是道。
【七一】保合大和,乃利貞①。不和而剛暴也。首出庶物②,萬國咸寧。萬國所以寧,各以有君也。(卷一周易)
(註釋)①利貞:和諧貞正。②庶物:眾物,萬物。
(白話)宇宙的運行,保持著和諧自然的關係,才能使萬物祥和有益,永遠純正。它創造了世間萬物,使天下都得到安寧,而君王受到百姓的推崇,能效法天德長養萬物,天下就能得到安寧。
【七二】人法①地,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宣。地法天,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天法道,清靜不言,萬物自成。道法自然。道性自然,無所法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法:仿效,效法。
(白話)人應當效法大地,安靜柔和、無私無怨地承載養育萬物而不居功;大地效法上天,包容萬物,普施而不求回報;上天效法道的精神,清靜無為,萬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七三】聖人不積,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既①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害也。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卷三十四 老子)
(註釋)①既:盡;全部。
(白話)聖人無私而不積藏,有德則教愚,有財則濟人,盡其所有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因此,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萬物;聖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則,幫助世人而毫不爭奪。
【七四】好學近於智,力行①近於仁,知恥近於勇。知斯②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力行:竭力實踐,勉力去做。②斯:此,這。
(白話)喜愛學習聖賢教誨就接近於智,將學到的教誨好好落實就能接近仁,在學習或落實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錯誤而發羞恥心去改正,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種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辦好天下國家的事了。
【七五】發政①施令②,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③也。(卷三十一 鬻子)
(註釋)①發政:發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②施令:施行政令;施行教令。③器:寶器。
(白話)發布施行政令,是為天下人謀福利的,稱為道義;君民上下相親相愛,稱為和睦;人民不需開口懇求而君王就能體察施予,稱為誠信;能消除天下人的禍患,稱為仁愛。仁愛與誠信,和睦與道義,都是帝王的法寶。
【七六】文王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太公對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可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可以求天下;恩蓋天下,然後王(wàng/ㄨㄤ\)①天下;權蓋天下,然後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②,然後天下恃(shì/ㄕ\)③。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韜)
(註釋)①王:統治;稱王。②疑:遲疑;猶豫。③恃:依賴;憑藉。
(白話)文王問太公:「怎樣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說:「度量之大足以涵蓋天下,然後才能包容天下;誠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約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懷服天下;恩惠足以遍覆天下,然後才能統領天下;權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當機立斷而不猶豫,然後能為天下之依靠。這六項條件都具備了,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七七】故君子不恤①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寑(qǐn/ㄑㄧㄣ\/)②道焉,不宿③義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時④,斯宿義矣。(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恤:憂慮;憂患。②寑:止息;廢置。③宿:拖延;停留。④不時:不及時。
(白話)君子不憂慮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擔憂心志倦怠。不讓道業荒廢停止,不讓義理棄置不為。光說而不去做,這樣道業就被荒廢了;沒有及時去做,這樣義理就被棄置了。
【七八】乾……《象》曰:天行①健②,君子以自強不息。(卷一 周易)
(註釋)①天行:天體的運行。②健:強有力。
(白話)乾卦。……《象傳》說:乾卦象徵天道運行的剛健而永恆,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我奮發圖強,永不止息。
【七九】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卷一 周易)
(白話)坤卦。《象傳》說:坤卦象徵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當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載萬物。
【八〇】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於大,則為(舊無人無至則為七字,補之)小人。紂為無
道,見①稱獨夫②;仲尼陪臣,謂為素王③。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卷五十 抱朴子)
(註釋)①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②獨夫:暴虐無道的君主。③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白話)不行善事的,就是惡人;不奉事尊長的,就是小人。商紂王為君無道,所以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卻被推許為「素王」。這說明君子並不在於是否有權勢和財富。
二 孝悌
【八一】孝悌①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至於天,則風雨時;孝至於地,則萬物成;孝至於人,則重譯來貢,故無所不通也。(卷九 孝經)
(註釋)①孝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白話)真正能夠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道做到盡善盡美,就會感通天地神明,四海之內充滿道德的光輝,沒有一個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八二】蓼(lù/ㄌㄨ\)蓼者莪(é/ㄜ/),匪①莪伊蒿(hāo/ㄏㄠ)。興也。蓼蓼,長大貌也。莪已蓼蓼長大,我視之反謂之蒿,興者,喻憂思心不精識其事也。哀哀父母,生我劬(qú/ㄑㄩ/)勞② 。哀哀者,恨不得終養父母,報其生長己之苦也。無父何怙(hù/ㄏㄨ\)③?無母何恃(shì/ㄕ\)?出則啣(xián/ㄒㄧㄢ/)恤④,入則靡⑤至。恤, 憂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為不可斯須無也,出門則思之憂,旋入門又不見,如入無所至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fǔ/ㄈㄨ\/)我畜我,長(zhăng/ㄓㄤ\/)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鞠,養也。顧,旋視也。復,反覆也。腹,懷抱。欲報之德,昊(hào/ㄏㄠ\)天罔(wǎng/ㄨㄤ\/)極。之猶是也,我欲報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無極也。(卷三 毛詩)
(註釋)①匪:通「非」。不,不是。②劬勞:勞累;勞苦。③怙:依賴;憑恃。④啣恤:含哀;心懷憂傷。⑤靡:不,沒。
(白話)那片長長的莪蒿,原來不是莪蒿是青蒿,心中充滿憂思,竟把青蒿都看錯了。我可憐的父母啊,為了養育我,勞苦憔悴!沒有父親,我可以依靠誰?沒有母親,我可以仰賴誰?行走在外,心中悲痛;回到家中,房屋空曠,再也見不到父母,就像沒有到家一樣。父親啊是您生下我,母親啊是您養育我,你們撫育我疼愛我,長養我教育我,反覆顧看我掛念我,出入都懷抱著我。想要報答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長大的深恩,卻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蒼天啊蒼天,我心常所憶念,痛切至極,沒有停止之時。
【八三】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① ,大孝不匱(kuì/ㄎㄨㄟ\)②。勞,猶功。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思慈愛忘勞,思父母之慈愛己,而自忘己之勞苦。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無怨,無怨於父母之心也。父母有過,諫而不逆;順而諫之。父母既③ 沒④,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喻貧困猶不取惡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親。(卷七 禮記)
(註釋)①勞:功勞;功績。②不匱:不竭;不缺乏。③既:已經。④沒:通「歿」。死。(白話)孝道有三種層次:小孝用體力,中孝用功勞,大孝永不匱乏,能使天下人永遠保持孝心孝行的精神。想到父母慈愛養育之恩,竭力供養而忘記自身的疲勞,這可稱為用力;盡本分去利益大眾,使人民尊重仁德、安行道義,這可稱為用勞;廣施德教,使四海之內豐衣足食,人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禮敬祭祀父母,這可稱為不匱。父母喜愛我們,做子女的一定是高興而且不敢忘懷;父母嫌棄我們,做子女的應該深加警惕而沒有埋怨;父母有了過失,要婉言勸諫而不能忤逆;父母去世之後,必以正當所得的食物來祭祀他們。這才是有始有終的孝親之禮。
【八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①,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卷九 孝經)
(註釋)①立身行道:修養自身,奉行道義。立身,建立自身做人處世的基礎。
(白話)人的身軀、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毀損傷害,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自身有所建樹,實行正道,把名聲顯揚於後世,使父母獲得榮耀,則是實行孝道最終的目標。所以實行孝道,開始於侍奉雙親,推廣於侍奉君王,最終的目的則是立身行道。
【八五】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①其敬;養則致其樂;樂竭歡心以事其親。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②;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卷九 孝經)
(註釋)①致:盡。②嚴:尊敬;尊重。
(白話)孔子說:「孝子事奉父母親,日常居家的時候,應盡恭敬的心去侍候;奉養的時候,應盡和悅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時,應盡憂慮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應盡哀痛的心去料理後事;祭祀時,應盡嚴肅的心去祭祀。以上五點完全做到,才算是盡到事奉雙親的責任。」
【八六】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①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②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zhèn/ㄓㄣ\)③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④,災及於親,敢不敬乎?」遂,猶成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遺體:人的身體,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骨肉,故稱為「遺體」。②蒞官:到職;居官。
③戰陳:交戰對陣。陳,通「陣」。④遂:完成。
(白話)曾子說:「人的身體,是父母生下來的。用父母生下來的身體去做事,怎麼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莊重,不是孝的表現;為國君效力不忠誠,不是孝的表現;身任官職而不認真負責,不是孝的表現;跟朋友交往而不講信用,不是孝的表現;作戰時沒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現。這五個方面做不好,就會損及父母的名聲,怎敢不慎重呢?」
【八七】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愛下,謂之不驕,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節謹度,滿而不溢。費用約儉,謂之制節。奉行天子法度,謂之謹度。故能守法而不驕逸也。高而不危,所以長①守貴也;居高位能不驕,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雖有一國之財而不奢泰,故能長守富。富貴不離其身,富能不奢,貴能不驕,故云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上能長守富貴,然後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薄賦斂,省傜役,是以民人和也。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恐懼。兢兢,戒慎。如臨深淵,恐墮。如履薄冰,恐陷。(卷九 孝經)
(註釋)①長:長久;永久。
(白話)身居高位能敬上愛下而沒有傲慢之心,儘管地位再高,也不會發生傾覆的危險;能節儉守法,即使財富再充裕,也不會奢侈浪費。處於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這樣就能長久保持尊貴的地位;財物充裕而不浪費,這樣就能長久守住財富。能使財富和尊貴不離於身,然後才能保住自己的國家,使人民和樂相處。這就是諸侯應盡的孝道!《詩經》說:「時時要戒慎恐懼,好比行走在深潭的旁邊,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唯恐會陷落,所以凡事都要謹慎小心,提高警覺。」
【八八】非先王之法服①不敢服②,非先王之法言③不敢道,不合詩書,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合禮樂,則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詩書,則不言。非道不行。非禮樂,則不行。口無擇言④,身無擇行⑤,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則為備矣。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⑥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當早起夜臥,以事天子,勿懈惰。(卷九 孝經)
(註釋)①法服:古代根據禮法規定的不同等級的服飾。②服:穿著。③法言:合乎禮法的言論。
④口無擇言:說話皆合道理,無須經過選擇。⑤身無擇行:所作所為都遵循法道,自然形成習慣,無須刻意選擇。⑥匪:同「非」。不,不是。
(白話)(卿大夫)非符合古聖先王禮法原則的服裝不敢穿,非符合古聖先王禮法原則的言論不敢講,非古聖先王的道德行為不敢行。所以,不合禮法的話不講,不合道德的行為不行。說話無需刻意選擇,都合乎道理,行為無需刻意選擇,都遵循法道,縱使言語傳遍天下,也不會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為天下皆知,也不會有怨恨厭惡。服飾、言語、行為三者都能遵守禮法道德,完備無缺,然後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廟。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說:「要早晚勤奮不懈,來事奉天子。」
【八九】故以孝事君則忠,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為忠也。以敬事長則順。移事兄敬,以事於長,則為順矣。忠順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長能順,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卷九 孝經)
(白話)用奉事父母的孝心來奉事國君,必能做到忠誠,用奉事兄長的敬心來奉事上級,必能做到順從。忠誠與順從,都做到沒有什麼缺憾和過失,用這樣的態度去事奉國君和上級,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守住宗廟的祭祀,這就是士人應盡的孝道。
【九〇】因①(因上舊有子曰二字。刪之。)天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四時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別五土,視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行不為非,為謹身;富不奢泰,為節用。度財為費,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總說五孝,上從天子,下至庶人,皆當孝無終始。能行孝道,故患難不及其身。未(未下九字恐有脫誤)之有者,言未之有也。(卷九 孝經)
(註釋)①因:順,順應。
(白話)利用節氣的自然規律,充分辨別土地的好壞和適應情況,以獲取最大的收成。謹慎遵禮,節省用度,以此來供養父母,這就是老百姓應盡的孝道。因此,上自天子下至老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無始無終的。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擔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事。
【九一】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及作
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徑,步邪趨疾也。(卷七 禮記)
(白話)每踏出一步都不敢忘記父母,每開口說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踏一步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徑,有船可乘就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開口說話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招致別人的辱罵。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這樣謹慎小心,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稱得上是孝了。
【九二】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bèi/ㄅㄟ\)①德。人不能愛其親,而愛他人親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能敬其親,而敬他人之親者,謂之悖禮也。(卷九 孝經)
(註釋)①悖:違逆;違背。
(白話)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其他人,這就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別人,這就叫做違背禮法。
三 仁義
【九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弘,大也。毅,強而能斷也。士弘毅然後能負重任,致遠路也。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②,不亦遠乎?」仁以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後已,遠莫遠焉。(卷九 論語)
(註釋)①弘毅:寬宏堅毅,謂抱負遠大,意志堅強。②已:停止。
(白話)曾子說:「作為讀書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剛毅,因為肩負的責任重大,而且行走的路程遙遠。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這責任不是很重大嗎?這個重責大任要一直承擔下去,到死為止,這路程不是很遙遠嗎?」
【九四】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①者,正也。恕者仁之術也,正者義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鑒)
(註釋)①履:執行;實行。(白話)有一個字是可以恆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一種行為是可以恆常實踐的,就是「正」,正直無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守道義的要領。真是太重要了!
【九五】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克己,約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猶見歸,況終身乎。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請問其目②。」知其必有條目,故請問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者,克己復禮之目。(卷九 論語)
(註釋)①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禮。②目:條目;要目;細則。
(白話)顏淵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節,這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復禮的功夫,那麼天下的人都會受到感化,而歸向於仁德。實踐仁德全靠自己來下功夫,還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看,不合於禮的不聽,不合於禮的不說,遇到一切不合於禮的事情都不動心。」
【九六】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①,使民如承大祭② 。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邦為諸侯,在家為卿大夫。(卷九 論語)
(註釋)①大賓:泛指國賓。②大祭:古代重大祭祀之稱。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
(白話)仲弓請教如何實踐仁德。孔子說:「出門與人相見,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差遣民力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人。在諸侯的國家裡沒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沒有人怨恨,無論在哪裡做事,都不會使人抱怨,這便是仁德。」
【九七】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① 不下堂②。(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註釋)①糟糠之妻:貧困時共患難的妻子。糟,酒滓。糠,穀皮。糟糠比喻粗劣食物。②下堂:女子被丈夫遺棄或和丈夫離異。
(白話)人不能忘本,縱使自己飛黃騰達了,患難當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遺忘,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拋棄。
四 誠信
【九八】天地有紀矣,不誠則不能化育;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① 有分矣,不誠則絕。以義應當(yìngdàng/ㄧㄥ\ ㄉㄤ\)②,曲得其情,其唯誠乎。(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交接:交往;結交。②應當:應事得當。
(白話)天地是有綱紀的,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君臣之間是有道義的,不真誠就不能相處共事;父子之間是有禮節的,不真誠就會無禮而疏遠;夫婦之間是有恩義的,不真誠就會忘恩而離異;結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誠就會無情而斷絕來往。以道義來處事、待人、接物都能應對恰當,微細地體察到對方的心意、需要或是事物的真相,這唯有用真誠心才能做到啊!
【九九】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①無他,唯仁之守,唯義之行。誠心守仁則能化;誠心行義則能變。變化代興②,謂之天德。(卷三十八孫卿子)
(註釋)①致誠:使誠心達到極點。②代興:更迭興起或盛行。
(白話)君子修養心性,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誠,沒有其他方法,唯有信守仁德,實踐道義。以至誠心來守住仁德,就能教化百姓;以至誠心行使道義,就能改變風俗使民心向善。善良風俗代而興起,如此可說是與天同德。
【一〇〇】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袁子正書)
(白話)只有君子能堅守信義,因為一不守信義,那麼一生的作為都將被世人否定唾棄,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義。
【一〇一】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①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篤行:切實履行;專心實行。篤,純一、專一。
(白話)孔子說:「想讓別人信任自己,就應當少說而切實履行。真正落實去做,效果就能持久;成效日益長久,事理更能彰顯;理事都明白,那麼大家有目共睹,有耳皆聞,誰還能歪曲事實真相呢?」
【一〇二】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①己也。厲,病。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卷九 論語)
(註釋)①厲:虐害;欺壓。
(白話)子夏說:「君子在位時,先要取得民眾的信賴,然後才能勞役民眾;如果未取得信賴,民眾會以為這是在虐待他們。君子若處於臣位時,應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後才能規諫;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會以為這是在毀謗他。」也就是說,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任為基礎。
【一〇三】夫(fú/ㄈㄨ/)信由上而結者也。故君以信訓其臣,則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誨其子,則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婦,則婦以信順其夫。上秉常①以化下,下服常而應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註釋)①秉常:執持常理。
(白話)誠信是由在上者締結的。所以,君主以誠信的言行態度來教導臣子,臣子就會以誠信忠於君主;父親用誠信的身教來教誨子女,子女就會用誠信孝順父親;丈夫用誠信來對待妻子,妻子就會用誠信順承丈夫。在上位者如果能依循倫常大道來教化下位者,下位者自然會服從常道而順應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還有不被教化的人,一百個裡面也找不到一個。
【一〇四】色①取仁而實違之者,謂之虛;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己,謂之愚。虛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書稱君為元首,臣為股肱(gōng/ㄍㄨㄥ)。期其一體相須而成也。(卷四十八 體論)
(註釋)①色:外表。
(白話)表面上做出仁義而實際是違背的,叫做虛偽;不用真誠來對待自己的臣屬,卻希望臣屬真誠地事奉自己,叫做愚昧。虛偽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屬。所以《尚書》說君主就像是人的頭部,臣屬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這是希望君臣能成為一個整體,相互配合使國家大治。
【一〇五】巧詐不如拙誠。(卷四十 韓子)
(白話)奸巧詭詐不如樸拙誠實。
【一〇六】作德,心逸日休①;作偽,心勞日拙。為德,直道而行,於心逸豫,而名日美。為偽,飾巧百端,於心勞苦,而事日拙,不可為之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休:喜慶;美善。
(白話)積德行善的人,心定神閒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悅快樂;作假造惡的人,心思費盡卻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 正己
【一〇七】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①,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齒:指人的年齡。
(白話)曾子說:「敢問什麼是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友愛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守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一〇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令,教令也。(卷九論語)
(白話)孔子說:「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範,不用發號施令,人民自然起身效法,那麼政令將會暢行無阻;如果當政者本身言行不正,雖下命令,人民也不會服從遵守。」
【一〇九】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①為次。(卷四十七 政要論)
(註釋)①教禁:教化和禁令。
(白話)君子治理政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一一〇】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言民化行,不拘於言也。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甚者,甚於君也。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言民之從君,如影之逐表。(卷七 禮記)
(白話)孔子說:「下級為上級辦事,並非只是機械地服從他的命令,而是看著上級的行為而效法他。上級愛好某一事物,下級一定有比他更加愛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厭惡的態度,不能不謹慎,因為這都是民眾的表率。」
【一一一】我有公心焉,則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險矣;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徵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話)上位者有公正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有謀私的念頭;在上位者能有平等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行險,心存僥倖;上位者有節儉之心,下屬百姓就不敢放縱享受、奢侈浪費。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所起的作用。
【一一二】太公曰:「將有三禮。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幕,名曰三禮也。」(卷三十一 六韜)
(白話)太公說:「將帥有『三禮』必須親身力行來做表率。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執扇子,下雨天不張傘蓋,這才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以上稱為遵守三種禮法。」因為將帥不行禮法,就無法體會到士卒的冷暖。
【一一三】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端,正也。(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卻要求部屬供他使喚,這就不是恕道;對父母不能力盡孝道,卻要求孩子回報恩德,這就不是恕道;有兄長不能夠尊敬,卻要求弟弟順從自己,這也不是恕道。讀書人能明白忠於君、孝於親、悌於兄,這些是恕道的根本,那就可以說是端正自己了。」
【一一四】是故君子有諸①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卷七 禮記)
(註釋)①諸:之於。
(白話)因此,有德行的領導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帶動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別人作惡。
【一一五】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①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②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③,夫(fú/ㄈㄨ/)是之謂誠④君子。(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見: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②率:遵行;遵循。③傾側:偏側不正。④誠:真正;確實。
(白話)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讓別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讓別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夠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讓別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養品德為恥,不以被污辱為恥;以不守信用為恥,不以不被信任為恥;以沒有才能為恥,不以不被任用為恥。因此不被虛有美譽所引誘,不被誹謗而恐懼,遵循正道而行,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動搖,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一一六】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韓子)
(白話)招致光榮或侮辱的責任,全在自己,不在別人。
【一一七】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①,而行有恆。家人之道,修於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無擇言;行必有恆,而身無擇行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物:事物的內容、實質。
(白話)家人卦。《象傳》說:……為人領導、父母或老師,時時保持言語真實誠懇,而且力行要有始有終。
【一一八】衣冠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ē/ㄜ)黨①之義。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註釋)①阿黨: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於下,結黨營私。
(白話)國君的衣冠中規中矩,因此朝廷內就不會出現奇裝異服;所說的話符合道義,因此臣下就不會謊報下情;自身行為遵循道義,處事公正,那麼國家就不會有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現象。以上這三點,乃國君日常的行為規範。
【一一九】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積也,安有不聞者乎?(卷三十八 孫卿子)
(白話)聲音不因為小,而沒有人聽到;德行不因為隱藏,而不被發現。寶玉蘊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潤;深潭裡有了珍珠,連潭岸都不會乾枯。由此可知,行善貴在日積月累,哪有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六 度量
【一二〇】帝曰:「夫(fú/ㄈㄨ/)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白話)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記恨小的仇怨。」
【一二一】老子曰:「報怨以德。」(卷四十 賈子)
(白話)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七 謙虛
【一二二】《彖》曰:謙亨①。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②,君子之終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亨:通達;順利。②踰:超越。
(白話)《彖傳》說:謙卑,則亨通。天道的法則是向下周濟萬物,光明普照天下;地道的法則是位處卑下而地氣向上運行;天地溝通,陰陽和合,所以說「亨通」。天的法則是減損盈滿者,增益謙虛者;地的法則是改變盈滿者,充實謙虛者;鬼神的法則是傷害盈滿者,施福謙虛者;人類的法則是憎惡盈滿者,喜歡謙虛者。謙虛者若位居尊貴,他的道德更顯光明;即使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君子處於尊位或卑位,均能終生保持謙虛的美德,同時獲得謙虛帶來的終生的福報。
【一二三】惟德動天,無遠弗屆(jiè/ㄐㄧㄝ\)①。滿招損,謙受益,時②乃天道。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卷二 尚書)
(註釋)①屆:至;到。②時:通「是」。此;這。
(白話)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無論多遠的人都會來歸順。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
【一二四】《象》曰:勞謙①君子,萬民服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勞謙:勤勞而謙恭。
(白話)《象傳》說:勤勞而謙恭的君子,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仰和歸服。
【一二五】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①乃離。日新,不懈怠也。自滿,志盈溢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九族:漢代儒者說九族有二。一是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二是父族四(指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外祖母、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岳母),此為九族。
(白話)德行天天進步,世界各國都會受到感化而遠來歸順;心志驕傲自大,連身邊最親近的家人也會離散。
【一二六】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易經》上說:「有一個道理,能按著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國家,小能保全自身,這道理就是謙虛。」
【一二七】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ì/ㄓ\)遐①,必自邇②。言善政有漸,如登高升遠,必用下近為始,然後致高遠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陟遐:遠行。遐,遠。②邇:近。
(白話)如果要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如果要行遠,一定要從近處起步。因此無論做學問或處事,應從淺近處下手,然後循序漸進,慢慢深入,不可好高騖遠。
【一二八】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下,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者。(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江海所以能成為山谷河川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應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長。
【一二九】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①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肖②
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逸群:超群出眾。②不肖:謙辭。指不才,不賢。
(白話)真正的君子,常保心態謙虛,舉止恭敬有禮,不以出眾的才能而高於眾人之上;他把別人都看作是賢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是不賢之人。因此別人願意告誡他而不覺得厭煩,教誨他而不覺得疲倦。
【一三〇】汝惟弗矜①,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弗伐②,天下莫與汝爭功。自賢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讓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勞,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絕眾人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矜:自誇;自負。②伐:自我誇耀。
(白話)你能不自以為賢能,天下才沒有人和你爭賢能。你能不自我誇耀,天下才沒有人和你爭功勞。換句話說,國君能時時保持謙恭謹慎的態度,天下才能永保穩固,不被推翻。
【一三一】夫(fú/ㄈㄨ/)人有善鮮(xiăn/ㄒㄧ銨\/)①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②,矜則陵人③。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註釋)①鮮:少。②掩人:掩蓋別人的優點。③陵人:以勢壓人、欺侮人。
(白話)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誇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誇就會掩蓋別人的優點,自傲就會凌駕於別人之上。掩蓋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掩蓋他;凌駕別人的人,別人同樣也會凌駕於他之上。
【一三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如果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華和辦事能力,但是驕傲而且吝嗇,不肯分享,其餘雖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觀了。」
【一三三】「亢龍有悔」①,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下無陰也。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賢人雖在下而當位,不為之助。是以動而有悔也。」……「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卷一 周易)
(註釋)①亢龍有悔:亢是至高,龍為君位。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亢滿為戒,否則會有敗亡之禍。(白話)「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高傲為戒,否則會有敗亡悔恨之禍。」為何這麼說呢?夫子說:「地位極其顯貴,沒有比這再高的位置;身分極其崇高,沒有人能親善接近。賢人都處在下位,而無法在旁輔佐協助,因此一舉一動不謹慎就會引禍上身。」……「亢」字的意義,只知進取卻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卻不知會衰亡,只知獲得卻不知會喪失。這只有聖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進、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聖人才能如此吧!
八 謹慎
【一三四】惟聖罔念①作狂②,惟狂克念③作聖。惟聖人無念於善,則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則
為聖人。言桀紂非實狂愚,以不念善故滅亡也。(卷二 尚書)
(註釋)①罔念:失掉覺察。②狂:狂妄愚昧之人。③克念:克服妄念。
(白話)人人都有聖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續不斷,則被煩惱纏縛,就會變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會變成聖人。由此可知,「聖」與「狂」之分,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一三五】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卷二十七 吳志上)
(白話)《國語》上講:「為善如登山那樣艱難,必須時時克服自己的習氣;為惡如山崩那樣迅速墜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三六】《曲禮》曰:毋不敬,禮主於敬。儼①若思,言人坐思,貌必儼然。安定辭,審言語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儼:恭敬莊重之貌。
(白話)《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安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安定人民啊!
【一三七】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說苑)
(白話)地位愈高而態度愈要謙恭,官職愈大而內心更要謹慎,俸祿愈優厚而愈不敢妄取貪求。
【一三八】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生來就顯貴的人,容易驕縱;生來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貴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來自我反省觀照,而能夠不做錯事的就很少了。
【一三九】九三:「君子終日乾乾①,夕惕若②,厲③,無咎④。」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居下體之上,在上體之下。明夫終敝,故不驕也;知夫至至,故不憂也。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惕,怵惕之謂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乾乾:自強不息貌。②惕若:警惕戒懼。若,語助詞,無義。③厲:危險。④咎:含有咎害、災病、罪過等義。
(白話)乾卦九三爻辭說:「君子整天勤奮不懈、自強不息,直到夜晚也警惕戒懼,這樣才能處於險境而避免禍害。」怎麼說呢?夫子說:「這是譬喻君子要增進道德、建立功業。做到忠誠信實,由此可以增進道德;對人民大興文教,自己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保持真誠,由此可以積蓄功業。所以處在上位而不驕傲,處在下位而不憂慮。能夠整天勤奮不懈,隨時警惕戒懼,雖處險境也能避免禍害。」
【一四〇】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猶道路也。出入動作由之,須臾離之,惡乎從。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其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也。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若有觀聽之者,是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也。(卷七 禮記)
(白話)心是不可片刻偏離正道的,可以離開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懼。要知道,最隱暗且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微細且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為念頭容易放逸,所以君子特別謹慎於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一四一】行有四儀①: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②也。(卷三十六 尸子)
(註釋)①儀:法則;標準;準則。②響:回聲。
(白話)言行有四個準則:一是遵循志向的過程中,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能時,不忘道義;三是恪盡職守時,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能謹慎遵守這四個準則,終生不忘,名譽和功業自然會隨之而來,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隨,聲音發出會有回響一樣。
【一四二】君子口無戲謔(xuè/ㄒㄩㄝ\)①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撿②。言必有防,行必有撿,雖妻妾不可得而黷(dú/ㄉㄨ/)③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慍(yùn/ㄩㄣ\)怒④ ,而教行於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鄉黨。傳稱「大人正己而物正」者,蓋⑤此之謂也。(卷四十六 中論)
(註釋)①戲謔:開玩笑。②撿:約束。③黷:輕慢,不恭敬。④慍怒:惱怒,生氣。⑤蓋:大概。
(白話)君子開口不說玩笑的言語,說話必定防範約束;自身沒有玩笑的行為,行為必定檢點謹慎。說話防範,行為謹慎,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親近而無禮,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輕慢。所以,君子不用嚴厲訓斥,而身教就能影響整個家族;不用規勸告誡,而良好的風氣就能教化整個鄉里。《孟子》中稱讚,「聖人端正己身,而身邊的萬事萬物也會隨著端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一四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誡,雖處安樂,必警誡也。無行所悔。所悔之事,不可復行。(卷十 孔子家語)
(白話)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一四四】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為之階①。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階:途徑;緣由;憑藉。
(白話)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一四五】夫(fú/ㄈㄨ/)輕諾必寡信,不重言也。多易必多難。不慎患也。是以聖人猶難之,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也。故終無難。聖人終身無患難之事,由避害深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隨便地許諾,必定很少講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將遭遇很多困難。因此聖人處事還要抱著艱難之心,所以終究沒有患難之事。
【一四六】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動則得禮樂之節。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恃尊貴以自恣。樂佚游①, 佚游,出入不節。樂宴樂,損矣。」宴樂,沉荒淫黷也。三者,自損之道。(卷九 論語)
(註釋)①佚游:放縱游蕩而沒有節制。
(白話)孔子說:「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種。喜好以禮樂來節制舉止,喜好讚揚別人的善行進而引導大家見賢思齊,喜好多結交賢德益友,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貴、才能驕人,喜好散漫游蕩,喜好沉迷宴會飲酒、尋歡享樂,這都會使身心受到損害。」
【一四七】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利祿為榮。
九 交友
【一四八】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①;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水相得合而已,酒醴相得則敗。淡,無酸酢少味也。(卷七 禮記)
(註釋)①醴:甜酒。
(白話)君子之間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間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雖平淡卻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雖親密卻易互相敗壞。因此,君子應審慎擇友以成就德行,提升道業。
【一四九】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①,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②,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卷十 孔子家語)
(註釋)①芝蘭之室:放有芝、蘭等香草的房間。②鮑魚之肆:賣醃魚的店鋪。
(白話)所以說:與善人相處,就像進入有香草的屋子裡,時間一長就聞不到香氣,這表示自己已經融入其中,與香氣同化了;而與不善之人相處,就像進入鹹魚鋪子裡,時間一長就聞不到臭味,也是與臭味同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謹慎地選擇朋友與環境。
【一五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pì/ㄆㄧ\)②,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③,面柔者也。友便佞④,損矣。」便,辯也。謂佞而辯。(卷九 論語)
(註釋)①諒:寬恕;體諒。②便辟:善於迎合他人。③善柔:善以和悅或柔順的姿態奉承人。④便佞:巧言善辯,阿諛逢迎。
(白話)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跟正直無私的人交友,跟寬恕的人交友,跟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對我們的德行都有益處。若跟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跟偽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言善辯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會損害德行。」
十 學問
【一五一】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話)勤學不厭倦,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
【一五二】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以君德而處下體,資納於物者也。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白話)君子勤奮學習以積累學問道德,有疑難則虛心請教來明辨真諦,用寬恕厚道的存心來待人接物,用仁慈博愛的精神廣行於天下。
【一五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易》曰:「君子以多志①前言往行,以畜②其德。」(卷四十四 潛夫論)
(註釋)①志:記住;記載。②畜:培養。
(白話)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一定先要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多多記取且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善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一五四】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qiăng/ㄑㄧㄤ\/)①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②於義,可謂學矣。」(卷三十五 曾子)
(註釋)①強:勉力。②從事:參與做(某種事情);致力於(某種事情)。
(白話)曾子說:「君子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檢查反省自己的過錯,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了。」
【一五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去冥思苦想,但毫無獲益,不如學習聖賢的經典。」
【一五六】見善,必以自存也;見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①我而當者,吾師也;是②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非:反對;責備。②是:贊成;肯定。
(白話)看到善行,必定一絲不苟地自我對照,並加以學習效法;看到不善,必定戒慎恐懼地反省檢點,並拿來警惕借鑑。所以批評指正我而又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贊同我而又很得當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諂諛奉承我的人,就是禍害我的人。
十一 有恆
【一五七】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從小成大也。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從卑至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近至遠。(卷三十四 老子)
(白話)兩手圍抱的粗壯大樹,是由細小幼苗長成的;九層高的樓臺,是由泥土堆積築成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邁開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
【一五八】故不積跬(kuǐ/ㄎㄨㄟ\/)步①,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孫卿子)
(註釋)①跬步:半步。古時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
(白話)不積累半步前進,無法遠行千里;不匯聚滴水細流,無法成為浩瀚江海。由此可見,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漸大累積而成,沒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一五九】九三:不恆其德,或①承之羞。德行無恆,自相違錯,不可致詰,故或承之羞也。不恆其德,無所容也。(卷一 周易)
(註釋)①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白話)恆卦第三爻象徵:不能永恆地保持美德,或許將蒙受羞辱。不能永恆地保持美德,必然喪失操行,無法立足容身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