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献者之歌
文 || 倪双民
近日有幸再次拜读了《孔繁森》一书,该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此书系统的介绍了共产党员孔繁森光辉的一生。读来令人深深感动,内心无比震撼,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孔繁森同志1944年7月出生在山东聊城,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复原后回到聊城工作。1979年赴藏工作。在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的三年间,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是爱民的样板。1988年再次响应党的号召进藏工作。在担任拉萨市副市长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公办学校和半数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他立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中领养了三名藏族孤儿。由于他经常把工资分给贫苦群众,领养孩子后,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见拮据。即使他平日三餐主要靠榨菜拌饭将就,也坚决不让领养的孩子跟他一样吃苦。为此他曾三次偷偷卖血为孩子们买营养品。
首次进藏时,他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在第二次进藏时,他随身带了一个药箱,每次下乡都会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药箱,工作之余为农牧民看病,分发常用药品。在他的精心查看和关照下,许多牧民的病痛得到解除,对党的干部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藏区一旦提到孔繁森,人们无不伸出大拇指啧啧赞叹!
他是无私奉献的典范。1993年春天,年近五旬的他担任阿里地区地委书记。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为了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他忍受着严重缺氧的高山反应,深入细致的进行实地考察。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地区的98个乡,行程达8万公里。有时在空旷的山野里奔波一整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饿了吃一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掬一捧山泉水。他像高原上的红柳树那样不惧风雪,不畏严寒。泥淖中他步步前行,寒风中他坚毅迈进。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义无反顾。在长期的奔波操劳中,身体也几度不适,但他从未因此而耽误工作。
他是廉洁自律的模范,为了党的工作他可以尽其所有,可面对家人却有着许多亏欠。他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爱着自己的亲人。但他坚信: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为了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他舍弃了家庭的温暖,舍弃了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舍弃了很多本来可以享受的东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西藏的农牧民。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的路费却需要自己筹措。返程时,孔繁森连妻子的路费都筹不够,妻子不得不向熟人借齐路费。女儿上学的学费,他都无力支付,以至于女儿要点零花钱都必须向妈妈张口。
他时时把藏区农牧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家里年迈的老母亲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在他殉职以后,人们从他的身上只找到了八元六角钱,这也是他唯一的遗产。这正印证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坚定信念:“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延续到永远,但他的精神却可以永世长存。他的一生是一个共产党员不懈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西藏的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鞠躬尽瘁,为西藏人民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孔繁森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折射着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光辉。
当年,毛主席对共产党的先进性有过一个通俗的解释:什么是先锋队作用?就是带动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最前头。孔繁森就是站在革命队伍最前头的人。我们的每一位党员,都应该像孔繁森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石,真真正正把人民放在心上。领袖在二十大报告里再次重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要守住民心,任何党员,不管是党的干部还是我们的普通党员,作为无产阶级先进组织的一分子一定要不忘誓言,守好初心,真正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勤奋工作。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孔繁森就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一往直前,勇挑重担,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