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公学始祖
春秋时期,孔子在山东曲阜创立了私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公元前141年,西汉的文翁在成都创立了公立学校,史书记载:“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石室于城南,开二堂,…复作周公礼殿,画孔子像。”
以今天视角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堪称中国伟大教育家,文翁则是世界公学始祖,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给世人留下两千多年文脉不断的成都“石室中学”。孔子和文翁的功绩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史册,他们共同成为中国文教事业领域一个符号。

文翁石室“几起几落”
秦末汉初,四川“僻陋有蛮夷风”。文翁开一代教化之风,蜀地很快呈现出“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繁荣昌盛景象,誉为“天府之国”。然而,文翁石室命运多舛,最初有“温故”和“时习”两间石室,后来增加周公礼殿。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和扬雄是朝庭命官又是辞赋大家,两人合称“扬马”。他们先后在文翁石室教授经学,学生“数千人”,文翁本人也是硕儒,他既请司马相如和扬雄等人给学生授课,也亲自为学生授课。
文翁办学很有特色,他在体制上实行政教合一,教育上实现“有教无类”,坚持考试制度,在教学上采用分班、分类、分科教学,教学由自己和司马相如、扬雄等知识渊博,德高望重文化大师担任。学校教材和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政治性和实用性,注重实践。就业方面强调优生优用,学以致用,根据才能选拔任用。
汉武帝下令全国各郡按照文翁创办石室精舍模式设立官学。班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道出了文翁办学影响和两千多年里巴蜀文人雅士生生不息原因。后世将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并列为秦汉时期四川两大造福后人、功彪史册不朽业绩。
石室精舍在西汉时期增设吏寺二百余间,东汉改为益州州学,宋代扩建为学宫。北宋文学家宋祁写道:“蜀有儒自文翁始”,奠定了文翁作为巴蜀教育之父不朽地位。
石室精舍在明末清初毁于一旦,文教事业荡然无存。清代后期在石室原址上并排修建了成都府学和锦江书院,两块招牌相依。民国时,锦江书院改名“成都府师范学堂”成为四川大学前身。1983年,文翁石室改名为“成都市石室中学”。

成都石室中学
成都石室中学建立在文翁石室地基之上,人们透过古色古香花墙看校园会被墙内古建筑群和汉代建筑风格教学楼所震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大门上方巨匾写着“文翁石室”四个大字,“仿佛感到两千多年厚重历史从匾额上滴落下来,从朱红圆柱上散发开来,从绿色琉璃瓦上流淌下来,扑面而来文化韵味使闹市中人们拥有了心灵的宁静与肃然。”
石室中学校门旁石碑上刻着“汉文翁石室遗址”几个字,提醒人们:脚下这块土地留下过文翁、司马相如、扬雄和卓文君等人足迹,此地教育香火至今不绝,挥之不去。

石室中学人才辈出
“石室精舍”源远流长、影响深广。该校历史上优秀校友包括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杨慎、李调元、彭家珍、吴玉章、王光祈、李劼人、周太玄、郭沫若、何其芳等。民国以来,教科书上时常登载有石室校友的作品,如锦江书院院长彭端淑发表的文言文《为学》,郭沫若写的新诗《天上的街市》,何其芳的诗歌《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周太玄的诗歌《过印度洋》等。
名人们的题词也反映了学校的辉煌历史。如:郭沫若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挂在校门两侧,楹联横额“求实务虚”挂在校门上方;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题词是“古今一校,扬辉千秋”。
今天,石室中学成为了四川省优秀学校之一,为社会培养出众多人才。近年来,石室中学在高考和学科竞赛中还屡次创造出全国第一,2008年包揽了四川省文理双状元。我的亲友中也有不少人毕业于石室中学,他们离开学校后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做到了个人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文翁纪念馆
文翁既崇文重教又重视政务、农业和水利建设,他在任期间不断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发展农业,《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文献通考》记载了他的许多政绩,指出文翁首创政学一体,开公学先河,注重人才培养,择优选拔官员,关心人民生活,广泛教化百姓,兴修水利,流通物种,发展农业生产等。今天看来,文翁推进中华文明,发扬儒家思想,发展汉语言文学,建立文官制度,加强农商交流,不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文翁老家安徽省舒城县文冲村三面环山,一水贯中,有“文氏宗祠”一座,大门上书写“文氏宗祠”四个大字,两边联曰:“雁门家声远,化蜀泽世长”,议事厅悬挂金匾“家国之光”。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打造文翁品牌,弘扬文翁文化,建立文翁纪念馆、纪念园、“文翁读书庄”、“文翁石室”、“都江堰”等景观,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地。

后 记
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存在遗憾,我们强调文化自信,然而有不少人习惯于“言必称希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成就知之甚少。如: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文翁是“世界公学始祖”,不知道文翁继续修整完善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知道“汉有文翁,千载吏宗”,不知道李白、苏东坡、杨升庵、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都从文翁的文教传统中得到了滋养,不知道家国情怀是文翁石室的光荣传统。
今天,石室中学的学子们在升旗高唱《国歌》后都要诵读郭沫若先生的题词:“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爱国求真”在石室中学成为了新一代石室人不懈的追求。


个人简介
姓名:侯平,男,网名:宁静致远。中共党员,大学副研究员,五级职员。先后任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新闻学会会员、成都市科普作协会员,擅长散文和音乐评论,在《四川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宣传》、《四川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理论与研究》、《今日头条》等发表文章2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