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真行!(仁智)
贵州省花溪区青岩古镇青年创业者、非遗传承人张婷婷致力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彰显非遗传承风采,受到人们点赞!
你看: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妙手穿青》工作室,一身民族服饰的张婷婷正忙碌着,因为她知道一件作品的好坏,不仅是关系着传承的态度,也是让大家认可的关键。
从张婷婷通过手艺致富,到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过去十年,她用匠心,将发展民族手工艺与扶贫相结合,在对商品进行品控后,发至全国各地专卖店中售卖。
“这些年,我们的生活不断进步发展,推广传统技艺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例如直播授课、公益讲座进图书馆、进校园等,都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婷婷说。
据了解,1985年出生于贵州省纳雍县的张婷婷,离开学校在外创业多年后,于2017年8月回到贵州,在贵阳创立“妙手穿青”品牌,注册成立贵州妙手穿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她是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负责人、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贵阳市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习基地负责人。
她说:“我是穿青人,少数民族有很多珍贵的技艺,我们所做的手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举例来说,一条纯天然的民族特色衣裳,制作过程并不容易,需要经过挑布、印染、刺绣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同时,最为关键的还是这套传统印染技术—“豆染”,顾名思义就是用大豆做的原材料。
张婷婷拿着一块未染色布料进行印染流程,详细向人展示传统技艺的魅力。
经过几次浸染后,布料的颜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逐步显现原色、青色、蓝色的变化规律。染色完成后,她又将这些布料进行仔细地清洗,然后将其放置在阳光下晾干。
“到此,布料这就算染好了,接着我们把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元素提取出来,再进行原创设计,将其绣在布料上,就可以做成衣服、手提包等各式各样的非遗产品。”
在张婷婷的带领下,参观了妙手穿青工作室,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每一件作品都有独特的花样纹饰赋予其上,一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由于需要纯手工制作,和当下流水线产品的效率自然不能比,但其中的韵味意义确是弥足珍贵,这或许就是传统技艺的魅力所在。”张婷婷笑言。
据了解,自幼生活在小山村的经历,让张婷婷对传统技艺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印染与刺绣,在母亲郝忠莲的言传身教下,她自小便展现出了这方面的天赋。
“应该是1991年的时候,6岁的婷婷有一天拿着自己印染的围裙过来给我看,当时既吃惊又高兴,因为确实没有特意教过她这些,怎么就做成了呢?!”郝忠莲说,张婷婷是三个儿女中最小的一个,两个哥哥从小就对这些不感兴趣,只有她是情有独钟,现在看来,可能就是凭借骨子里那股倔强劲儿,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技艺,就是觉得母亲做的东西都很好看,就照着样子做来玩。”张婷婷说道。就这样,从6岁那年制作出第一件作品开始,张婷婷正式走上了传统技艺的传承道路。
张婷婷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除了照顾年幼的女儿外,还会抽空与母亲一起印染、刺绣,分享交流传承的心得与体会,但现实的情况,确令母女俩有些忧心。
“我和母亲交流时常常会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传统技艺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是一门有些枯燥的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肯定是好事,但这些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手艺活,以后该何去何从?”
张婷婷直言,她希望有年轻人感兴趣的、愿意沉下心学的加入队伍,一起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她也不是没有想过把技艺传给下一代,但女儿对于传统技艺没有那么热爱与执着,这也使得张婷婷明白了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与耐心。
“传统技艺,母亲传给了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一传十十传百,这样慢慢影响更多的人……因为民族品牌的崛起,要有人为之奋斗,而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大家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全面推进贵州的乡村振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他们投身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正以砥砺前行之姿,书写青春精彩答卷。
贵州省的印江秦氏傩戏、平塘秦礼军的傩技、花溪大寨地戏、赵司贡茶、石板舞龙…… 至目前,仅贵阳市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5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6人,市级27人,区级20人,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张婷婷真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