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 人人有责
耿志平(甘肃)

好久没回老家去了,那天回去,在各位叔叔家转了一圈,他们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背也弯的厉害了。让我惊喜的是,家家都有一个储存粮食的房间,里面的小麦,高粱,黄豆,糜子,油菜籽,摞得整整齐齐,院子里还有一大堆刚收回来的新玉米。
我问婶婶,这么多粮是几年积攒的?他们告诉我有三年的,有两年的。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看着高高的粮食囤子,叔叔婶婶的脸上笑开了花,仿佛中了大奖一样开心,我也由衷的高兴。
对他们来说,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土地就是他们的饭碗和财富,向土地要粮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他们艰辛的务作。岁月在他们饱经风霜的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茧,在他们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年轮。虽然劳累,但每年的春种秋收就是他们最踏实,心安理得的时候,连睡觉也鼾声如雷比平时香多了,因为一年的忙碌,劳有所得。看着一袋袋粮食,他们心里都甜蜜蜜的。
粮食是生存之本,没有粮食,一切都无从谈起。民以食为天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一零后,他们没有经历过饥饿的日子,没有尝过没饭吃饿肚子的滋味,许多人还养成了浪费粮食的习惯,总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随心所欲,把浪费粮食当做稀松平常的事,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或者学校食堂,饭菜合胃口了,可以吃一些,不合胃口,吃两口就随手扔掉,就像扔废纸或垃圾一样,不但不觉得羞耻,还觉得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家里有钱,不差那一口。
很多在学生灶上帮过厨的熟人说,每天都有很多的馒头和面条被扔进垃圾桶,她们看到很心疼,又没有办法。
我在想,难道老师没有教过学生勤俭节约么?难道他们不知道浪费粮食可耻吗?每个人很小就背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难道就不能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吗?老师何不带他们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体验农民种粮和收获的不易?或者让他们用面粉做一顿面条,让他们知道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的道理,不能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或者给浪费粮食的同学停一顿饭,让他感受一下饥饿的滋味?看他还改不改浪费粮食的恶习。
在乡下,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有吃饭舔碗的习惯,年轻人都看不惯,甚至觉着脏。因为老年人曾经挨过饿,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是大人省吃俭用,才养活了他们,在那个饥荒的年代,有多少人没能活下来饿死了,他们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所以才会一辈子节衣缩食,看到掉下的饭粒就会捡起来吃掉。而儿孙们则不在乎,认为是老人小题大做,没必要,甚至还一脸的嫌弃。
如今,全世界面临粮食危机,许多非洲的人饿得皮包骨头,小孩活活饿死,惨不忍睹。如果每个人都不注重节俭,在不久的将来,饿肚子的说不定就是我们自己,就算你再有钱,也不一定能买来粮食,不一定有饭可吃,到那时,你还能那么傲气十足地扔馒头,倒饭菜么?
国家为了积攒粮食,在很多县域都有粮库,几十万吨,几千万吨的粮食过两三年换一次,把陈粮运输出来吃掉,再把新的纳进去,有专人负责通风和防止鼠害。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每一天就要消耗掉很多的粮油,肉蛋,蔬菜。如果浪费之风不止,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国家提倡“光盘行动”,很多人都表示支持。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每个人浪费一点,一天下来,一年下来要浪费多少东西?汇聚到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决不能掉以轻心和麻痹大意。
餐桌上的浪费一直令人发怵,好多人请客为了所谓的“面子”,点很多菜,有些只吃了一点,有些压根就没动筷子。谁也不愿意打包,认为很丢脸,好端端的饭菜,就那样白白浪费了,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有很多饭店做的就很好,根据人数,建议你点几个菜,尽量避免剩余,有些人很支持,有些则不在乎,认为自己有的是钱,只要充了面子才不管浪费与否,其害无穷呀!
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这一良好作风不能丢,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节约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了,也就不会铺张浪费,自然而然就习惯成自然了。
种粮也是很重要的事,不能为了经济效益,就把良田改作它途。如果没有那些在土地里要粮食的庄稼人,你还会那么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吗?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节约粮食,从自己做起,做到人人有责。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