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鸽子帮人净化浑浊的灵魂
——马玉琛长篇小说《羽梵》的读后感
董惠安
我们西北大学中文系七九级老同学马玉琛的巨作《羽梵》横在了眼前,翻开来,打开了一个清凉世界的窗户。应当说,老马同学在长篇小说《风来水来》《金石记》之后,经过十一年的潜心修炼精心打磨,磨砺出一把锋利的古剑,剑走偏锋,划出了《羽梵》中鸽飞人炫、人鸽共舞的世态影像。他身边热切的青春粉丝们翘首以待等了十年,等的花儿都要凋谢了,千呼万唤中《羽梵》酷似书中穿云破雾的鸽神,终于等来了,凋谢的花儿重新妩媚起来。而我们这帮老同学,等得头发都白了,此时翻开大作,青春的热血又沸腾起来了。
《羽梵》咋一看,俨然一部“养鸽指南”或者“花鸟虫草”百科全书,因为其中的养殖知识太全面到位了;也可以被看作一部鸽赛逐鹿争鼎的江湖争霸的武侠秘籍,其中的数次赛鸽活动声势堪比武林诸派的华山论剑;更可以被看作周秦汉唐文化传承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传奇,书中流淌着秦颂汉赋唐诗宋词的一池春水;甚至可以成为探讨当今时代商品大潮情势下人欲横流的众生百态图、官场腐败与反腐倡廉的活教材。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各得其所。而我看后产生的感悟,则是人的善与恶,折射到鸽子世界的福与祸。
鸽子先于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它们没有进化到食物链的顶端,却一直保持着那份纯真善良和姣好,称之为人类的挚友也是名至所归。在我的印象中,“和平鸽”是世界公认的美好象征,每逢盛大庆典的高潮,总要放飞鸽群。在《圣经》中有诺亚方舟行驶在滔滔洪水中,是鸽子衔来谷穗,带给人类生的希望;《古来经》中要求杀鸽子必须用金刀宰杀银盘接血,实际上是禁止屠宰鸽子;佛教中有过“尸毗王割自身肉,从鹰口下救赎鸽 子”的传说。上面三大宗教关于善待鸽子的信义,乃是我在《羽梵》中的初次接触并产生了深切领悟。毕加索的作品中,大多都呈现抽象变形,唯有和平鸽与美少女同体,线条简洁而流畅。这大约也代表了全人类的一种审美共识。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商品大潮涌动,鸽子的世界也躁动不安了。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长安城上空的鸽群也感受到了风云变幻,尤其是当信鸽比赛和奖金挂上钩之后。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当鸟儿的翅膀挂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羽梵》中鸽子被人给予了厚重的夺金希望,故事就悲催了。为争冠夺金,鸽子的训练变得冷血而残酷:没有按时归巢的鸽子被毫不留情地宰杀吃肉,哪怕是鸽子摇摇晃晃地回来了却未能及时跨进鸽舍门,都要无情地淘汰灭杀;花郎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竟是让信鸽参与贩毒;木归智为了让自己的鸽子天赐在长途赛程中保持耐力,竟然给天赐注射“兴奋剂”。书中描述的一千公里大赛过程,简直是逆风千里,关山重重。一路上有人张网拦截鸽群,有人鸟枪伺候,加之由于环境污染造成了沙尘暴遮天蔽日,注射过“兴奋剂”的天赐呼吸受阻,更是雪上加霜。故事中的这羽优秀鸽子天赐,被主人木归智押上了巨额赌注,并规划了“要么木百万,要么穷光蛋”的结局。当天赐突破沙尘暴、拦截网、猎枪子弹等灭杀死亡线,精疲力尽地飞回长安,跌进鸽舍时,等待它的是主人赌注输光后的疯狂暴摔,一命归天。故事读到这里,令人五脏俱裂、灵魂出窍!虽然木归智最终被养鸽人踢出了圈外,受到了灵魂的审判,但难以抚平读者心头之痛。
鸽子的灭顶之灾还在后头——商品大潮中的贪官司空千秋出场了,他的一大“开发”手笔就是在长安南郊开辟高尔夫球场,顺便给权贵和自己盖几套别墅,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铲平故事中的“桃花源”——菊花园的基础上。至此,长安鸽群栖息的一方净土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虽然后来这项工程成了“烂尾楼”,但鸽群的清凉世界已经不复存在。而在存在于城市楼群中间的济慈医院楼顶的鸽棚“凌烟阁”也被拆除,爱鸽如命的皇甫三兴郁郁而终。清凉的充满盎然生机的鸽子世界变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本书给当今时代提出的一大反思命题: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高楼广厦之外,留有一片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空间?
《羽梵》其中亮点之一是勾勒出了天人合一,人鸽共鸣的境界,人鸽心灵相同,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书中多次出现人与鸽的第一人称切换,情到深处,通过鸽子的视角表述观点,叙述故事,其间折射出了人事的隐秘与猥琐、短视与狭隘,揭示的是人类在金钱名利面前的急功近利和世风日下。可以说,鸽子不会为食而亡,但当代一些人却会为财富为名利而死。
《羽梵》给读者不仅仅是鸽坛争霸、养生怡情的故事,最引人深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薪火传承。大学同窗四年间,马玉琛的棋艺不敢恭维,惟记得他的坐姿神态颇具风度,屡败屡战,博得不少女生的青睐。如今在《羽梵》中,他实实在在地下出了一盘大棋。从本书的丰富的内涵观之,需要用心气和阅历加上感悟才能品透的茗茶。盛唐曾兼蓄并收了不同的宗教信仰,而《羽梵》中通过故事彰显了不同宗教对于鸽子的爱护的共性。书中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感怀,通过皇甫三兴的血脉传承,以及鸽子的品种基因得以揭示。鸽哨的工艺进化让周秦汉唐的艺术种子繁衍生息。不同的意境都通过秦风唐诗以及《圣经》福音得以渲染点化,给人更多的警示。
《羽梵》堪称美文佳作。精雕细刻,字字珠玑,妙语惊人。用文心以雕龙,尽诗言成雅颂。其词藻华而不艳,如同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人物刻画功力不凡,形象栩栩如生,尤其对众多女性的描写格外灵动出彩,或娇媚,或贤淑,或聪慧,各具美态,特色鲜亮,尽态极妍。作者没有贾宝玉在怡红院美女群中日浸月染的功夫,没有当今美女粉丝,尤其是众多洋溢着青春书卷气的才女型的粉丝的包围攻伐,那是难以成竹在胸,笔下生华的。
本人与马玉琛同学同窗并偶尔同框,但知人知面却不知其心中藏着一个隐秘而斑斓的精彩世界。他声言此书不同于陕西文坛主导的现实主义风格,他毅然走在浪漫主义的花间小径中,不求轰轰烈烈地惊世骇俗,但求清净寂寞之中的胆剑琴心。在他的隐秘世界里,有红袖添香,有花前月下,有鸽语虫鸣,有古风今韵,状似姜太公,酷比陶渊明,胸怀老子撰《道德经》之雄心,心藏出茅庐而三分天下之云气,不折腾出些大名堂岂不怪哉?书中塑造的代表天地正气的皇甫三兴、元菊生(布陶),一个俨然是西方绅士,一个怀揣着佛心禅风,一个在养鸽的同时开设着慈善医院救死扶伤,一个出身于中医世家开辟菊花园,身居乡野而兼顾天下,支撑着古往今来的养鸽传承。据说此二人现实中没有原型,全凭会意想象,然而我感悟到此二人乃马玉琛在“羽梵世界”中投射的身影。看看他自己数十年来对养鸽事业的痴迷和坚守,常常放鸽子获大奖的荣誉,看看他的学贯中西的研究成果,再看看他一身对襟长衫行走于翰林书苑、繁华市井一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神态,认定他本人就是书中圣贤也不为错。
话到此时,我想暂时抛开《羽梵》,絮叨一下我们七九级这个在思想解放时期诞生的特殊群体的“青葱”往事。当时的哲学兼美学课老师同向荣鼓励大家要积极“体验生活”,尤其是对于立志于文学——人学这个使命的同学们。本来就活跃的这群人,更加活跃,后来成为文艺大批评家的杨乐生毕业前刚满二十岁,就单人骑个破自行车千里下广东,体验了一把改革前沿的火辣辣的生活;怀揣着成为文学评论家梦想的党员班干部李明斌,咬着牙壮着胆红着脸进入舞池抱着女同学舞动一曲,后来就有了敢于从机关大院出走下海闯荡世界的壮举;楼道歌手兼诗人杜仲龙携女友勇闯天山四十年,还在基督教礼拜仪式上还客串了一把唱诗班领唱;“大姐大”蔡新建体验了从设计院到媒体、从古城西安闯荡海南,最终到成都寺院戴发修行的跨界人生;后来成为陕西“黑马”作家的刘林海毕业后从商业调到司法界,后来自修律师专业,还到美国过了一把打跨国官司的瘾......而我们的马作家数十年间经历了哪些体验呢?曾记得他毕业后在高校任职,曾到名为《喜剧世界》的杂志社兼过编辑,后来讲授小说创作课的老师郑定宇担任西安市广电局局长时,他希望郑老师帮忙调动工作,郑老师说你离开高校岗位可以当官,但做学问搞创作就不行了。经过再三斟酌,他还是选择了寂寞。小说《金石记》可以反映出他在古玩文物市场及圈子里的研究体验,而《羽梵》无疑是集中了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的至今仍在坚守的养鸽体验。而围绕着养鸽而展示的仿古服饰、饮茶文化、建筑艺术、宗教信义,以及男欢女爱、官场规则等等知识层面,那可不是一般的涉猎体验所能企及的,说他是当代终南隐士、多面博士也是恰如其分的,其《羽梵》寓意深刻,一两遍读不懂悟不透也是可以理解的。同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张晓虎博士将《羽梵》归于“学者作品”,他说,玉琛的这部作品,隐喻极多,如鸽喻、棋喻、菊喻。隐喻之中包含“言不尽意”文字界限。其文学思想首见于“超星视频”的学者大课堂,小说创作正是其理论思维的形象表现。这就是学者作品特色,典型如《管錐编》和《围城》。
退休后从官场回归艺术评论本行的老同学李明斌说,看老马的书,需要边查词典,边搜百度。黑马作家刘林海说,我看老马的书,速度极慢,字斟句酌,方才发现老马很是用心,只不过,有几个读者肯静下心来钻研?
我感觉看马作家的书,就像是在听课,接受灵魂的洗礼。忍不住都想在读此书前静心屏气,沐浴焚香。对于我们读过中西方文学史,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人,在领会宗教圣徒对于鸽子的敬重怜悯关爱的信义时感觉沉重和压抑,阅读过程不时地感觉到认知能力的欠缺,那么对于在生活压力下在竞争的夜色中匆匆行走的年青一代来说,马作家把他们甩得太远了,而中华文化的传承,不可能越过他们这一代。七九级同学群群主胡军辉直言不讳:读大作《羽梵》“花郎和翘秀洞房花烛夜”一节,无花好月圆应景,管弦丝竹唱和也罢,却是怒涛巨澜大作,狂风雨剑肆虐,好不叫人揪心,只是看到“软塌塌地睡死过去”才知道干啥事了,通俗一点不好吗?胡群主是保持着少年情心的长青春藤,虽话糙理端,却也代表了众多你的年轻心态,可供马作家参考。
读罢《羽梵》,通过电话向马玉琛衷心祝贺,他诚恳地希望我多提批评意见。我悉心领悟还来不及呢,哪来的批评之想?要批评,还是留给素有“杨批评”美称的大批评家杨乐生吧。
董惠安2022.10.18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