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长者杨遵贤
罗荣
作家杨遵贤
我与遵贤老师同住建国街。这个街名我不大喜欢,缺乏古意,且有意识形态因素。不过街上人们的职业与街名还是相符的,大多是泥水木匠铁匠篾匠砻匠漆匠,或者是打鱼挑担砍柴种菜的。我父亲是泥水匠,杨老师的父亲是木匠。
杨老师与邱恒聪、温方荣、我内兄赖水生是同班同学,邱、赖、温三人也住建国街。作协温谈升主席写过一篇建国街出作家的文章,算了算,短短不到一华里的小街上,竟有近十人舞文弄墨。考诸原因,大抵是出于草根阶层为改变命运的发力。科举时代早已远去,但尚文的风气还有余波。
虽然同住一条街,因年龄的悬殊,我与杨老师结识较晚。我读小学五年级时,他跟赖水生、温方荣已响应领袖号召,向邢燕子、候隽学习,到东韶大山里的广阔天地炼红心去了。他们这批知青,是几年后上山下乡大潮的初潮。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比我要丰富得多,他们后来的作品,也比我的厚重得多。
杨老师很早就有文名,散文、现代诗、古体诗、楹联,都写得出类拔萃。我早前迷过写诗,还曾经想出本诗集。后来看了杨遵贤赖水生谢直云的作品,就把所写的诗全拿去揩屁股了。我不否认我的诗是“文革”战斗诗、枪杆诗、囗号诗的残渣余孽。
1988年,江西省文联与江西师范大学合办作家班,我接到通知参加考试。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修辞和散文写作这几项考试内容,我是有把握的。我比较怵的是现代汉语。于是跟杨老师联系好,每天去他家补习。差不多有半个月,我一下班就去他家,听他讲解“主谓宾、定状补”,然后他出题让我划分句子成分。他家在街面上,外墙是木板,内墙也是木板,陈旧不堪。进门一床,东西散乱,北壁贴一斗方,隶书“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联语与他的状况非常贴切,那时,他妻子仍在农村。他过得很苦,四个正在就读中小学的孩子,每天由他用炉子灶烟熏火燎地做饭喂养。他的书籍,自然如春山乱叠。他的文章,却始终章法有度。
我以全省排名前十的成绩,考入了江西师大中文系作家班。现代汉语,我得了高分。无以为报,我以在省城文学杂志多人脉熟的便利,与杨老师合作,写了几个作品发表,让他也获得一星半点微利。89年暑期,宣传部李春荣约我去瑞金采写沙洲坝改革面貌,我约了杨老师与春荣同行,写了报告文学《脊梁》。文稿由春荣(其时春荣调新华社新疆站)送《人民日报》,在《大地》副刊发表。十月,稿件被评为国庆征文二等奖。我和杨老师拿了一笔不菲的稿费。
杨老师于90年代初调赣南技工学校,后又相继进《赣南日报》《赣州晚报》任文学编辑。作为家乡人,他对宁都作者另眼相看。大约也因有他这个靠山,宁都作者那些年在地区(市)发稿很多。承蒙杨老师关照,我也在报上冒过头。在他当编辑以前,我的文章没上过地区的报纸。
杨老师为人热忱,对文学青年格外关顾。常听他对人说,把文章发过来。人说,写得不好。杨老师说,不要紧,我给你“拈正下”。那个“拈”字,举重若轻,是杨老师长时期沉润在文学中的自信!

作者简介:罗荣,本名罗棣宁,生于1954年,江西宁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起从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集《入世》《罗棣宁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南天恨》《日照翠微》《合欢》《孽缘》《山塘》等,散文集《草园集》《神像的启示》《烟云故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