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鹏文萃(七)
汤 鹏
从一张1982年春节定量商品供应目录想起
春节来临,节日的气氛渐浓,家家户户都在采购年货,让家人快乐地度过一年一度的中国年。今晨打开微信,无意中发现朋友圈里发来的一张1982年淮阴市区、郊区居民春节副食品供应目录表,见表思情,忍不住转发到“里运河”微信群里,没想到引发强烈的反响。本人年逾古稀,就事论事,回忆一下那个计划供应时代老淮阴人是如何过年的,让晚辈们能够了解过去的一些事情,不要忘记曾经发生过的、现在被认为不可思议的过去。
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初期,为缓解部分商品供不应求的矛盾,防止商品“走后门”,保障消费者最低需求,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紧缺商品,实行计划定量凭票证供应。主要有:
一是粮食与食油,凭户口簿和粮油供应本,按儿童、中学生、市民、工人和职工定量供应,最高粮食不超过31市斤,食油每人每月4两;
二是棉布、棉花属国家统管物资,民用棉布、棉花由国家计划安排,省里印发布票、棉票,按人定量凭票一供应, 一年一定不跨年度;
三是生猪、鲜蛋向农民定购、派购。生猪实行交五留五政策,即:农民自食一头向国家交售一头,自食半头向国家交售半头。全县统一收购总量完成计划上调任务,根据存量安排地销,非农业人口每月定量发票,人均月供大肉五至七两。肉票当月有效。鲜蛋完成上调计划,留作少量地销,用于特需批供;
四是蔬菜。在城郊建有商品蔬菜生产专业队。按照“计划种植、排开播种、粗细调味搭配、四季常青、淡季不淡,旺季不烂”的要求,承担蔬菜生产任务,交商业蔬菜门市部,供应机关厂矿、城镇居民。蔬菜经营部门根据菜源安排,酌情凭排队或供粮证、户口本供应;
五是糖、酒、烟。糖:除安排节日供应,特需用糖凭证明批供。酒:节日定量供应。烟:低档卷烟,敞开供应。高档卷烟批供;
六是农副产品,此外,对个别稀有量小商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为防止私分和走“后门”,也有临时决定发票供应的做法。
商品凭票证供应始于商品供不应求,末于供求平衡和产大于供。商品经济发展,物资丰富之时,就是无价票证取消之日。各种供应票证的产生和实施,在生产发展水平还低、商品物资短缺、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历史阶段,对缓解供需矛盾,安定城乡人民生产生活,支援国防,巩固工农联盟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国家经过体制改革、政策调整,促进了生产力再解放,经济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大幅度增加,商品物资产大于供,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商品流通领域的以产定销转向了以销促产,商品供应票证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现在经济发展,商品丰富,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那种商品短缺、凭票证排队购物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这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转轨定向带来的商品经济大发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常言道:“有钱莫忘无钱难,饱时要记饿时饥”。每一个人都应该不忘过去,以史为鉴。
知青卖瓜
人民公社时代,一切都是计划经济,种田亦是如此。生产队每年种什么庄稼,由公社说了算,公社要听县里的,县里要听专区的,以此类推……。
但是也有例外,每个生产队都有几亩地的决定权,大部分都选择种一些经济植物。我插队的队里,一直有种西瓜、香瓜的习惯,一来可以买点钱,增加集体收入,二来每年麦收时天气炎热,给参加抢收抢种的社员们解解暑,提高大家干活的积极性。
每当六、七月份,西瓜熟了的时候,队里就要组织大家采摘西瓜,挑到12里路的公社去卖瓜。
那一年夏天麦收刚刚完成,突然下了2天大雨,雷鸣电闪过后,天空放晴,瓜地里一片狼藉,队长组织大家将熟透的瓜摘到一起,足足有几千斤。因刚刚下过雨,往公社的土路泥泞不堪,牛车没法走,全生产队的强劳力20多人,每人挑100斤的西瓜还是运不完。年轻气盛的我主动请缨挑战,一起前往卖瓜。队长见我身单力薄,让我只挑90斤。第一次挑担子,赤着脚踏着泥泞的粘土地,摇摇晃晃的上了路。气温30多度,冒着炎炎烈日,90斤的身材负重90斤,摇摇晃晃走了一公里,实在走不动了,跟在我后面的老队长有点不忍心了,陪我歇一歇。继续上路,又是一公里,已经是汗流浃背,两腿发软,眼冒金星。大部队早已经看不见了,队长发话了:“你这身板,也太不容易了,我先走一步,你累了就开一个瓜吃吃,我们在公社等你吧”。
有领导指示就好办了,迫不及待地挑个大瓜,打开后尽情享受,好甜,好清凉!吃完继续前进,路过刘口知青点,遇见几个相识的知青,招呼一下,又搬走两个大瓜,肩上顿时轻松了不少。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吃,经过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会计过了称,90斤担子,只乘下60斤了。还好,有队长在,会计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不过,从此以后,队里卖瓜,再也不派我去了。
珍贵的一页
2011年接触淮水安澜,被贾坤老弟带进振兴群,结识了一帮有思想有见地的年轻人。突然有一天,贾坤电话告诉我,吴渭清进群了,网名吴忧无虑,心中顿时涌起了一种莫名的兴奋与激动。数年来一直在电视报、淮海晚报和市区的其他刊物上读着他的文章,吴渭清的名字如雷贯耳,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终于,在一次聚会上,我们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比渭清年长10岁,平日里他都称呼我德高望重的老哥,而我一直视他为写作上的老师,从淮水到QQ,从QQ到微信……里运河公众号创刊后,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先发给渭清过目,他总是在微信中给予指导,其实更多的是鼓励。文章刊登后,他总会在第一时间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2月6日中午12:30,里运河公众号刊登了我的“知青卖瓜”,万万没有想到这篇文章竟然是他为我发的最后一篇。当天下午5点钟,渭清在去甘肃采风的路上出了车祸,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始终不愿相信他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天,我含着眼泪在里运河公众号里找出了这篇文章,同时找出了微信中他的留言。文字亦在,斯人却从此离我而去。深深地痛惜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请教尊敬的吴渭清老师,再也得不到他在微信中对我的鼓励,再也听不到他称呼我“老哥”儒雅的声音了。
我将永远珍藏这珍贵的一页,直到再与大师在天堂见面的那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