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初恋在中岩
文/珠峰
清明蜀地踏青,我们怀着对大文豪苏东坡的敬仰。冒着朦朦细雨,一早就驾车从蓉城金沙遗址出发,向东坡故里眉山而去。在车上,大家不时谈论着东坡的诗词,谈论着他的爱情,谈论着他坎坷曲折一生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不屈于命运,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情怀。
眉山青神中岩景区,位于碧流清沏的岷江之畔。这里青山苍翠,峰峦冥壑、峻避回流、竹树朦胧、曲径通幽,泉溪水潺,鲜花盛开,鸟语花香。同时,在高山峰岩之间,在绿树密林之中。禅院佛寺掩映,池塘书院古庙峙立,农家青瓦白墙小院纯朴,东坡读书楼和王弗初恋遗迹众多。这里是古今文人雅士,青年男女寻觅东坡爱情的必去之地。
坐落于古蜀王蚕丛故里的青神中岩寺,位于岷江东岸。始建于东晋,繁盛于唐宋。这里香火旺盛,梵音嘹响,词赋繁达,是历代文人墨客必游之地。这里也算得上是蜀中名胜了。中岩,享有“西川林泉最佳处”和“川南第一山”的美誉。在宋代,钟灵毓秀,江山如画的蜀地眉州,因出了三苏父子,而名震华夏。
大文豪苏东坡,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在此读书学画,填词吟诗,奏琴弹曲,他与这中岩风景区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真正使青神中岩,驰名蜀中华夏的还是他那一段,充满传奇的初恋爱情姻缘。他让这风光无限秀美的中岩山,和中岩禅寺名声大震。
我们进入红墙黄瓦,飞檐龙首,上书黄庭坚“名山锦绣”四个大字的山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高耸入云,粉红色岩石下的天然泉流大水池。据说苏东坡16岁的初恋故事,就是从这个清泉水池里开始的。 清泉水池不大,呈椭圆型,山林里流出的清流之水,和地下泉水汇聚于此。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水池,池中水流清澈见底。凡游人到此,站在池边用双手击掌之时。而藏于岩缝里的各种鱼儿,便悠哉尤哉轻快而欢乐地游了出来。浮水游弋,觅食跃动,很是有趣,仿佛是有意带给人一点儿乐趣和念想。待人离去后,它们又自觉地游回岩缝里躲藏起来。
宋代,在这山乡秀美之地,教书的王方先生,算是当地的绅士贤达,饱读诗书。他有一个才貌出众,贤淑聪慧,心灵手巧,琴棋书画,琴筝韵律皆会的漂亮女儿。老先生有意要玩点新花样,想招个好女婿。他便放出话来,谁能把这个一碧清池,取个好名,就将把漂亮聪慧的爱女许配于他。一日,他摆下擂台,搞了一个“池名投笺盛会”。现场取名,讲述理由,王老先生还特意请来山中,德高望重的元觉大师,共同担当评委。这取名招亲之事,吸引了附近县里许多青年才俊前来竞争。活动开始了,才俊们个个不甘落后,有的取名:“藏鱼池”、有的取名“观鱼池”,有的取名“跃鱼池”,有的取名“天鱼池”,还有的取名“恋鱼池”等等。大都引经据典,有备而来,可都不能令王方老先生和元觉大师满意,王老先生点评说:“藏”字不切实际,“观”字太平,“天”字太狂,“跃”字太俗,“恋”字太弄情。他们都觉得文才平庸,且落入俗套,而漂亮爱女王弗则躲在对面的藏经楼上,听着也不免有些失望。
正在大家失望之时,一个长相俊秀,气宇不凡的青年走上前来。向王方老先生和元觉大师深深一揖:说道:“池中鱼儿甚通人性,唤之即来,呼之即去,常解游人之乐,倒不如将池命名为“唤鱼池”吧,晚生才疏学浅,献丑了”。王老先生、元觉大师一听此言,惊喜道:妙哉,好一个“唤”字,出神入化,“唤鱼”妙哉,妙哉,他们一连几个妙哉,想必东坡有戏了。王方老先生激动之下,立即请才俊苏东坡挥毫写下“唤鱼池”三字,苏轼也不推迟,提起笔一挥而就。奇怪的是王弗躲在楼上事先也写好“唤鱼池”三个字。此乃真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啊!从此苏东坡“唤鱼联姻”,传为千古佳话。至今苏轼写的‘唤鱼池“三个斗方大字还刻在悬崖之上。苏东坡和王弗初恋亲切甜蜜的雕像,便坐落在唤鱼池一碧清流翠竹鲜花之畔。
不久,苏轼和青神进士王方先生之女王弗,热恋几年后结婚。婚后,旺夫的王弗使东坡在三年之内,相继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中举人和进士。苏轼高中入仕后,夫妻俩恩爱如初,共同离乡赴京。
来到京城后,王弗陪伴初出茅庐的丈夫在官场小心应对、艰难奔波。但不幸的是六年后,时年二十七岁的王弗不幸病逝。次年,苏轼在万分悲痛中,从京城千里迢迢扶柩返乡,将爱妻王弗,归葬于眉山中岩苏坟山老翁泉旁。
古往今来,到此游览的人们,无不羡慕苏轼的艳福,也无不为东坡对爱妻的无限思念和痴情而感动,而流泪,而悲痛,而话凄凉。
她走后,苏轼在往后的岁月里,对王弗一往情深,常常思念,可惜她随苏轼生活仅12年就去世了。苏轼痛惜难当,思念绵长,后来在山东密州,虽高官厚禄,仍思念亡故的妻子王弗,常在梦中相见到心爱之人。在星月朦胧,细雨绵绵之夜色中,东坡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位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的苏轼,此时此刻却也是情意绵绵,这首被称为天下第一悼亡词的名篇,也千古流传。
在唤鱼池前,我们和许多看着苏轼和王弗雕像的游人一样,也情不 自禁的吟诵起了这首悲凉凄美的诗词。我们一行人中,有位漂亮的女士,她也经历了婚后十多年,爱人不幸因病离逝的痛苦。看着眼前的情景,她也禁不住触景生情潸然泪下,悲痛不已。我们触景追忆着苏轼忠诚于爱情和家庭的情怀,追忆着天下第一痴情男子东坡对爱妻王弗的忠诚。我们祈愿天下有情之男女,都能像东坡在《水调歌头》词曲写的那样,都能忠贞于自己的爱情与爱人,呵护好家庭,珍惜情义,珍惜身边人一样。在人生中和自己所爱之人,但愿人长久,共度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时光。
离开唤鱼池,我们沿着中岩古山道,向上而行。这里山虽不算高,但绿林掩映,鸟语花香,处处似水墨山水画般秀美。在这如画意境中行走,使游人们又充满了无尽的诗情和追忆东坡青春时光的美好。在这山水绿树,山泉佛寺里,千百年来以融进了丰富的东坡情感和文化内涵。特别是中岩山道边那茂密的青翠竹林,徜徉林中,山泉相邻,鸟语相伴。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的文化意蕴。这里优美似峨眉的风光,也吸引李白、陈子昂、陆游、苏洵、黄庭坚、范大成,及近现代的朱德、陈毅、郭沫若、张大千、李劼人等文化名流曾先后到此览胜。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作与传奇的故事。朱总司令曾到此挥笔写诗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据当地县志记载,宋代诗人黄庭坚来到这里,取玉泉水煮中岩茶,品茗行吟。并与文友们造太极图形的“流杯池”于玉泉岩下,流觞赋诗 ,三月忘归。并写下《玉泉岩》一诗,刻在石碑上:“玉泉坎坎,来自重险。发源无渐,龙窟琬琰,”。“我以瀹茗,泉味不掩,行为白虹,止为方鉴”。后来许多文人雅士,仿效黄庭坚到这里流觞唱和,并在流觞雅气中产生了许多优美隽永的诗词,就镌刻在了中岩石壁和石碑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玉泉碑林”。我们可以从一句诗中看到这里,在宋代时的盛况:“千古石室幽,泉与诗争耀”。在这里品茶是最好的去处,据当地人介绍,东坡一生喜品茶,喜结交高僧道人,就是在青年时代从这里开始的。我们在这里小坐了一会,迎山风,听泉潺,闻花香,悟诗情。让我们一行人,暂时忘掉了时间与烦恼,忘掉了大都市的嘈杂喧嚣,忘掉了物欲横流的浮躁,可静心品茗吟诗也……。
我们从岩石高悬的石笋峰脚下,和环境清幽的景德禅院走过。来到东坡读书楼,这里又是中岩一处文化胜地。这是青年苏轼、苏辙发奋读书,研学经典,心忧苍生,胸怀爱国大志之地。读书楼旁,那有一尊高耸入云的石柱,传说是苏东坡的笔,我想,那只能用“神笔”来解释了。在东坡读书楼对面的山上,有一尊石猴像惟妙惟肖,被称为“猴子听书”。这不,“书”与东坡又自然而然的联系在一起了。生性好动的猴头,竟也能静得下来听东坡读书,由此可见苏轼读书的努力、刻苦、勤奋和专注的魅力了。 中岩,因有了伟大文豪苏东坡与王弗初恋美好而凄伤的爱情,就有了唤鱼池。同时,也因有了东坡读书楼的历史遗存,而使这山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词赋文韵满山。当地至今还有蜀地民谣;“眉山生三苏,花朵艳如初。唤鱼读书楼,东坡耀神州”的美好传说和千古绝唱。
在下山的路上,秀美寂静的山林中,我们脚踏着苏轼、王弗和古代文人墨客所走过的山间湾湾的青石小路。在东坡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的豁达面对人生的智慧之旅中。在耳旁不时传来游客们吟诵《江城子》、《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的优美诗词篇章和绝句声中。我们一行离开了爱意满山,情义满溪,诗意满树,词韵满天的“东坡老家,快乐眉山”。
2021年5月9日珠峰作于成都青羊区小南衔人民公园少城苑茶馆。 2022年10月12日四稿改于成都交大。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