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舅多年反复研究考证,认为“翫墨”闲章是严复晚年的真迹。 何为“翫”?二舅两次三番发信息嘱咐我:“翫与玩二字,不是全部等同的关系。”经过我与二舅以及友人的探讨,并依据《辞海》《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等辞书的解释:“翫”与“玩”虽有互通的关系,但其意境又有微妙的差异,而这方印章体现出的确乎是“翫”比“玩”更显品味雅逸。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别号尊疑。福建侯官县(福州)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作为启蒙思想家,严复开眼看世界,以笔醒山河。通过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来阐述其“天演哲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是对中国近代哲学史的杰出贡献。其学术观点给处于国危民困的中国社会带来一种崭新的科学宇宙观,警醒国人,振聋发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变法图强。
据说,胡适以“适”为名,即从“适者生存”而来;陈炯明以“竞存”为字,来自“物竞天择”。由此可见天演学说当年在社会精英阶层的反响。
——作为翻译家,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和《名学浅说》等多部经典名著,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观点和标准,成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和绳墨之言而沿用至今。
——作为教育家,其贡献可圈可点。身为民国时期的知名学者,他筹办中国的近代教育,身体力行。他创办过学校,也曾先后担任过复旦公学(1906年)和北京大学(1912年)的校长。是中国近代以“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辛亥革命后,严复在1913年虽名列“筹安会”,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所诟病,但学贯中西的严复,思想深邃,格局宏大,情怀高尚,立身行己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康有为说他“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说他“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胡适评价他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鲁迅曾言:“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毛泽东说他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习近平评价他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
严复出生于中医世家,聪明早慧,幼年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素养和书法底蕴。尽管严复认定科举戕害人才,也不得不从俗,因袭科举陈规,在科场上杀进杀出。纵然胸藏锦绣,却不能与科举合拍,连续四次名落孙山,八年穷经皓首如竹篮打水。
严复除政治身份外,也是一位十分了得的书法家。其书法通过译稿、信札、家书、眉批等形式呈现于世。其印章因在书法作品上的印证和艺术作用而留存于世。严复还是一位诗人,有《瘉壄堂诗集》、《严几道诗文钞》等流传于世。严复自然也在文人墨客之列。杜甫的“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白居易的“墨客投何处,并州旧翰林。”刘禹锡的“棹歌能俪曲,墨客竞分题。”梅饶臣的“墨客怀赏心,题诗仍我率。”王安石的“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李白的“窦公敞华筵,墨客尽来臻。”和“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都以墨客自居和互谓,皆因“翫墨”而乐不思蜀。
含有“墨”字的成语也颇可玩味,写字绘画称挥毫泼墨,或泼墨山水;从事写作称纸田墨稼;动手写文章称磨墨濡毫;没有文化为胸中无墨或胸无点墨;稍有文化称文墨不通或粗通文墨;写文章或做事从大处着眼谓大处落墨;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称笔老墨秀;残缺不全的典籍称断墨残楮;文章中多余累赘的文字称浮笔浪墨;斯文萃集文人聚集的地方称笔墨之林或才墨之薮……枚不胜举,无不与墨有关。
墨分五色,有浓墨、淡墨、干墨、湿墨和枯墨。墨与水的相濡以沫,能衍生出层层山水。一抹浅淡的灰,又将山川推至平远。一抹灰的情绪,可以是淡泊,可以是清寂,可以是闲适,可以是荒寒的野逸,可以是隐遁的气息。“翫墨”之意境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文人墨客不乏胸怀大志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或笔饱墨酣,激扬文字;或挥毫泼墨,指点江山;或磨墨濡豪,毫分缕析;或醉墨淋漓,抒发胸臆;或笔歌墨舞,高山流水;或朱墨烂然,仰望星空;或笔墨横姿,逸韵高致……严复可谓其中佼佼者。
严复非常赞同唐人孙过庭推崇的“五合”之说:神怡务闲;感惠循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孙过庭讲的是书法,在严复看来,写诗做文章也同此一理。所谓“合”就是和谐、适合、融合。有感而发,纸发墨,墨宜纸,“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严复在笔墨纸砚的选择上也不难看出其所推崇的和谐、适合和融和:纸是宣纸“四尺丹”,“轻似蝉翼白如雪,抖如细绸不闻声”。砚是端砚,素净不事雕琢,“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笔是湖南长沙的羊毫,虽不及湖笔名贵,只是严复用的十分顺手。墨是徽州著名的“奚墨”,久有“千秋光”“黄金易得,徽墨难求”之誉。
苏东坡对墨有独到见解:“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也。”严复与苏东坡是英雄所见略同。墨砚合配,古色古香,适用名贵,相得益彰。
杨肇林著《醒世先驱:严复传》上记载:严复书案上的玳瑁书镇是他自制,左下角标明“严复清玩”,是他喜爱之物。那上面镌刻的修、正、仁、和四箴铭,更是他多年修养体会的结晶。“和”的箴铭:“日升月和,乾清坤宁,吉享交泰,天地感应。”
严复书房里悬挂着郑孝胥为他书写的楹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言语”,如此豪言壮语,可见严复斩钉截铁地认为自己带来的社会变革思想必将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也与他面临着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倡导变法维新思想有着深层的逻辑关系。
不以书法名世的严复,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和书法底蕴。尤其是他的行书,透出传统书法的清朗温润,颇得右军兰亭笔法,既有颜鲁公之宽博端庄,又有米襄阳之沉着淋漓,风格清和遒丽,萧散洒脱。而“翫墨”二字和其边款四字的笔意刀功既丰沛逎健又俊爽神逸,实乃精彩绝伦、美不胜收!
严复的翰墨和其印章透露出其“绎新籀古”“推陈出新”的意态与思想境界。这种风韵态度在当时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历史情境下,犹如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使人想见其人的磊磊风骨,而对之神往不已。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县斋》中写到:仲春时景好,草木渐舒荣。公门且无事,微雨园林清。决决水泉动,忻忻众鸟鸣。闲斋始延瞩,东作兴庶氓。即事玩文墨,抱冲披道经。于焉日淡泊,徒使芳尊盈。韦应物的“翫墨”是在春意盎然的仲春,草长莺飞,泉水潺潺,诗人书斋独坐,写诗填词,浅吟低唱,墨韵书香,惬意而恬淡。
同是福建人的宋代诗人蔡戡在《胡端约挽诗》中写到:一代风流尽,如公能几人。病来犹笔健,老去更诗新。握手言无间,伤心迹已陈。墨君时一玩,感慨泪沾巾。
蔡戡的诗,读来总觉得与严复老年的境况契合。晚年的严复虽肺疾缠身,仍然手不释卷,爱读《庄子》,累读不厌,还常在书页上随手写下思考,用他深厚的西学功底解读庄子。他主张中西学并重,旨在融会贯通中西诸家思想。作为一名近代知识分子,特立独行、敢为人先,追求着一种世界性的学术高度和视野。严复一生随着时代跌宕而起伏沉浮,有过鼎沸声光,晚年常怀颓丧和错位感,焦虑、惊惶。一个精神的巨人,在现实里,仍是柔弱的文人,想到国殇民难,他“中夜起而大哭”,自知时日不多,他嘱咐“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
然而,正如一位评论家所写的:“他一边感叹‘浮名满世,资力浅薄’,一边却行动力极强地走完一生。”
严复的精神世界是一座宝库,可以让时人受益,更可以跨越时光。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精神遗产,他的哲学思想、他的著述、他的书法、他的印章、他的诗集、他的家国情怀,无不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翫墨”闲章让我们一步步走近严复,从而对中央领导在《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中写到的:“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感悟更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放眼世界,立足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