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
——大山深处的杨村
汪燕燕 吴静 高莉莉
山道虽逶迤,路却很平坦,在秋阳中散发着明晃晃的光泽。“乡村振兴路路通”促进了乡村与外界连通,为偏远乡村打开了希望之门,城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频共振。一路不时有车交会或擦肩而过,车经过N个弯,我们又站在了素有“汤口腹源地,徽州北大门”的杨村了。
杨村地处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脚下,位于徽州区北部,与黄山区汤口镇毗邻,距黄山风景区仅15公里,205国道由南至北纵贯山口、杨村、胡川三个行政村直达黄山风景区。或许游人的脚步都趋之若鹜奔向黄山景区的缘故,这里少有喧嚣与热闹,愈发显得静谧深幽。
再次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眼前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倍感亲切。举目眺望,传说中那株千年杨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如一棵撑开的绿绒巨伞,矗立在水口,驱魔镇邪,激励人们去认识乡村古老的伦理、道德、情感和精神,守护村中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缭绕的云雾给远处的山峦披上无限的温情,经过春风夏雨的洗礼,蜿蜒的山脉跌宕起伏,笼罩在云雾中的茶树枝枝蔓蔓仿佛更加浓绿,更加稠密,一幢幢大门朝着大山的粉墙黛瓦掩映其间,清碧的浮溪河绕着村庄欢快地流淌,给古老的村庄带来活力。
到了“鱼上树,人驮马,头戴盔”乡间俚语出处地,还在遥想古时皇帝为皇后娘娘建造“逍遥宫”,刻有“徽州府杨村谢时兴”戳记的楠木使杨村村名大振的典故。车很快驶近了杨村乡山口村一座新建的厂房——浮溪人家,我们探访的主人是大山深处杨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的曹永利。
从茶商到茶“人”
在“浮溪人家”接待中心,我们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曹永利,还有他的朋友梅总。距上次见面已过去了两年,眼前的曹永利黧黑的脸庞有着中年人历经风雨的沧桑,但目光深邃坚定,显得沉稳、刚毅。两年前的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来到杨村采访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奔小康中的典型事迹,用近万字的纪实特写《大山深处有杨村》,记录了“决胜小康,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亲历的一幕幕,曹永利的创业事迹众所周知,成为文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人们总会在秋天回望春天。1973年出生的曹永利,因1992年的一次意外,成为高位截瘫的重度残疾人。历经磨难的曹永利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那个万物葱茏的春季,在家门口坐在轮椅上向大山张望,乡亲们背着茶篓上山采茶,不远处山上的茶树生机盎然,一片片茶叶如绿色的蝴蝶在一双双勤快的手中飞舞。以轮椅为伴、痛苦挣扎中,家乡的青山绿水、家乡那一片片嫩绿的树叶慰藉了曹永利伤残的心,惆怅迷茫中仿佛有股力量在他心中升腾,他的嘴角不由向上扬起。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心中膨胀、蓬勃开来:生养自己的土地——杨村乡属于浮溪和漕溪河流域,这里是安徽名茶黄山毛峰的原产地,如果能把家乡的名优茶资源优势利用好,不仅可以自食其力,把生意做大,还能缓解茶农的卖茶难问题,造福父老乡亲。他从家乡茶叶的一枝一叶中看到希望和未来,将茶的绿色当作生命的象征,实现了零的突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终于逐渐开成了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厂,且利用网络销售,让黄山的绿色精灵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2003年的时候,我受徽州区残联委托给一些残疾人写专访,便怀着敬意将曹永利的感人事迹写了纪实性文字《坐轮椅的茶商》。他的事迹后来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轮椅上的茶商》对他进行专题宣传。多年来,“轮椅上的茶商”,成了曹永利事迹励志教育方面的代名词。
窗外,山雾袅袅,茶树飘香,鸟唱蝉鸣,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山村弥漫,沁人心脾。室内,水杯中的新茶缓缓舒展如蓓蕾初绽,我们相谈甚欢。梅总说认识曹永利的初衷是被曹永利“不断用灵魂思考,守护初心,用初心做好茶”的理念感染,想和永利一起做好人。席间聊起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同样被评为“中国好人”的曹永利感触很深,认为回信不仅是写给黄山风景区的中国好人,也是给黄山的“中国好人”,更是对所有“中国好人”的殷切希望。
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了解曹永利的朋友,梅总认为曹永利也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的。一般的残疾人有政府关怀,吃吃救济,能自食其力就非常不错了。而曹永利却有雄心壮志,带动茶农让茶增值。拼搏20年,曹永利一步一个脚印,从鲜叶收购、加工、毛坯烘烤到精选包装,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他的茶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引进了现代清洁化生产线,提高了茶叶品质,年产值高达1200万元,2013年便成为了黄山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019年,他的创业发展迎来了新契机。经政府牵线搭桥,联合浙江华川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4000平方标准化厂房和投入400余万元引进3条黄山市目前较为先进的数字智能化茶叶生产设备,以确保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卫生条件,2021年获得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了农旅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打造高端民宿群、特色农产品展示厅,发展茶叶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曹永利创业成功后,将乡亲们的安危冷暖搁心里,主动参与村里脱贫攻坚行动,协助村干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尤其是帮助残疾人群自力更生过上好日子。只要是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向他销售茶叶鲜叶,曹永利一律给他们加价10%收购。遇到霜冻期,他宁愿自己受损也不让茶农尤其是残疾人的利益受损,以此鼓励残疾人种植茶叶。多年来,曹永利诚信经营,从不拖欠茶农1分货款,在他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浮溪人家茶业茶农专业合作社”,吸纳了200多户农户加入,为茶叶质量的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有利左右乡邻共同致富。为了帮助残疾人跟上正常人的步伐,甩掉贫困的帽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曹永利安置了多名残疾人在他茶厂就业。此类善举不仅仅是解决了这些残疾人家庭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注入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让残疾人同大家一道过上自强自立自尊的生活。
曹永利没有上过大学,在多年的创业过程中遇到过艰难险阻,深深体会到知识对于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性。随着茶叶收益越来越好,自2007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拿出8000余元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上学,截至目前资助资金共113000元。曹永利表态,只要村里的贫困学生积极向上,勤奋读书,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他都给予资助。现在,曹永利又在资助两名高中生、两名大学生完成学业,曹永利用残疾的身躯撑起了偏远乡村孩子沉甸甸的梦想。
更让乡亲们没齿难忘的是那年百年难遇2013年6.30特大洪灾。黄山市突降暴雨,多处山体滑坡、道路冲毁、房屋垮塌,引发的巨大泥石流导致杨村很多村民暂时无家可归。灾情发生后,曹永利急人所急,主动把自己的家和厂房腾出来作为灾民的避难所和抢救人员的大本营,他还花钱请了3个人来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做饭,连续20多天,一日三餐从未间断。灾害过后,当地政府考虑到他的自留地可以迅速开建,就和曹永利商议,希望他让出来一些地盖安置房。曹永利二话不说,把原来12亩地中的8亩地出让给政府盖了5栋楼,解决了64户灾民的居住问题。曹永利倾心倾力配合政府做好灾民抢险自救和灾后重建。
曹永利见乡亲们去山上劳作有的要绕十多里山路,河两岸的乡邻也是“对面难相逢”,便出资40万元建了一座“沐心桥”,大大方便了四邻八乡来往行人,也方便了大山深处的杨村人走向山外精彩的世界,还为城乡互动架起了桥梁。
扶贫还得扶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016年,曹永利自筹2万元在杨村乡建起了“爱心面对面”乡村公益图书室,他找好房子,打好书柜,之后联合安徽省残联、省图书馆、安徽商报,四处化缘,首批筹集到的千余本图书翻山越岭到了杨村,杨村终于有了让村民汲取精神营养的新去处。这里也成了乡亲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通道和空间。
近年来,曹永利通过自身影响力为相邻排忧解难,参与成功调处矛盾纠纷百余起,今年春天,“中国好人曹永利调解室”在杨村乡浮溪人家揭牌,这是徽州区首家以好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这是当地政府采取“乡贤+专家”的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新模式,以曹永利为主,织密乡域各类好人网格,对接联系区、乡法律部门,每月固定在调解室开展集中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曹永利说:“只要群众需要,我会随时为大家答疑解惑、提供帮助,为家乡的和谐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梅总赞叹道:曹永利“中国好人”事迹不是吹的,是这样点点滴滴的事例垒起来的,经得起社会和时代考验。
小小一片树叶,福利一方百姓。从茶商到茶“人”,点滴小事情,能唤起越来越多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曹永利说:“说一千道一万都没用,把老百姓收入提高才是当务之急,这是‘中国好人’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情怀。”
绿叶的守望
末代翰林许承尧诗曰“山湿树亦湿,湿翠深迷离;日光照不透,化作游岚飞”的杨村,生态环境俱佳,曹永利在大山深处数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守护着青山绿水,依托地标、整合资源、深度挖掘,唤起更多的人关注这片茶山,把茶做成文化载体去传播,对徽州区域整个茶产业生态链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眼下,曹永利又有了新的目标:鼓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来种茶,采取“采摘、旅游、观光、体验”茶旅融合新模式,让杨村成为游客到了黄山脚下不可不去的地方。“大黄山概念,差异化经营,互补共享”的新理念成了曹永利思考的新课题。
乡村需要守护,需要人们内心的捍卫。曹永利说:“家乡变好了,富裕了,外出的人才愿意回来。”对茶树一片片树叶的守护就是对家乡的守护,新时代惊涛骇浪下的城乡变化,乡村的守护和变迁是乡村振兴一种新的能量守恒。正因为有曹永利这样的人用心守护家乡,用奉献践行担当,号召人们把“中国好人”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转变,所有人核心价值观转变,这种能量是很大的,形成巨大的社会进步的力量。杨村以祖祖辈辈都绕不开的大山为背景,在一代代人一直守护和不断建设中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