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秀峰中篇小说《活着》有感
梁宏善(山西)
近段时间,在《中国草根》(2016年6期)文学期刊上读到黄秀峰先生最新撰写创作的中篇小说《活着》的时候,首先想起来作家余华也曾写过同名小说《活着》。余华的《活着》,描写的是在中国动乱的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年轻时由于嗜赌成性,放荡不羁,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一家人沦落为佃农。随着内战爆发,共和国建立,抗美援朝,大跃进运动,以至文化革命等社会变故,他的人生轨迹以及家庭命运不断经受着苦难。小说再现了当时的情景,给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
在读完黄秀峰的《活着》时,深感其虽然生活在和平时代,但通过精选当代社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工作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事物结局,塑造了几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们的生存环境、苦难心路历程,成功地诠释了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所说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为了当代中国版的故事。而从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生活态度、工作精神,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同样令人震撼,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
《活着》这部小说,作者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一组人物的6个典型故事。从楚瑞华去医院看急症住院的婆婆,引出老公路宏、小叔子一家人,接着牵引出同学段红芬、柳春爱,她们是高中念书时期同班的“铁打姐妹花”。故事的主要情节就是主要围绕“三朵花”的生活而展开。作者次第刻画了楚瑞华、段红芬、柳春爱、孟相宜、神秘、卢燕、陈倩、秦士美等主要人物,展现了他们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生活、不同社会层次的群体各异的形象。
在红肥绿瘦的开头首先交待了楚瑞华在公公死去刚过“五七”的时候,又遇婆婆急病住院。自己老公路宏身体也不好,家中又是老大,弟弟路阳、路和和路梅、路霞尽管各自的家境不错,但家中的大事决策,遇事的担当,还需这个楚瑞华出面解决。在莺歌燕舞的章节中,描线柳春爱与老公孟相宜的生活,孟相宜在省城掌管一个公司,工作节奏甚是忙碌,一个月只能回家一趟,夫妻生活可想而知。后来,在无意中发现,孟相宜得了肝硬化,为了怕柳春爱担心、分神刻意瞒着她。女强人段红芬想要二胎,结果卵巢囊肿,做了摘除子宫手术,美好的愿望顿时化为泡影。神秘和妻子卢燕的生活,卢燕因为生病,每周必须去医院做一次透析,其心里的苦楚难以言说,只能与神秘的姑父商和同病相怜,因为其老婆神兮兮已成植物人,卧床已有一年有余,影响到商和对生活的热望。
相比较,陈倩和秦士美这对夫妻生活过的有滋有味。但他俩的结合充满了传奇,秦士美这个农村后生少时说话刁钻、刻薄,个子不高,村里人断定是一块光棍料。可他南下广州闯荡生活,凭借能说会道和超人的记忆力,不仅学会了俄语,做买卖很快积累了经济实力。三年后回到老家,西装革履,首先给家里买了五菱拖拉机,后又帮哥哥订婚,改变了家庭的面貌。之后又通过给师傅帮忙,在师傅生意败落,女儿陈倩上大学困难时候伸出援手。又通过自学成才终于和陈倩在读大学,一同念书完成学业,并如愿以偿和陈倩结为伉俪。而且在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他的生意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可能事业上的成就会更大。
由于中篇小说的含量所致,在作者用“短、平、快”情节安排下,许多人物的形象略显干瘠,不太丰满,但楚瑞华、段红芬、柳春爱、孟相宜、卢燕、神秘包括商和这些人物的形象,还是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印象,尤其作者塑造的秦士美的形象,更会在读者中引发羡慕和尊重。因为秦士美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打拼,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且还改变了家族的命运。是顺应时代潮流,成功人士的典范。完全称得上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算是当代文学中的“这一个”,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据《活于生命的行走担当》(作者朱煜国)一文中所知,作者黄秀峰在文学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已走过20多年,屡经波折,不停地跋涉,对文学的热爱初衷不改。从诗歌写作步入文坛,以后又写散文、报告文学,还撰写文学评论,如今开始搞小说创作,显示了其写作手法的技巧、稔熟及运用,在《活着》中已略见一斑。
《活着》小说中看到作者不论是人物构思还是情节推进,充分展示对人物描写(形象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环境描写(自然风景、建筑描写、历史沿革)的能力,而且把叙述、说明、议论运用得当,且用诗化的言语写作载体,使作者笔下游刃有余,笔走龙蛇,令人欲罢不能,拍案叫绝。
确实,作者《活着》写作中纳入了许多元素。例如:把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传递中,尤其微信中有趣幽默的段子收入小说,使小说具有了时代特征。而且还根据人物的学历及业余爱好,将他们所做的古典诗词、现代诗歌融入其中,更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尤其在写人物去参观园博园时,长清区,世界花卉博览会时,作者又用散文的如椽大笔详细介绍历史渊源,历史变迁,文物掌故,占地面积,建筑风格,交待的非常详细,让人更加有了驻足观赏的兴趣。特别在介绍宁阳大枣时,美丽的外表和美味、营养集于一身,让人急于购买,急于品尝。所有这些古迹名胜、现代游园、地方特产,不仅显示作者的知识积累、知识渊博之外,还充分显示了地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地方特产、风土人情。让人向往,让人流连,让人自豪,让人珍爱。正是这些生活的阅历当做素材进入小说,既歌颂家乡,又能使美名传播,比广告更直接,更详实,更吸引人,更持久,致使家乡美名千古流芳。真实的具体的接地气的描写,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也充满了正能量。
《活着》每一章节均构思巧妙,可组合为一部,独立成篇;又可以分成几部,人物之间又彼此相连,开合适度,引人入胜。总之,作者把自己熟练的写作手法“十八般技艺”能用则用,完成了《活着》的写作,这是黄秀峰在《活着》小说创作上一大艺术特点。
文学价值及社会意义
很多时候,搞文学的人会遇到写作瓶颈,会很焦虑,急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但又无法释怀胸中的块垒,对自己的作品不太满意,却又无法突破自己。黄秀峰先生的《活着》同样是在他本人经历了长期的生活历练,把自己观察生活的沉重感受,化作笔下的故事和人物,连血带肉和盘托出,向读者呈现。古语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既不像二三十岁青少年莽撞,看事物相对混浊;也不想五十之后老气横秋,看开人生,对什么事情也不所谓。中年是人生的一大拐点,此期间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家庭关系、亲戚好友、同学故交、两性关系、以及职场竞争,命运多桀,生老病死的家庭、社会重压,一事连一事,接踵而至,使人防不胜防;物质上,精神上的压力,让人身心疲惫,有事充满了无奈”。秀峰正是有独特体悟,因此,抓住人生的此一阶段,集中描写社会普通群体的生活,把楚瑞华、段红芬、柳春爱、卢燕等人物当作典型,抒写她们的生活状况。从她们身上体现中年时代描述了人生的艰难。“几番焦灼,几番诱惑,几番思考,几番无奈,生活虽然充满甜酸苦辣、岁月的流逝和蹉跎”,但她们集体选择对生活命运的抗争,而不是向苦难生活低头,完全没有颓废,没有沉沦的生活态度,而是积极向上通过不断努力改变命运。当然体现她们不屈服命运,不是用随遇而安来躲避,而是用坚强和毅力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那怕灾难。这是当代的普通人物的真实心态,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人物应该说浸透了作者的心血,是否让我们感觉到:通过日常叙事,笔下人物语言和行动,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情绪,一直在浸延,推动他们逐步坚强,虽不算浓烈,但隐隐感知一直存在。是的,正因为作者用真情来塑造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在当代文坛上能挺立起来,也算是给文学做了奉献,因此《活着》具有了真正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可称为经典,从其写作特色、章节布置,内容上来创新。写作风格自成一派,不拘泥与形式,章节衔接自然,结构紧凑,内容真实,人物形象独特,虽写网络生活,但不流于俗套,向读者奉献了新的独特的“这一个”,而且能给读者深刻的启示,那么就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经典。《活着》这部小说就完全具备了以上的评价标准,《活着》这部小说就可能成为当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
目前,作者黄秀峰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完全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的积累,依靠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悟,用自己的妙笔撰写更加富有时代特点,更加令人震撼的人物形象。不断向文坛奉献可读性,独创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希望黄秀峰能跻身于讲好中国当代故事的作家行列,在民族文化复兴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简介:梁宏善、山西省平遥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从上世纪80年代发表文学作品,其作品散见于《园曦》《乡土文学》《秋实》《诗印象》《中国政工》《中国纺织报》《山西工人报》《山西广播电视报》《晋中报》等报刊杂志,并有三篇评论文章收入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网络文学精品2010年选》,曾在2012年出版《诗词与诗论》一书。现为《天涯诗刊》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