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记事
强调知识与思想渗透并行
今天的语文课,我强调了学科思维的重要。通过复习《齐桓晋文之事》,我渗透了以下几点:
1、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晚于孔子179年。孟子更有革命性、战斗性。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与孟子“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孔子,春秋末期。孟子,战国中期。
2、《孟子》为对话体散文,侧重叙事说理。
3、“近者悦,远者来。”“入则孝,出则悌。(孔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
4、如何翻译“牛何之?”“其若是,孰能御之?”“之”“其”是关键。
5、如何理解兼词。“不识有诸?”“诸”,句末,“之乎”。“加诸彼心”,“诸”,句中,“之于”。举“铭诸肺腑”印证。“盍亦反其本也”,“盍”,何不。
6、疑问代词:何,焉,安,曷、奚,恶。“彼恶知之?”“奚暇治礼义哉?”
7、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王为爱也。”举“甚矣汝之不惠”印证。
8、成语:明察秋毫,缘木求鱼。
除了强调知识,我还注意了思想渗透。比如,“不为也,非不能也”,强调了“为”的重要。“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引导学生辩证理解。
“处理好吸收与释放的关系”,是我的一个重要学习理念。吸收是前提,对学生来说,必须“拔苗助长”,必须进行必要的吸收。“吸收”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释放”。我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吸收”上。
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基本的知识模棱两可。“宜乎百姓之谓王为爱也”,是典型的主谓倒装,可是全班同学居然不知。所以,讲清楚知识很必要,学好课文很必要。
2022年10月13日
感谢吴老师带来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