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二十大,奋斗新征程”征稿
《苏北水乡民房变迁》
崔亚
住房的变化最能折射出民众生活水平的变迁,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在苏北里下河地区,盐城西乡的建湖一带,当今我们这代人住房变迁是最为巨大的,先后经历土脚房、砖土结合房、茅草房、砖瓦房、二层楼板房、多层楼板商品房、小洋房、高层水泥框架电梯房、小别墅。乡亲们住得越来越宽敞,家里越来越明亮,现代化的居住功能越来越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也由择墩坎靠河、濒沟散居,向有规划的居民点聚居,现今随着房地产开发浪潮,城镇化的推进,追逐学校及医院等要素资源,纷纷离开故居,向集镇、县城、市区迁移。
一
各种居住形式共存水乡的局面,旷古不见,发人深省。随着时光迁移,原先的住房也如同村庄没落一样正淡出人世间,若要再寻觅仅可从人们的回顾中领略了。
建湖是鱼米之乡,然在旧社会只是少数人家的“天堂”。就民间住房而言,除大庄子,区域内集镇上有些瓦房,其它地方满目简陋的破草房。经土改以后的水乡住房先后数次改变,人们住的条件越来越好,前后落差非常,真可谓今非昔比,天壤之别。
土改前,在旧社会经济畸形发展下造成民房具有等级模式。地主住砖瓦架结构大院,其有厅房的大地主是两进三堂或三进四堂,每个天井两侧有厢房,另有仓库后花园;小地主有一进两堂,与厢、厨房,也有十多间。富农砖基土墙,柴笆茅草盖和木框架结构的四合院,有与地方同样的砖灶直烟囱。中农土草结构三间堂屋和两间小锅屋,小土砌的土灶直烟囱,一般迎面有个小门楼兼凉厂(方言:即棚)的小院子。下中农小三间连房灶土草房,或两间堂屋山头有个小草披子作厨,土灶多别(弯)烟囱。贫农矮窄两间连房灶或驴头屋,或矮趴趴的顶头屋,多泥笆墙;杂树梁柱,毛头桁条,屋面柴箔子苫薄稻草或麦楷,杂树独房门或笆门,然“头不顶桑(不用桑树做行条和门头板),脚不踏槐(不用槐树作门槛)”,图吉庆,烧泥锅炝。
旧房挺讲吉祥,尤其砖瓦木结构堂屋(主屋)的部位和部件多含“龙”字之称。
整体屋的木框架称“龙骨架”,三间四梁五柱称“龙爪”,其中柱叫“顶天柱”,寓意“一家之主”,柱上花梁称“龙肢骨”。“人”字屋面前后各五路桁条寓意“五路财神”,中脊桁条称“龙脊骨”,计11路桁条,统称“龙脊骨”。然路路桁条间间清,三间共33根,各在梁处之间以牛口榫衔接,免让有秽房间与供神佛和祖先龛的明间桁条通联,以梁分隔开,不然有污神和祖先。桁条上木椽称“龙筋”,上面铺的小网砖称“龙脊皮”,之上盖的小青瓦称“龙鳞”。“一”字形大屋脊称“龙脊”,两头各立个窑塑鲤嘴,两个房间迎面百叶窗称“龙目”,室地面铺的方砖称“龙肚皮”,整幢房子统称“青龙”。
二
建湖在号称苏北的延安的盐城西乡,是老解放区。1946年秋前实行土地改革,穷无打狗垡的穷户大农分住进地方大瓦房,无房穷人和广大贫下中农分别建新房或翻建等,至农业合作前结束了顶头屋、驴头屋、连房灶等的历史,泥笆墙和笆门、杂树门消失。一般农户都是土脚墙、三柱“人”字梁,草苫的三间两厨小院子。当时农村女方访亲首先看男家有没有关关(院子),大门是不是开开(双扇木门),屋山头有否哼哼(猪),锅屋山头有无蹬蹬(牛),河边有没撑撑(农船)。一改旧相亲看中堂里有无大桌子和草堆囤子的陈俗。
农业合作化三年,芦柴编的箔子不再上屋,主屋独扇大门无。夏挂柴帘冬堵草的面盆口大的粗糙窗改成木框的两开玻璃窗。多形Y建筑布局改成小四合院,用黄泥或麻袋打土墙,代替易倒塌的土脚墙。
那时建房木工为主,瓦工为辅,小工是“一家建房,众亲出力帮忙”。亲戚作义务小工的亲情友谊蔚然成风。
人民公社食堂解散至1970年,建房多用小土窑青砖作墙根,或10寸空斗作迎面墙砖,两开窗放大外穿图安全的铁条,以水泥制品桁条、窗框、门头板等代替木质。
文革初无政府思潮泛滥,建房陋俗大反弹。建房必在西北角放宽放长些尺寸,以图子孙“后步宽宏”,墙和脊上首房比下首房(西边)高些,以图“兴旺”。后建屋比先建户屋骜点向以示“前途光明”;屋位比邻户向前窜些以求“发达”;墙和脊比下首户墙脊都高才“强盛不受欺”。因此“宁让青龙(上首户房)高万丈,不让白虎(下首户房)高一点”之建房邪说风行。
1971年建筑施行农村居民点化,这是历史上建房移风易俗盛期。以破墙作腰山到顶,弃昔“无梁不成屋”的习俗;桁条不泡制“五路财神照华堂”,改用13或15路;木桁条不再间间清;增加室内通风透光,放高的大门上加摇头窗,外设纱门,昔夏挂防蚊帘(细柴编的)冬挂保温草帘丢弃外,千古门右侧下留个猫洞也断迹;双扇房方改为独扇木门,无需用房门帘;屋后启用通风窗,房间前后双扇窗,明间后两头各一个独扇条窗,每个玻璃窗加一层纱窗,室内少用蚊帐;房间启有全天棚;户户室内地面不用砖铺就是水泥浇,室外天井水泥地面晒谷。居民点巷道整齐,拖拉机进出方便,红砖红瓦,青砖青瓦,红砖青瓦,青砖红瓦平房陆续建起,住房面貌焕然一新。
公社取消恢复乡制,耕地重新划分给各家各户承包种植,农村单户或双户一幢两屋两层住宅楼为发展方向。乡集镇建一条龙二至三层商业街楼房,以一户一间的下作铺上住人。建房启凭设计图施工,钢筋混凝土与砖瓦木综合结构广用,抛弃千古门槛,四开玻璃木结构门广行。窗先三开,后塑料和铝合金问世改为平拉大窗。砖墙启见水泥衔缝,有了五寸墙和七点五寸墙,以及空心窑砖。
1991年调整集镇建设方案,建筑由实用型转向美化型。楼层阳台为全封闭或装有色玻璃,街面墙顶加几何形或顶盖琉璃瓦的女儿墙。室内装璜有简有繁。启有一户庭院的二层楼别墅。借搞建筑达到个人私利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中,以开发商建设商品房出售,由古来自建自住模式走完历史里程,中西合璧或西式楼幢幢树起,平地以户为院逐步改成楼式套间。
在公众建筑中正在普及模块化拼建,这种住房由工厂化生产房间模块再安需吊装、拼接的造型在水乡会很快盛行起来。
三
进入新世纪,民房改变更为惊人。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发生了超过水乡农家承担能力的更新,围绕民众住房安居生发出不少问题。有人戏称农村住房与教育、医疗并列为新时代压在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城区、镇区开发占用了肥沃的“鸡口田”,乡亲们不得不摈弃千百年来“量入为出,勤奋节用”传统,弃守自给自足的田园,让出血汗砌就的民房,凑钱贷款“被上楼”,成了脱离农业税后转缴高价物业费的“市民”。农民最希望离乡不离土,即便到了集镇、市区,还需要几分自留种植的小天地,继续保有家前屋后自种蔬菜的便利。透过件件强拆农房、强征耕地的事件,种种曝光的农民住房相关案件,农民在进入更为宽敞明亮的新居后正付出前所未有的高昂代价,相当一部分人家生活质量赶不上从前。原因主要是从田头获得很少收入,务工缺少技能多靠出卖苦力,还没有养老金,居住新房后生活负担变成更重,买一颗葱,吃一只蛋都要花钱的日子,给普通农民百姓带来不爽。
如今水乡本地抗日前建的古式瓦房凤毛麟角,十分罕见。作为农耕文明的后代子孙,对前辈生活遗产理应妥为保存,不能轻言拆毁。看到在所谓特色乡村建设中,为了先民环境的再造,不少地方就像近二、三十年的乡村小学一样建了拆,拆了又建,没有科学规划,不停地折腾,这种对民房态度非常不妥。
相比于创办企业,培育优秀的品牌实体,房地产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而且成片开发后,一排排,一幢幢住房,短短两、三年就能入住,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非常显著,地方经济在为农民改善居住条件上立竿立影,所以土地开发、多建房、搞绿化、修大道等成为上上下下热衷的“政绩”。
现实中的水乡民房居住参差不齐,最主要的是随着人口老年化,农村人口的连续下降已严重饱和,乡间的老房多是老人在坚守。乡镇、县城的住房由于快速城建化,与乡间民房一样空置太多。方便农民建房,压降购房代价,让农民子女就近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医疗资源,进而入住新房,这是公仆义不容辞的天职。控制过热的农村房地产业的提案已摆在人们面前。
农民安居乐业是我们最大愿望。期望水乡亲人们就近获得更为宽松的建房购房条件,分享社会主义中国持续改革开发的成果。
作者:崔亚,男,1967年8月生,江苏省建湖县,现江苏克胜集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品牌建设、地方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