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宝银 阎兴业 刘新民
巩义大峪沟广场大峪沟村原来比较大,现在的胡家沟村和镇中社区都在其范围内,一直是大峪沟乡公所、大峪沟公社管委会、大峪沟矿务局、大峪沟矿区办事处、大峪沟镇政府驻地,也曾经是河南省四一七勘探队、东北大型建筑公司、河南铝业公司、开封地区钢铁兵团指挥部、杞县冶炼铸造厂、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二五三部队驻地,310国道穿村而过,交通方便,矿产丰富,所以是大量人员聚集的地方。
大峪沟广场
大峪沟历史上传统文化气息就非常浓厚。这里开挖小煤矿既早又多,没有人胆敢不崇敬老君爷的,都说太上老君是管这一行业的,他喜欢看戏,为了供奉他老人家,四五百年前就在村中心石龟河边盖了一座宏伟壮观的老君庙。庙里供奉着老君、龙王、火神、白衣送子观音、孙大圣等神像,并为老君爷修建了一座封闭式的大戏楼。除本村戏班子外,远近剧团、戏班三天两头来这里演出,连常香玉早年亦曾来献过艺;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时,中央京剧团、中央歌舞团以及马金凤大师都在这里演出过。
据传说,东泗河从杨里到大峪沟一共有八个戏楼,而大峪沟村的戏楼盖得最壮观、最别致,演出最多、最热闹。戏楼坐南向北,面对着老君庙的山门。戏楼和山门之间宽九米,既是观众看戏的场地,也是本村东西方向的通道和东寨门。
戏楼建在高出地平一米多的基础上,十九米长,六米半宽(包括化妆室),高约十米,双坡蓝瓦罩顶,是明清时标志性建筑。戏楼前脸两端一米处,竖立着两根六十厘米见方四面倒角的石柱,柱上阴刻一副行书对联,上联是“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下联是“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石柱上顶的横梁上雕刻着阴阳八卦、日月星晨、枪刀剑戟等图案。戏台内装有一道棕红色木板折堂,折堂前设有两道幕布位置。舞台前沿是用条石砌成,条石上有许多明显的海蚌、三叶虫痕迹,教生物的老师说那是远古时形成的动物化石。戏台东紧挨着是化妆室、储藏室。后来老君庙办小学,戏楼和化妆室曾经当成了两个教室。
当年这里小煤窑如繁星点点,到处可见,事故矿难时有发生。窑头(矿主)为了避免透水、失火、瓦斯爆炸等灾害,只能祈求老君爷保佑,于是都争着给老君演戏看,争来争去,只得排班轮流。所以这个戏台几乎天天都有演出。
民间传说,只要三天不唱戏,就会有煤窑发生事故,并且传得神乎其神:说有个煤窑因故没有按时请戏班唱戏,谁知跑去一只老鼠,围着他的井口正跑三圈,倒跑三圈,井口立马发生了火灾。还有一次,一个煤矿没有及时唱戏,井下工人正在干活,突然发生透水事故,把井筒都灌满了,窑头赶紧请戏班子唱了三天大戏,水才退去。结果,井下工人却安然出井,并说天天有个老头(指老君)给他们送饭吃(可能是饿昏了说梦话;不过确实有人被困井下好几天,喝煤水、吃煤屙煤保住性命的)。
时间久了,当地三里五村的群众也养成了爱看戏的习惯,设法让窑头组织戏看,就连赶牲口驮煤的人只要想看戏,路过庙前时,用鞭杆一敲后角门说“老君爷,该唱戏了”,不出三天必有戏看。
当时唱戏的条件和现在没法相比,没灯光、没布景、没有音响,全靠演员们练就的铜腔大嗓门;用自制土造的大鳖灯,烧棉籽油、槐楝籽油照明。上世纪50年代用气燈代替了鳖灯,60年代才用上了电灯。但演员的积极性和群众的热情都很高。演员们都非常投入,演得生动逼真,用观众的话说是“演活了”:悲剧演得台下哭声一片,喜剧唱得台下欢声雷动,滑稽剧让观众笑得有人尿了一裤子(真事),激奋的剧情引得台下口号声连连。
这里解放前演戏有规矩,台下观众男女分开,男的全部站在台子前面的广场看,女的全部坐在堂閁的阅台上看,人品有污点的撵到魁星楼与山门之间的过道里看,互相不准乱走动。如果发现台下有不良行为,村里绅士们就会站在台上指名道姓数落,让他无地自容。
台下观众也自觉形成了礼貌文明的规矩,让带凳子的坐前面,没带凳子的按高低个自觉站后面,小孩子坐在大人肩上、骑到脖子上,也有爬到树上看的。所以,这里演戏时观众场场爆满,但秩序非常好。
大峪沟村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批热心文艺的人员涌现。
清末刘同义就是三代同台演出的文艺爱好之家,一个家庭就可以演出一台《辕门斩子》的大戏,连服装、道具都是自备的。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不断出现演唱人才、音乐人才和优秀的文艺组织者。特别是陈德龙,就是本村的文艺后起之秀,他带动和发展了后来几个时期的文艺活动。
解放前村里戏班主要成员是:导演刘文有,刘党成演白胡,刘文治演黑胡,李成演红胡,刘水法演昆角,刘长治演老旦,阎红恩、李占元演花旦,崔庆祥演青衣,李贵生演花脸,刘德章演男丑,孙悦演女丑,刘应演丑旦,李林太、温升演小生等。演出的剧目有《打渔杀家》《秦香莲》《二进宫》《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上门楼》《铡美案》《游龟山》《见皇姑》《阎家滩》《桃花庵》《狐狸仙进宅》《铡西宫》《白蛇传—断桥》《辕门斩子》《天仙配》《杨家将》等。
1948年巩县解放以后,在不同时期大峪沟又涌现出过不同形式的剧团和宣传队。50年代,本村戏班子的主要演员是:宋菊仙、刘保庆、郅梢呼、张转演小生,单英、郅银彩、李桂芳、刘桂英、刘满、姜杏彩、巴子珍、刘小妞演花旦,李金标、郅杨栓演黑胡,温相臣、温毛、刘新阮、刘淑巧演青衣。当年的乐队人员是:司鼓刘其辰、温玉民,板胡阎文锦、刘占周,曲胡刘子玉,二胡刘文友、刘其瑞,梆子温水,大锣温占功,小锣李河,物资管理刘全亮、温超。
当年周边各村的名演员亦经常来这里串帮演出,如:张沟村的赵钢钻、赵印、张妮,玉皇庙村的张连成,岳寨村的姜更,寨坡村张亮,钟岭村王记等。
民国初年,老君庙当成了小学校(有碑刻为证),但并不影响晚上演戏。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小学扩建,庙院建筑基本被拆除,包括戏楼、魁星楼(文昌阁)等,仅剩下戏台基础和阅台,还有一些残碑、石匾、础石。
老君庙戏楼阅台
阅台,面对戏台,既是看戏的观礼台(乡绅和有脸面的人坐在上面),又是庙院的山门,上台阶直通庙内。它东西长11.5米,南北宽4米,高约5米,筒瓦罩顶,五脊四坡,脊上饰有朝天葫芦和螭首,勾心斗角,雕梁画栋。下面由十根红色木柱支撑,柱下是雕花石础。前后还有对称排列的八根石柱,柱上阴刻四副草书楹联,文字不易辨识。阅台的保留,让人们回忆起了往昔戏剧演出的盛况。
戏楼没有了,但文艺演出活动并没有停息,而是更换了场地而已。有时在学校院内,有时找空阔地方露天搭台,有时到煤矿的露天剧场演唱,文艺热潮更加高涨。“文革”时期大队还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组织人是刘保银,导演陈德龙,乐队刘其斌、陈德顺、胡延克、刘瑞山等,演员刘环、刘桃然、刘新民、阎琴、阎小刁、李慧芬、李睿敏、温连、郅花珍、单小彩、温荣彩、胡爱玉、孙西克、杨琴、巴子珍等。这支宣传队在本公社各大队进行循回演出,受到群众和县领导的好评。
矿工俱乐部现已列为巩义市历史建筑

后来在张有支书的倡导组织下,又建立过一个剧团,导演仍是陈德龙,乐队李长敏、李长玉、张栓紧、张四等,演员张保成、阎恒、温庆福、刘新民、温秋荣、刘秋芬、刘秀卿、刘金环、郅花展、温莲等。
煤矿露天剧场出了踩踏事故后,1980年公社、矿务局相继修建了高标准的影剧院和矿工俱乐部,文化设施暨演出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河南省各剧团及常香玉、马金凤、任宏恩、马奇、申凤梅、牛得草、王善朴、李斯忠、胡希华、杨华瑞、马琳、郭建民、汤玉英、海连池、马琪、吴心平、王希玲、虎美玲、金不换、刘兰芳、倪宝铎、范军、庞晓鸽、张宝英、王红丽等著名艺术家都来这里演出过。
(2020.9.10写于巩义)
来源:巩义文暖流年(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