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实华虚,务必真情
郭培友
一.写实与华虚
王冲在《论衡•对作篇》中说,"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这句话用到诗文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华虚"的文饰才能有"惊耳动心"的吸引力,像"桃花潭水深千尺"就是这个道理,选"桃花潭"入诗而不是什么乌龙潭、污泥潭,因为这是个有诗意的名字,虽没有具体地写此潭形态如何,在读者的心目中一定是美的,再加上"深千尺"这一夸张的手法,这些都是"华虚"的语言,浪漫的手法。
这也就告诉我们,诗词创作不能太实,要把写实与华虚结合起来。
写实的创作也并非机械地照搬现实,必须有所取舍,写得过实那就不是诗;华虚也必须向现实生活寻求题材,不能违背自然、现实发展的逻辑,否则也不是诗。"燕山雪花大如席"可以,如果说"五指山雪花大如席"就不可。
因此,这两种创作手法的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纯实无虚或者纯虚无实都是不可能构成好境的。
鲁迅先生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 。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猪八戒、阎王、妖魔鬼怪等等,尽管他们可千变万化,其形象都是现实中的人的形象,是写实与华虚的结合体。
写实也好,华虚也好,都是就创作手段而言的。毛主席的诗词多用浪漫的手法,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写实华虚,务必真情
近读王国维词话,发现除《人间词话》外,还有未发表的部分词话,这里面王国维曾说"唐、五代、北宋之词,所谓"生香真色"。若云间诸公则彩花耳"(《人间词话未刊稿》,云间诸公指明末词人陈子龙、宋征舆、李雯等)这就要求文学作品在描写自然人生这些客观事物时,必须达到生香真色的水平,也既要写出活生生的真实的自然和人生,犹如香气馥郁,色彩鲜艳的真花,而不是用纸扎就的彩花。这些要求归结成一句话就是真实,因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
学诗先"入古"然后才能"创新",入古而不要泥古。 当今诗词界就存在着一股“泥古”之风。不少诗词如果放到古诗词之中,可以“乱真”,也不能简单地说这追求不好——真能做到这样,也不容易,但即便做到了“乱真”,毕竟是“假”古董,高仿真的赝品。而读起来,没有新鲜的词汇,没有现代的气息,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总有些"彩花"的感觉,然作者并未察觉,反倒自以为得经典之精髓,这样的作品是无生命力的,必然会失去读者。学古人不是把先人们用过的词语反复重新排列,而是要使古雅的语言和鲜活的当下生活场景完美融通,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而雅正的诗词作品来。
拿"送别"一类的诗来说吧,经常见到"古道长亭、外把酒、折柳话别、暮昏野渡、猿啼箫哀、扁舟孤帆"等等,读起来很美,但并不能感染人,属于今人写古诗,见花而不香。
我们想一下,还有没有古道、野渡?谁还到郊外把酒送别?亲朋临走,真有送他枝柳的吗?谁还敢乘扁舟远出?什么时候听到过猿啼?别的方面我孤陋寡闻,就"扁舟孤帆"来说,我可算熟悉情况的。我在湖畔生活、工作了四十年,只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见过运石头的大船有桅杆挂有帆,像湖中渔船都是一丈二到一丈八的小船,根本没有可树桅杆的地方,也就没有帆。八十年代末,木船大都装上挂桨机,就更用不到帆了。
除送别诗外,我还常见到有写夏天的此湖上"风和日丽,白帆点点",景好像很美,且不说现在渔船都没有了帆,既然是"风和",挂帆还有用吗?且每年一般四至八月底五个月是禁渔期,船只不允许入湖,怎见白帆点点,只能是凭空想象出来。
另外如牧童牛背横笛,谁家还舍得孩子不上学而去放牛?真有,也一定是悲苦的家庭,悲苦的孩子,也不再是一幅美的画面。另外,一些写古书上提到的鸟、兽,也不能形成"象"。
当然,像中国画一样,把好景移来写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点明了具体的事物、具体的地点,就不能移景或生造,点明了写的是泰山就不能把黄山的风景移来。
每当与一些老师交流这类问题,往往听到说"我写诗纯属自娱自乐",好像"自娱自乐"是诗者的高境界,很"高大上"。诗人不能只是待在“小我”的天地里,而应该深入社会现实、了解社会心声,然后,从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美""刺"的角度,去反映这些对象,尽到诗人的社会责任。
近几年我们《中国文苑》编审了几万首诗词,总的感觉是佳作少。
一些诗内容上不是注重关注人生,反映生活,写风花雪月过多,写"节气"过多,关键是千篇一律,少有新意。
有的创作的手法上注重炫技。有的律诗对仗句每联也过硬,但放在整首中就显得生硬拼凑。其实对仗写得好,活色生香,珠联璧合;写得不好,陈腐落套,呆滞刻板。
好多诗词,特别是词及楹联对句,多是把古人词作的零部件拿来重新组合,臆造"新愁",无非凭栏倚窗,伤春悲秋,轻挽珠帘,遥思檀郎。
诗词中的"彩花"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反倒是散曲,虽然作者、作品相对少,但大都有当代的语汇,写现实生活中的事,能较好地把现实与浪漫结合,雅俗共赏。
有真情实感的佳作也有,我印象深的如辽宁赵玉华老师的:
《江城子·梦君归》
凄凄生死奈何求。把心揉,泪横流。白花手捧,无处祭坟头。一缕孤魂飞鸿断,春去也,更悲秋。
幽幽入梦几回眸。影空留,语塞喉。欲别难舍,饮泣诉银钩。痴望芸窗书难寄,君何处?问沙鸥。
我不擅于写诗词,写的数量不多,主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就不敢写,没有一点自已的语言就不敢写。
下面我把几首绝句拿出来汇报一下写作体会,请读者及专家教正。
《流动的户籍》
离别家乡难复返,亲朋送别作欢颜。
籍迁窗口呆然立,泪洒签名一瞬间。
这首诗,我在上篇《欲写夜空,选取一星》中例举过,那是从选材方面谈的,本文中主要谈写诗要"真情"。
2005年,因工作调动,我离开生活、工作了四十年的家乡到二百里地之外的城市工作,又因老母亲及妻子儿女举家搬迁,为购置房子不得不卖掉老宅院,这就说明一别之后就回不去了,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话别》
悲欣纠结别乡行,亲友依依笑送程。
阿姐电来时一刻,不闻话语只吞声。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我离开单位哪天,二姐来的电话。二姐家离我老家八里远,平时经常回家看望老人。我举家外迁,让二姐感到离"娘家"离亲人远啦,因而感伤。
我离开的那天上午,二姐打来了电话却一直说不出话来,我只听到她的哭泣声,时间久了,听到她的一个晚辈劝慰说:"我舅调到城市里去了,您该高兴才是呢!",我也相劝,不管怎么劝,约一刻钟的时间,二姐也没有说出什么话,因单位的领导催我去照留念合影,我也就挂了电话。
这两个场景是真实的,也是真情的。在写作上也用到了前期创作谈中所说的对比手法。
一是亲友们感到我调到城市里工作了,高兴相送,而我和二姐却洒泪、哭泣。
二是话别却无话。
《买口罩》
辗转百家寻不到,路逢佳丽愈心焦。
所牵宠物头盘戴,惭愧何如狗一条。
当年疫情突来,武汉封城,多地每天有死亡人数的报告。为防控,不带口罩,出不了小区门,家中没有医用口罩,我戴着以往的那种布口罩出门购买,结果没买到,却遇到宠物狗戴着,真情实感而打油。
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古人推崇自然成文、无意为文。刘勰强调“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钟嵘提倡“自然英旨”,反对“伤其真美”,都是提倡真实自然。
王国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也是说,"有境界"的必要条件是"真景真情"。
2022.10
作者简介
郭培友,山东泰安东平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泰安市诗词学会会员、岱岳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苑》微刊创始人、主编。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中华诗词》等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并个别获奖。主要作品《郭培友语句录》系列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郭培友诗歌创作谈》系列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