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住房记
吉耀国(吉林)
人生离不开衣食住行。作为人的安居之所,住房当然是人之生活中的大事。 我小时候的家是三间平盖儿土坯房,跟随着爷爷和爹妈,年复一年地住着。我在这土坯房里娶妻生子,一直住到二十八九岁。年年的春天都需要拉一两车盐碱土,用水和泥抹房盖儿,目的是防止夏天的雨水渗漏进屋内。秋天时还要从地里挖出几筐黄土,用扁担挑回来和泥抹墙,目的是使剥落的墙皮焕然一新,又能使墙皮加厚在冬日里保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老家盖新房时出现了砖挂面儿。所谓砖挂面儿,就是房子的前脸儿是用砖砌成的,东西两面的山墙和后墙,还是用土坯垒的。一九八三年,我扒掉了老土坯房子,和朋友袁士贵在屯子里,第一个各自盖起了三间的全砖平房。秋天不用再挖黄土抹墙了。但房盖儿仍需要盐碱土泥去抹。在这砖平房里生活了六年,从农安三岗搬来的妹妹一家留用了,我自己又到屯子西头儿盖起了五间的大砖瓦房。从此,再也不用盐碱土和泥抹房盖儿了。
新砖瓦房是八八年张罗建筑的。当年从和气砖厂拉了六万砖,又从大屯采石场拉回两大车碎石。在新房场钻了一口井,秋天就把地基打出来了。第二年正式动工,从春天开始一直干到老秋才入住。新砖瓦房一百五十多平米,中间是走廊,两边各有一个厨房和两间屋子,而且各靠山墙的东西两间,还向前延伸出两米,呈“半工字"型。窗明几亮,非常宽敝。我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十二年,一双儿女是在这里长大的,读书、工作和结婚。孙女吉喆和外孙女刘思佳,也从小就在这所房子里茁壮成长。二O二O年,两个孙辈儿以优秀的成绩,双双考入了公主岭市重点一中。儿子在长春开出租车,女儿在乡里教学,陪读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我和老伴儿的身上。我们锁上了久住的房门,告别了不舍的故乡,来到了当时公主岭一中附近的科苑新城小区。虽说楼房是租的,但在此也住了两年零二十天,也算是我生命中居住的第四所房子了。

离高考还有一年。我们租住的楼房要卖。女儿考虑到公主岭又划归了长春市,决定在这个很有前景的小城市买个楼房。于是她和女婿几番选择,终于看中了岭西城市家园小区的一个高层。一百零二平米,电梯十楼,三室一厅,室内装修讲究,设备齐全,定价五十五万元拎包入住。我们在二O二二年八月二十号乔迁新居。楼下有一座假石山和小广场,假石山的东侧还有一条木质的长亭。小区西门出去就是明珠立体公园。晚上游人特别多。扭秧歌跳广场舞的一伙又一伙。白天经常有打篮球和乒乓球的,还时时听到有人甩铁鞭子的啪啪响声。8路公交车就在小区的南大门口,5路公交车也在附近,家北不远处的公主大街还有个1路车,交通十分便利。南大门前的国文大街是一条主街,南北两侧商铺林立,这里属公主岭市中心偏西地段儿,很是繁华。白天楼上远望,周边楼群尽收眼帘,视野没有遮挡,心旷神怡!
已近古稀之年,老来能住上此般的楼房,心里有一种滿足之感。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五所住房。也可能是最后一所住房,要在公主岭终老了。但儿子不同意我们久住在这里,他在长春还有一所五十多平的房子闲着出租,等我们陪伴孙辈们完成了大学前的学业,让去那里住。如果这样,还有第六所住房等着我们。致于以后去不去长春再居将来另说吧。
公主岭市已经划归长春市管辖,多方面建设正在迅速向公主岭这边发展,间距只有几十里了,除了火车和高铁外,还有两条公交线路,紧紧地把两座城市连在一起。据说轻轨电车将在三、四年内通行,那时交通就更加便捷了。无论是公主岭还是长春,我们在哪儿住都不重要,一边是儿,一边是女,两下呆着也挺好的,感受着两座城市的不同风景,享受着儿女两家的亲情生活,晚年岂不更加快乐!
已近古稀年,
住房多变迁。
生活步步高,
日子节节甜!
二二年十月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