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即是空」的那個「空」字 文/ 陳 錫 波
色本是空空是色;
無中生有有生無。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家經典《心經》中此語坊間百姓也似皆耳熟能詳,然而究為何意?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高僧大德、凡夫俗子,慧根不同,解讀不同,各有所悟,各有所得。謹以上述對聯聯意,說一說一己之愚。
佛經中有五蘊皆空、四大皆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等關於「空」字之論述,通常理解,「空」就是「無」的意思,然而,從以上論述看來,這個「空」應該不僅僅是「無」,沒有、虛無的意思,而應該是「無常」,變化的意思。
色和空都是梵文音譯,色指物質世界,色相,事物的形態 ,「受、想、行、識」;空,字面解釋就是虛無、虛空,沒有,有識梵文的朋友說,梵文字典解釋,「空」就是「無」的意思。
沒有追問他梵文解釋的「無」有沒有「無常」,即「變化」的意思?其實,「空」和「變化」不僅沒有矛盾,而是相因。「空」其實是「色」處於「變化」過程中之短暫狀態,色無常態,故「空」即是「無常態」。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約公元前 544-483年 )有這樣的說法,「濯足激流,拨出再入,已非前水。」萬物皆流,萬物皆變,「前水」因「變化」已「非」,「空」(沒有)了;現在的水也在不斷變「前水」而不斷成「空」。
榮華富貴轉眼成空,「轉眼」說明時間很短暫, 但不管如何短暫,是先有榮華富貴才能「成空」。先「有」,然後才能「無」。
「如露亦如電」,露和電變化都很快, 即使瞬間消失(成空), 但首先是「有」露和電, 就是說, 「有」和「無」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即使非常短暫。「四大皆空」,地、水、火、風(空氣)不是「無」,是「有」,而「有」在不斷變化,形態在不斷變化。 如果簡單理解為「無」,那麼何以知道「地、水、火、風」為何物?
有無相生,沒有「有」也就沒有「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異」就是離異,色離不開空,空離不開色,不斷變化, 舊的「色」(前水)「轉眼成空」, 「空」同時產生新的「色」(已非前水的水), 新的「色」又「成空」而產生另一個新的「色」,色 - 空-色- 空 - 色-空 ..... , 因果循環,也就是「因果(的規律)不空(不變)」的道理:
色即是空空是色;
因終成果果成因。
大千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虧、雲舒雲捲、花開花落、寒來暑往、貧富窮通、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 都是「色不異空」,而「空」乃處於「變」中的短暫狀態。群經之首的《易》,「易」就是變易的「易」,同樣是講「變」的道理。
古希臘哲學,古印度佛理,中國傳統智慧都在講一個「變」字,「變」乃是永恆:
永恆無始終,
逝者去匆匆。
變化如流水,
分分秒秒中。

作者简介:陈锡波 又名陈诗亮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现名 中国传媒大学) 外语系,现居香港。
对联专书《骊鳞 - 对联诗文集》两卷为中国国家、美国国会及中英美各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国学经典新解读的文章《束脩是十脡脯吗》、《君子究竟疾什么》、《「贤贤易色」究为何意》...... 等文章刊于《国学新视野》季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