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釜山茶___
普洱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梁雨情
引子
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文索村杨家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之一)旁边,有一个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普洱茶的茶叶加工厂___镇沅振太侨乡釜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她是探索普洱茶文化的一朵文苑奇葩,亦是普洱茶中在茶马古道上的一棵璀璨明珠。
①
小釜山茶厂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划片”简称“土改”在全国各地全面结束,受尽苦难后的中国人民凭着团结、勤奋、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都紧紧抓住那靠党和国家的恩泽所得到的“一亩三分地”,正常有绪的过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小釜山茶厂,就是在这一时期兴建起来的。
小釜山茶厂的基本概况,东接迷境哀牢山,南邻景谷大石寺,西走20多公里便是“东方多瑙河”澜沧江,北和金丝猴、蜂猴的繁生地无量山毗邻,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饮茶、看茶、制茶、说茶、探研茶的“打卡”地,从普洱市早期的茶马古道述解,是早期茶马古道南北线的必经之地。西南线___走难搭桥进过澜沧江、经临沧进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古称“缅临夷方”;北线___从景东(史称银生节度)进大理,又进藏川、或翻“高黎贡山”进北京。确确实实是产普洱茶精品的地域之一。
由于小釜山周边的地域:(山街打笋山、大卢山小卢山、界牌大竹林、文索小釜山、扎和地、焕习苦荞地、文平宝仓山、沙河虎头山、文兴山、文怕山)等都是古茶树繁生地,所以解放后的1953年,在文索村(时称大队)人民的艰辛努力下,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最初的小釜山茶厂(今天的镇沅振太侨乡釜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在镇沅振太文索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之一的杨家组旁诞生了。

②
小釜山茶厂的现况
小釜山茶厂自1953年建厂以来,源自老一辈人爱茶、敬茶的理念,经一代人一代人的辛勤耕耘,无论从茶的品质、销路、带动周边百姓致富、对周边学校爱心捐赠等一系列的行动链接中,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小釜山茶厂于2015年4月27日正式更名为:“镇沅侨乡釜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时注册资金118万元,到2017年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后被“云南金泓豆茶叶有限公司”的高级茶艺师、负责人姜泓亦(姜疑)发现,姜女士慧眼识茶,凭着自己在探研制茶精深的资质、热爱家乡的激情和带动家乡百姓致富的理念,经公平协商,就把上述公司收购了,并注册了“泰和古……的商标”,从此,该公司在姜懂事长精心和谐的领导下,上纲上线的运作起来了。
现在,釜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已投入制茶资金500余万元,拥有员工25人,加工厂面积约2300平米,年产成品精茶20余吨,至2020年9月15日,上级茶叶部门认定该公司有机茶园600余亩。据姜蕫事长预算透露,将来要达到年产40余吨成品精茶的规模,以带动周边百姓致富为前提理念,不忘初心,在党和国家的恩泽下,做岀更好质量的精品茶。现精制的成品茶,基本就是远销国内的广东、上海大连等地。也有部分是销往国外的。
③
小釜山茶厂屈起的源泉
镇沅振太,因为文化历史优久,清雍正十三年(1735)便有书院,即兴隆书院,也就是今天兴隆小学的前身。又于上世纪的1940年,创办景振共济中学(今天的镇沅二中),所以人才辈出,旅居国外各地的华侨较多,至今,光在东南亚国家地域的华侨就有三五百户,所以又被称之为“云南省普洱市的知名侨乡。”这些历史优久的地域文化,和小釜山茶的屈起,有着隐函底蕴的基因。
首先,小釜山茶的原材料繁生地多数都在2000余米海拔的高山腹地,诸如周边山街的打笋山、大卢山小卢山,文平的宝苍山、界牌的大竹林山、文缅的半山、焕习的苦荞地山、文索的扎和地山、沙河的虎头山等地域,都是古茶树、老茶树繁生地,也是小釜山茶厂的原材料繁生地,光散碎分布的古茶园就有600余亩,这就给小釜山茶厂的屈起创造了德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及优势。
其次,小釜山茶厂的直属负责人(云南金泓豆茶叶有限公司高级茶艺师)姜疑,由于对普洱茶情有独钟,所以亲自走访全国各地,拜访茶名师,差不多一年大半时间都奔走在寻茶访茶的道路上,现在凭着传统的制茶技艺,再加上铸就了优锋的“挑茶宝剑,”在健康、安全、环保等优越的条件下,真实真在做茶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块全方位的丰碑。并且有了红茶、白茶、绿茶(晒青)等普洱茶的现代化设备工艺生产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茶品的优精品质。今天精产的红茶、绿茶、白茶等普洱茶不但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也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④
小釜山茶情系周边百姓
公司现在的茶叶加工链,带动增加周边农户100余户农户的经济收入,并且带动增加就业人数近200人,其中还包括有残疾人户。公司预算,未来将达到年产成品精品茶40吨,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且年年预增。
公司不忘本,深知“牵着人的人生更美丽”的道理,在发展屈起的进程中,同时也做着投身公益事业,这些年,为振太镇中心小学和其他部分周边小学,新建了电教室,图书馆,支农助残等,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深耕茶源(园)的安全管理,探制精品风味好茶,全产业链融入茶文化精神食粮,以为爱茶人奉献一杯安全、健康、绿色生态的好茶为己任,以此来传播中国普洱茶文化,喜迎八方品茶客。

⑤
小釜山名字的由来
据传,坐落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文索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之一杨家组)旁的小釜山,早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解放前,杨家组有一户很穷的人家,说一户其实也就是一口人的独人独户,生活十分艰难,几乎是度日如年。很难弄到吃的东西,就算弄到了也没有煮食的工具,所以日子真的是苦不堪言。平常就是东家一顿、西家一餐的拼吃着,偶尔自己也上山找一些能烧吃填饱肚子的野食。
有一天,这人又去山上找野菜充饥,便在今天的小釜上的一棵大茶树旁,发现了一棵叫“野伸薯”,的东西,他便用树枝掏扒,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没弄出来,后来他到旁边人家借来挖地的锄头,总算把伸薯挖了出来。在挖伸薯时,旁边挖到一个叫不上名的东西,底圆口圆的、像锅形一样的陶器,还十分好看,那人看着外形,似乎可以作煮东西之用,所以就连薯一起小心翼翼的挖了出来,在去还借来的锄头时,那户人家的老人看见他手里拿着的东西便问其原由,掏薯人将事情原委告诉了那老人,那老人告诉他,那陶器东西叫“釜”,可以用来煮东西吃,(釜:是一种早时的物器,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着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等,也可示为现代所用的【锅】的前身。一般皆是陶制品。仰韶文化时期,便岀现了陶灶相配合的陶釜,秦汉时期以来,因陶砖制造的进步,促成了炉灶的普及,釜直接就置于灶炉上烹煮食物,推为广泛应用了),听了老人的话,那户穷人高兴极了,不但挖到了填饱肚子的伸薯,还挖到了能煮东西的釜锅,他把挖到的伸薯分下给老人一节,然后便高高兴兴的回了家。后来这户人家死后,那釜锅又遗传到了另一户人家。
解放后的1953年,全国土地划片全面结束,小釜山也正式命名为“小釜山”。初建茶厂时,那个挖薯的人留下给另一家人的釜锅,还拿来茶厂煮过茶,后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虽是一个陶制的“釜”,但1966年“破四旧”时,陶釜还是没有逃脱厄运,被毁了。从此再无下言。
作者简介

梁雨情,彝族,笔名,草根创作人。函授大专班文秘毕业,从事写作10余年,自由创作者,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人,云南省普洱市注册作家,镇沅县作家协会会员,镇沅县苦聪人民族研究文化会会员。作品多见“普洱微太和网、百度、印象镇沅、今日振太、今日头条网”等,2019年出版散文、小说集《最后的谷子》,专写小说、散文、诗歌,现专攻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探研。
本刊编辑:高山雪莲

【作者简介】高山雪莲,原名李春莲,河北人。中国微信诗歌学会会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紫罗兰文学社秘书长兼蕙兰诗社副社长。喜欢诗歌、散文、古诗,更喜欢画画,主画莲花、人物、马匹。心语语录:一本书、一盏茶、一份安闲、一份淡雅。做个素人:随心、随缘、平平常常、自自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