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 屋 场
夏立新
老屋建于1989年10月,两空三栋,座西北、朝东南,坐落在攸县上云桥镇万古桥社区龙形坳的一个山坡下,那里有修竹茶林,溪水流淌。
老屋门前有两棵桂花树,是我建房子时栽下的,如今两棵桂花树造型美观,树高6.8米、树径75公分,像两把太阳伞,为人们遮风挡雨。又似孪生姐妹,肩并肩,手牵手,和睦相处。每到桂花盛开的时节,她俩总是有约,如期而至。那一簇簇、一串串黄金般的桂花,在阳光下毫不惜意地向人们怒放,散发着幽香。毎到晚上,桂花树下成了邻里们歇脚休闲的好地方。老婆会把家里的长凳矮椅全搬到树下,让大家坐下,听邻里冯大爷讲故亊。喜欢拉二胡的王伯总要拉上几曲花鼓调,戏院退休的吴姨忍不住也来一两段《刘海砍樵》或《沙家浜》。
老屋场起建奠基时,全是附近村民帮忙,那时的工价很低,15元一天,村民们做事很勤快,挖土、出泥、切砖、手不停,脚不歇,生怕拿了工钱做少了事。我心里暗自高兴,这么廉价的劳动力,真是找对人了。有时过意不去,买些水果、香烟叫他们坐下来,歇一歇。
房子建好后,住房宽敞多了,不像原先住单位宿舍,“ 一间房子两张床.中间花布隔屏障,前住儿子后住娘,厅屋拼个小厨房” 。新房子,楼上楼下有七八间,大房、小房、书房. 客房,真是糠箩里跳到米箩里供其所住。供其所乐。
老屋的左前边,是当地村民的鱼塘,每天天刚亮,养鱼户就会把一担担青草,漂洗着撒到塘里喂鱼。隔了一夜没吃食的鱼,如饥似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抢夺食物,弄得波纹四起,水花烂漫。
右下边是湾角荷塘,夏日里,荷花绽放,荷叶清香,展眼望去,清澈的水面上,平躺着一片片翠绿的荷叶。径叶间,时而蜻蜓点水,时而蝴蝶追花,一串串如珍珠般的露珠,喜洋洋地躺在荷叶上,在温柔的阳光抚慰下发出灿灿金光,路过的人们都会留连往返,吸吮这荷塘里散发的缕缕清香。
中间一条小路,直穿农户菜园,菜园里的菜红红绿绿、青青黄黄。村民们会根据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青菜瓜果。每天早晚,他们都忙碌在地里松土、浇水、施肥。我们吃的青菜,那可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绿色、新鲜、无公害。想吃时,可到农户菜地里摘,也可到农户家里买。每到新菜上市,农户们会摘些新鲜的送给咱偿个鲜。吃着这些又鲜又嫩的青菜瓜果,看到他们辛勤地劳动,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两年后,来这里建房居住的有100多户,房子的建筑模式都是按县房产局统一规划。一层层、一排排,栋靠栋、屋连屋,梯田式的建筑,山寨式的村庄。这里的邻里相濡以沫,人情浓,感情深。谁家有个三病两痛,大家都会互相照应,互相问候。二排三栋的龙大娘,早年丧夫,儿子、儿媳经常在外经商,龙大娘自己又患风湿性关节炎,行走不便,隔壁的王二婶思想好,觉悟高,经常给予照应。有天晚上,龙大娘突感不适,胸闷、发热、呕吐不止,想给在外做事的儿子、儿媳打个电话,转念一想,就是拨通了电话,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情急之下,龙大娘拨通了王二婶家的电话,王二婶二话没说,急忙叫儿子开车把龙大娘送到医院急诊,娘儿俩一直守候着龙大娘打完针,取好药才回家。
老屋的人们业余文化也很丰富,晚上邂逅,打牌的、唱歌的、下棋的应有尽有。人们更喜欢到鱼塘边纳凉,荷塘边散步、听蛙声、看月色,心旷神怡,不亦乐乎。后来,城里兴建商品房,郊区、农村全部围攻城市,我们也在城里买了一套商品房。
如今,离开老屋场三十余年,我时而去看看那里的花,那里的树,那里的人,那里的泥土芬香。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凝望老屋的过去,周边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过去的魚塘和菜地都不见了,全部被那些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子代替。左前方是一条宽阔的双向行车大道, 直通东城新区、武深高速。右前方是新建的震林中学, 一栋栋教学大楼在攸河岸边巍巍耸立,恢宏夺目,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
然而,老屋经过岁月的磨蚀, 已成为历史, 魚鳞瓦沟里长满青苔, 黄泥石灰墙上,粉尘脱落, 两扇大门也是油漆斑驳, 塌开一条条深深的裂缝。怀念之余,我并不伤感, 因为, 在老屋衰落的背后, 兴起的是千家万户的富足与祖国的繁荣。
夏立新,攸县作家协会理事,株洲市作协会员,攸县诗词楹联协会理事,攸县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研讨系主任,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会员,湖南诗协会员,株洲诗协会员。贯来喜欢诗歌、诗词、散文、报告文学。从而练笔习字,谋篇敲句,热爱文学的精神孜孜不卷,乐其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