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话说寒露
张天科
2022年10月8日,迎来了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节气。寒露时,白天是秋凉,早晚是冬寒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
元代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生露凝,故称“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凉意渐渐加深,也标志着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和转折。
寒露三候,“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从白露到寒露期间,大雁会飞往南方过冬。寒露时节,恰恰是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寒露百花凋”,但菊花偏偏在寒露时盛开。“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便是寒露时节的菊花之盛。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此时,霜染红叶,杂树萧疏,蝉噤荷残,夜凉如水。
寒露时间在中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谚言,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
寒露节后,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豌豆,挂在草茎上、树叶上摇摇晃晃,放出微微的寒光,和白露时期的差别就在于,此时的露珠冷且寒,快要凝结成霜了。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寒气渐生。寒露节气意味着气温比白露时更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寒露降至寒露来临之时,一轮轮、一股股冷空气会一一来袭,多地会迎来“断崖式”降温,部分地区的气温或再创新低,寒风将至。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寒露时节,除了天气转凉,阴阳之气也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此时适当地“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增强对低温的适应力,冬天就不容易生杂病,但是“秋冻”也要有个度,并非人人可冻,一不小心冻出一身病,留下老病根。
寒露时节,人的这5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一是头部( 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秋季尤其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受风寒。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最好戴个帽子。
二是脖子(血管颇多 )。颈部有很多血管,颈部血管受冷,不利于脑部供血,还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感觉肩颈凉的人可以出门给自己围个围脖。
三是腹部(脏器众多)。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而肚脐眼部分又称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需要保护好。
四是关节(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应格外注意,若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若是膝关节觉得冷,可以给自己加一个护膝,或者将双手搓热覆在关节上。
五是双脚(离心脏最远)。“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总的来说,肺不好的人、心血管不好的人、胃肠不好的人、关节不好的人、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冻着....
同时到了寒露时节,全国一些地方还有赏红叶、喝菊花茶、吃螃蟹的习俗。
1.赏红叶:寒露以后,枫叶渐红,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赏枫好时节。
2.赏菊、喝菊花茶等:寒露时值农历九月,又称“菊月”。人们有赏菊、喝菊花茶、饮菊花酒等习俗。
3.吃螃蟹:寒露时节,秋高蟹肥,正是吃螃蟹的最佳季节。
寒露过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需注意滋阴补阳,添加衣裳,防寒保暖。
寒露到,要注意颈、腰背、脚部三保暖;七点后,少进食,喝足水,防脑梗。
寒露时节,除了顺天意,不露腿,多泡脚,身保暖,少进食,多走路,喝足水,防脑梗,避受凉,不感冒,注意颈、腰背、脚部温暖,保健康外,还应做到足部保暖,适时添衣,朝盐晚蜜,不要憋尿,在饮食上加强自身调理,日常要少吃油腻、辛辣、寒凉、刺激类食品,适当多吃甘、淡、滋润的食品,如梨、柿子、山楂、石榴、萝卜、百合、银耳、海带、蜂蜜、芝麻、鲫鱼、黑木耳、酸枣仁等,可以起到滋阴润燥、益胃生津、防寒保暖的效果。
有诗为证:
寒露节气已来到,昼热夜凉易感冒;
早睡早起身体好,水果蔬菜不能少;
早餐注意要吃好,多喝开水无病扰;
腰腿保暖最重要,强身健体防感冒;
祝福送你福满多,天天开心天天笑!
2022.10.8晚12.30写成
作者:张天科 笔名:默言 默然 默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