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拾遗
王晓军
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自然就想起了千佛山的山会。(也称庙会)
来逛山会的大都是家庭组团,带着孩子们来玩的,消遺消遣,买点山货或时令水果什么的,也有个别人上山进庙烧香拜佛。印象中,北方人不太烧香拜佛,只是进去出来,转一转而已。
对于山会,我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院子里一个大哥哥讲的两个段子。
一是卖萝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声,“萝卜糖,萝卜糖,好吃的萝卜糖,专治烧心痢心,吐酸打嗝,吃定管事,你给我一毛钱,我给你一小包,你给我两毛钱,我给你一大包”。时间长了我们都记住了,成了我们小孩子们的绕口令。
再一段是说山会上碰见两个和尚,一人高举着钵,低声说“一分钱沾一沾,一分钱沾一沾”。有好奇之人塞他兜里一分钱,踮脚抬手沾一沾,粘粘的,不知什么东西,一闻,臭臭的。后面的和尚端着一钵水,中音喊着“二分钱涮一涮,二分钱涮一涮”。前面花了一分钱的人只好再花二分钱涮涮手指头,把手涮干净。
哈哈,不知是真的还是编的,反正给我小时候留下的印象是和尚会骗钱。会骗,骗不多,让你恼火,但不至于翻脸,当个有点过分的玩笑就过去了。但和尚付出的成本很低,一届山会下来也胡弄不少钱。
有这种传说中的经验,长大后上山进庙总是有点心结,有所警觉,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进了圈套。
工作后,出差机会多,有些事倒是亲眼所见。2006年,陪南方一大企业总裁去泰山,经过碧霞祠时,不知从哪闪岀一僧人,满面笑意,迎面朝南方来的大老板上去,我一见就闪开了,这僧人不知说了些什么,让大老板眉开眼笑,其随从及时上前拦了一下,顺手从手包里掏岀不知几张票子递了过去。随行的人员不知是佩服僧人惠眼识人,还是夸老板与众不同,反正在一片开心欢笑中离开。我想,这也算是陪客人高兴吧。
无独有偶,2008年陪一个领导岀差,我们一行五人,顺路去了陕西的乾陵。游客不多,在上山的路上,又出来一个拦路虎,朝着领导走过来,一副仙风道骨模样,上前恭喜,把领导叫到一边,我知趣离开。一会儿,领导招呼秘书上前,不知打点了几張票子。反正看着领导挺高兴的。我们随行的一人嘀咕,这个人看人真准,老远一眼就知道谁是领导,厉害呀。我笑了笑说,陪着领导上山,谁是中心人物看不出来呀?那小子又不是傻瓜,专干这一行的。我心里想,这拦路打劫的是个老手,劫了财还让你高兴的屁颠屁颠的,真是世道变了。
有一次去北方溶洞景区玩,半山腰有一不大的寺庙,我在前面,走的快了一些,先进了院子里,只见一农民打扮的男女带一个孩子在院子里闲坐,十分冷清,我转身出来了,这时几个同伴也跟上来了,说进去看看吧。进了正殿,正是刚才院子里的那个男的已经穿上了一身土黄大褂子,像模像样地坐在殿堂侧一旁桌后,桌面上有抽签的筒子,他嘴里念念有词对着我们叨叨,意思是说你要是不抽签让他解卦就会有难当头一样。我见状急忙招呼,时间不够用了,山下的车等着咱们那,一行人急忙离开了这里。
当时不解其意,随后听传言,有些庙门寺院是对外承包岀去的。我想,太巧了,可能都让我遇上了。
我在想,孟子当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划分社会分工的。我想,卖萝卜糖的小贩有知识产权,并且亲手制作并贩卖,应该算劳心又劳力的人吧?这些蹲守庙门山寺的伏猎者,专找几种人下手,动动嘴皮子,也年进斗金,他们算哪路人?劳力者?不创造社会财富。劳心者?不创造精神文化。算什么呢?孟老夫子要是转世,还得请他老人家解释解释。
今天是重阳节,节前,济南连下了三天的雨,千佛山墨绿色,间或有些红紫黄,还有些落叶,干干净净的。来游玩的人很多,登高望远,天蓝蓝的,不知道来烧香拜佛求签的人有几个?
2022年10月4日

作者简介:王晓军,微名,晓军,山东济南人,现已退休。热爱文学,退休后拿起笔来练习写作。

诵者
任然:播音主持资格教师,喜文学,爱朗诵,痴禅音。在文字间游走涂写,阅他人,观自心,不惊不扰。愿以真诚之声,传递大善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