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54——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
荣玉奇
古人对于秋天,总是有些伤感,留下不少悲秋的文章。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有一篇《秋声赋》,虽然文笔不错,却也极尽伤感之情。我想他大概是触景生情吧。我有一篇旧作,35年前曾经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专门从欧阳修的这篇文章谈起,下面就是这篇旧作:
审美中的情景交融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写过一篇《秋声赋》,文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他听到的秋声:“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锹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对这秋声,作者“悚然而听之”,但觉“凄凄切切”不由得发出“噫嘻悲哉“的感叹。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当时政治上的忧伤,仕途上的坎坷,其格调是低沉的,但其文辞却是美丽的。思想感情,完全是通过审美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我国古代曾有“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说法。这些话中包含了朴素的审美道理,说明了在审美过程中人们的感情随着自然景观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感情变化是情与景的交融,即所谓“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郑板桥平生爱竹,一见到竹就会产生一 种特殊的美感,他在《竹石》文中曾这样描写这种感情:“一方天井,修竹数竿,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非惟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反映了作者与竹石的情景交融。清人王夫之所说过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这种情景交融,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感受,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用眼、耳感受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种感情状态, 它不同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快感。这种情景交融的审美感受,为美之至乐。
(原载1987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