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回忆
文||倪双民
在那个细雨绵绵的秋日里,母亲走了,永远的走了。
深秋时节,田野一片金黄,乡下农村家家都在忙着秋收秋种。母亲也不例外,虽然已经七十高龄,但一天也没停止劳作。当父亲告知我母亲摔倒了的消息时,我的心猛地一紧:但愿母亲不会摔太重!当我匆匆赶到母亲身边的时候,好心的邻居已经把母亲背回了屋子,躺在床上的母亲看起来十分痛苦却没发出一声呻吟。我们紧急拨打了急救电话,告知母亲我们马上带她去大医院看病疗伤。母亲只轻轻地说了声:“没事,明天就好啦!”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在去往医院的途中,我心急如焚,在心里默默地祈求神灵保佑母亲能够平安!到了县医院,医生们紧急诊治,同时被告知病情严重,需立即转院。经过我们弟兄商量,紧急转入市医院,手术后,母亲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们虽竭尽全力却无力回天。数天后医院把母亲送了回来,儿孙们寸步不离的守候在她身边,谁也不能将她挽留,母亲的体能在一点一点消失,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我们个个眼中垂泪,心如刀绞。经过数天的痛苦煎熬,母亲带着对儿孙的牵挂,对亲人的眷恋,对田园的不舍静静地走了,走向了遥远的地方。
母亲永远的去了,留给了我无尽的思念: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人家,自幼聪慧好学,上学时在班上年龄最小成绩最好,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引来同学羡慕的目光。只是因为家中姊妹太多,在那凭工分吃饭的年代,她不得不放下书本回家带好侄子侄女让大人们去上工干活。期间老师多次上门劝学未获得许可,就这样母亲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学堂。
母亲是个勤俭持家的人,记得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当年她嫁给父亲的时候除了一对木箱几乎没有什么陪嫁。在那生活极为困难的年代,母亲总是精心规划着我们的日子。不论春秋冬夏她都会随同社员一起出工,为的是能给家里多挣工分,即使身体有病她也会顽强的坚持。每年新粮分下来以后,并不像别的人家那样放开了吃几顿。她总要把新粮再次晾晒然后装入柜子,按量取用。做饭的时候,她总是将粗粮和细粮精心搭配,合理安排一家人的饭食。为此她精心伺弄了一片菜园,从下秧、移栽、搭架、打岔、掐顶,到松土、除草、施肥、灭虫,她都会细心认真地一一做好。到了瓜果成熟的季节,我们的饭碗里就会充盈着红红绿绿的各种蔬菜,这样就会节省一些粮食,秋季收获的萝卜她会做成萝卜丝长期存放,番薯洋芋也会切成片晒干水分储藏起来,以备早春时节缺菜少粮时食用。有了母亲的精心筹划,在那常常闹春荒的年月我家从未外出借过粮。
母亲是个聪慧贤惠的人,她虽然读的书不多但聪颖好学,农村的活计她一看就会。有一年春天,母亲觉得门前的小杏树结的杏有点小,就尝试着嫁接成能接大杏的杏树。我感到不可思议:母亲从来没有嫁接果树苗!只见母亲用一把小钢锯把杏树的上半截锯掉,然后用小刀把树身的横截面劈开一道小缝,把削好的砧木轻轻插在缝隙里,然后用塑料纸把接口处包扎严实。不久,这棵嫁接的杏树居然发芽了,几年后果然接出了比原来大了许多的杏儿来。原来是母亲看到别人这样嫁接,也就学着来做,没想到竟然成功了。母亲后来还学到了几种不同的嫁接的方法,此后每年春天,就有人请母亲去为他家嫁接果树,母亲也是乐于前往。有几次我和母亲从村道走过,母亲就会指着不同的果树告诉我哪棵树是她接的,母亲的言语里流露出能为他人带来改变和好处的自豪和满足。与此同时,母亲还告诉我:“不管啥事,只要你学总是能学会的!”每当我们吃到母亲亲手嫁接的果树上的果子时,总要告诉孩子:“这是你奶奶亲手栽种并嫁接的果树。”让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奶奶!
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母亲的心灵手巧使得自己会做的事情比较多,因而找母亲帮忙的人也特别多。当年村里谁家娶媳妇布置新房总少不了母亲的身影,母亲的剪纸技艺
在村里那是有名的,各类花卉、鸟雀、猫兔、鸡鱼在母亲的剪刀下都会栩栩如生的呈现出来,普普通通的房子经母亲的剪纸一装饰顿时生出喜庆来。当听到众人的夸赞看到主人满意的笑容时母亲的心里十分快乐,她时常对人说:“能让别人高兴,咱心里也高兴!”母亲裁剪衣服的手艺也算上乘。那时候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给孩子准备新衣服,邻居们总是扯好一节布让母亲给他的孩子裁剪缝制。母亲总会仔细的给孩子量好尺寸记在本上,利用闲暇或晚上在缝纫机上缝制,有时自己还要为他们添加一些衣兜布料,却不收取任何费用。因为要做的衣服太多,就会把该给我们做的衣服拖到最后。看到我们不高兴时,她总会说:“乡里乡亲的,要先把别人的活做完,免得人家着急!”当看到邻居拿着衣服带着感激满意地离去时,母亲总会面带微笑送出好远。
母亲是个特别要强的人,母亲总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的很完美,因而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料理家务自不必说,耕种田地总也不甘人后,“人勤地不懒,庄稼就是农民的脸!”这是母亲挂在嘴边的话。不论是春种夏管还是秋收冬藏她都要亲自下田,对我们做的农活总是不够放心,常常会找出这样那样的不足,并手把手的教会我们,并告诉我们不少农谚和务农技巧,在母亲的悉心教导和耐心引领下使得我们对农村的各种农活熟捻于心,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晚年的母亲也从不闲着,尽管身体有病依然在田地里劳作,遇到天旱的年景他常常用水桶到井里打水浇灌自己的那片菜地看到母亲辛劳的情景,我们常常劝她:“种那么多菜又吃不了,旱了就旱了,菜够吃就行,没必要那么劳累!”可母亲总是不听劝,直到去世的前几天七十多岁的她还在地里锄草。可以说,母亲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儿孙,献给了养育我们的土地。
母亲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可她的音容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她的美好品质会在我们身上重现,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